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 2、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什么?
  • 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什么?
  • 4、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 5、李商隐为什么要“何当共剪西窗烛”而不是剪东窗烛或剪北窗烛呢?
  • 正文

    1、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句是什么?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泊秦淮 唐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什么?

    【释义】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4、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全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李商隐为什么要“何当共剪西窗烛”而不是剪东窗烛或剪北窗烛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时空交错的回环往复所造成的无穷韵味而名留诗史。但细究这首诗的用语,"西窗"似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词汇,与"东窗"、"南窗"、"北窗"共构了"窗"意象的隐晦涵义。

    那么,这四面"窗"究竟指代了什么呢?

    首先,这就不得不提到"东"、"西"、"南"、"北"所蕴含的意义。在古代社会,这四个方位与五行、时序与颜色都存在着观念上的联系。因此,《夜雨寄北》中的怀人之想自然也是在"西窗"生发而涨满"秋池"。"西窗"的使用工具首先就满足了这种古代常识认知下的对应关系。

    经过上文的解释,"秋"与"西窗"便得以联系。而在古代文学中,又有"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的文学传统,"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由此成为文人骚客乃至"秋闺怨女"颇得感触的季节,这样来看,西窗相聚便成为他在清冷的秋色中关于故人怀念的畅想。小小西窗二字,包孕了这种时序的对应以及深厚悲秋传统下文学的积淀,充满了含蓄典雅的韵味,这种诗意的表达甚至传承到了当代。

    不管是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发的愁,事实上都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这种观念自中国古代神话作品便可见一斑,无论是夸父逐日不成后身体化为山川湖泊,日月星辰,还是烛阴之神开目为昼,闭目为夜,都是将人类自身的感受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进行联系。在当今时代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十分幼稚,但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青少年时期浪漫热忱的想象与天真的情怀。在这种悠久传说统摄下的"西窗"之说也称为中国古代文人不言自明的典实,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雅丽墨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