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上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是什么?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下是全文: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思君不见下渝州整首诗?
峨眉山月歌
[ 唐 ] 李白
éméishānyuèbànlúnqiū
峨眉山月半轮秋,
yǐngrùpíngqiāngjiāngshuǐliú
影入平羌江水流。
yèfāqīngxīxiàngsānxiá
夜发清溪向三峡,
sījūnbùjiànxiàyúzhōu
思君不见下渝州。
3、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上一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上一句:
夜发清溪向三峡4、为什么李白“思君不见”要“下渝州”?
先自问自答抛砖引玉。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歪解李白,专门拍了张渝州照片,还占得四句:
两江环绕抱半岛,绿水清波浮高楼。
蓝天碧落映宵灯,人间烟火满渝州。
好像正好回答了李白为什么“思君不见”要“下渝州”的问题,虽属歪解,但也合情合理。因为到了渝州,大江大河,山山水水形成的“城在水中游,水在城中流”的独特景观,以及“灯火山水间,山水灯火中”的奇特美景(重庆夜景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哦,古代点蜡烛和煤油灯的时代就有“字水霄灯”的美称了),不但“思君不见”的离愁别绪,自会烟消云散,而且在满城飘香的人间烟火中,更会乐而忘忧。所以,渝州从来就是个不会让人多愁善感的地方,只会让人忘情于山水楼宇,灯火辉煌,和烟火飘香中,失恋的人,想家的人,离愁别绪的人,都可以学一回李白,去一次渝州,与渝州的自然山水,灯火辉煌,和烟火飘香水乳交融,乐而忘忧。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看是写景实则抒情,抒发离开故乡依依不舍之情,故乡熟悉的一切都已远去,只剩下故乡的月亮映入江水伴随着自己独行。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写出此行目的,就是要从三峡出川去争取功名。但刚离开家乡,前途还一片迷蒙,所以对家乡父老和青梅竹马的思念之情尤其浓重,太让人忧愁,必须先排遣掉这“思君不见”的离愁别绪,才能轻松出行,一展抱负。于是就有了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想法,因为渝州自古以来就是个不会让人多愁善感的江湖城市,到了渝州自会让人乐而忘忧。既然家乡的人见不到了,与其带着愁绪出行,不如先到渝州去玩玩先把忧愁派遣掉吧。这样分析全诗,才逻辑连贯,意境隽永。
所以,李白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写第一次离开家乡要经过哪些地方,而是写离开家乡前要先到重庆也就是渝州去玩一玩,以排遣思乡的忧愁。
5、“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指的是谁,为什么?
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地不详,一说四川绵阳。
724年,李白游峨眉,乘船下渝州(今重庆)的途中,所作此诗,725年,李白出蜀地。
释义:巍巍峨眉山上升起半轮秋月,江水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仿佛也在游动。夜间乘船从清溪向三峡方向出发,想你却难见到你,不舍之间只能顺流而下去渝州。
此诗意境空灵,优美明澈,此“君”如诗题“峨眉山月歌”所示,意指秋月,寓指蜀地的“蜀山、蜀水、蜀人”,感叹“此次一别,就难再返蜀见到你了”,表现诗人的依依不舍与无限情思,
又李白诗《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亦是诗人在寂静的夜色中“寄明月”来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6、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意思?
意思是:顺流而下。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