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唐绝句压卷之作(唐绝句“压卷之作”是什么?)

唐绝句压卷之作(唐绝句“压卷之作”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唐绝句“压卷之作”是什么?
  • 2、唐绝句压卷之作是那一句?
  • 3、唐诗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是哪首?为问?
  • 4、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 5、你认为最美的五言绝句是哪一首诗?
  • 6、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 7、你知道哪些关于古代西安的唐诗?
  • 正文

    1、唐绝句“压卷之作”是什么?

    唐绝句“压卷之作”是《出塞二首·其一》。作者:唐代的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唐绝句压卷之作是那一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处:《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此诗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纳入乐府三叠而成为“阳关曲”,被后人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

    3、唐诗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是哪首?为问?

    王维,字摩洁,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因而写一些情调昂扬,气概豪迈的诗篇:后来"长斋奉佛",虽然也有对封建官场不满的诗篇,但大多是寄情山水,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写的大量山水诗,刻画细致,清新自然,词秀调雅,别树一帜。代表作:《终南山》《使至塞上》《桃花行》《山居秋暝》等。

    七言绝句《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名作,全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曲名《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七言绝句,王昌龄《芙容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向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今西安市)在开元、天宝年间,以诗名重一时,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内容丰富,以边塞、宫怨、送别之作成就最高。擅长绝句,尤以七绝见长,意新格俊,雄浑自然

    被后人称为"开天圣手"代表作巜出塞》《芙容楼送辛渐》。

    4、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好几首七绝都被后代评家推为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同为明代诗人的杨慎在编选唐人绝句时,也将其列为第一。

    压卷之说,虽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但也能说明王昌龄的《出塞》唐人七绝中的重要地位。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题《出塞》是乐府旧题。汉武帝时,乐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内有《出塞》、《入塞》曲。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传唱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是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戍边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即黄龙城、和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飞将,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让。

    胡马,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古代阻挡少数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能被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因为诗的第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廖廖七个字,发兴高远,意境苍茫,使全诗呈现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象。

    在边塞乐府诗中,明月与边关是很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个“秦”字,在关前加个“汉”字,诗的意境顿时变得幽远辽阔。

    我们仿佛看到,明月的清辉下,边关在历史的沧桑中屹立,我们仿佛看到,在这边关之地,汉人与胡人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我们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守护中华大地奔赴边关,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有去无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凡凡的七个字,却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它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鲜血,抒写了所有中华志士的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千年以后的我们,头顶依然是秦汉的明月,脚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们生活的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鲜血守护的地方。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战士奔赴边境,守护国土,我们依然需要龙城飞将,守护国家的强大。

    所以,当我们再读“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读到的是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脉脉深情。

    答者:谢小楼

    5、你认为最美的五言绝句是哪一首诗?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6、如何评价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太原(今山西)人。唐代诗人。年青时期曾多次出入边塞,其诗作多是描写边塞生活,反映边关将士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精神,气势雄伟,格调高昂,或描写军旅生活的`艰难、乡思离愁的悲苦,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因擅写七言绝句且成就最高,故后世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从军行》、《出塞》等等,均为传世之作,为人称道。

    《出塞》,是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塞,是古代边疆上的防守线。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这一句是说: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

    但使~只要。龙城~指的是汉朝时防守边疆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这里是比喻机智英勇的统帅。

    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阴山~现在内蒙古的北部。这两句是说,只要"飞将军“还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马队跨过阴山一步!

    这首诗写的是,自古以来,在常常进行着战争的边防线上,驻守着万里长征的兵士们,虽然他们不会轻易地结束战争回到家乡,但是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在一个机智英勇的将军的带领下,保卫祖国,决不让来犯的敌人侵入国境一步!

    外传:安史之乱时,王昌龄在辗转还归故里时,途中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王昌龄"名下,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有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或是犯了闾丘晓的"禁忌”,或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和名气,使得其动了杀心,可怜"七绝圣手"却魂断亳州。

    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昌龄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便为他报了仇!

    据《旧唐书:张镐传》记载,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时,命闾丘晓率兵救援,闾丘晓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张镐以此为由处死闾丘晓。

    行刑时,闾丘晓乞求放其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即: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才,一句话即将其堵得哑口无言:“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此时言,便默然无语了!

    所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问苍天饶过谁?

    (注:以上有一些资料,来自网络。如果是侵权,请速告之,以便撤换。)

    7、你知道哪些关于古代西安的唐诗?

    西安,一座见证朝代更迭/历史兴衰的世界文化古城。

    关于长安的诗词,是在繁若星空,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乐府诗集,随便吟来,遍有它。

    西安,承载的不仅仅是诗词古韵,不仅仅是那骊山、华清池、兵马俑,而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中华民族的团结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被后人反复吟咏。

    秦始皇的初建,奠定了这座城的霸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祖刘邦,定未央,晨钟暮鼓,秦川千里驱匈奴;

    盛唐开元,大明宫内霓裳羽衣,歌舞生平,城墙耸入云,殿宇亭阁不绝,街道繁华,灯火辉煌,彻夜不灭。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可谓极尽西安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自信。

    说到西安的历史,兴衰变迁,诗词是最好的见证者。

    唐诗中的长安

    美人如花隔云端,思念的人儿在长安。长安的夜空,因为李白的相思而多了几份皎洁和清冷。

    还有李白关于西安的诗句太多,列出几个。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孟郊登科后,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

    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中八仙分别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琎、李琎之、崔宗之和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唐诗写西安,真的是数不胜数,毕竟大多聚集在首都作诗。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杜甫《秋雨叹三首》)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顺便说点我们宋词中的西安。

    此时长安,已是旧都,黄沙掩盖,古道萧索。柳永作为西征客,到过长安,此时长安不再繁华,面对眼前的萧索,联想汉唐之盛,这位羁旅又面临分别的游子,自然凄楚惆怅。

    长安已是边城,声声号角哀鸣,淹没在灰烬和黄沙中的长安,随风飘摇零落,那南山的明月或许还记得当时灞桥边的如烟杨柳和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吧。放翁在月下伫立,把酒洒下这古都的土地,决心定要收复河山!

    词中的长安,已不再是长安,只是意向而已了,这时候的长安多指汴京。华灯初上、宝马雕车也被汴京所取代,那时候的长安,正西风萧瑟,无人问津。那古城长安啊,你虽然被毁,但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中国几千年的文人墨客吟咏、仰止。

    这首词是稼轩在宋孝宗淳熙三年,任江西提点刑狱,途径造口时所作。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稼轩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中的长安,也不再是汉唐古都了,是汴京,西北望是指正北望。抬望眼,遥望长安,却被群山阻隔满怀沉郁忠愤之情。

    千古长安千古事。骊山的明月,临潼的兵马俑,华清的温泉,未央宫的台基柱础都是个见证,冷眼看着世事变迁,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更迭。这座古城就是一本书,铭刻历史的兴衰更替,记录着今天的日新月异。

    读一首诗词,穿越千年,梦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