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案牍之劳形上一句(解释:无案牍之劳形?)
![无案牍之劳形上一句(解释:无案牍之劳形?)](img/hj_4308/308.jpg)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解释: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字面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引申:
在此「丝竹」暗指官场上聚会、酬宴时助兴的音乐,而「无丝竹之乱耳」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二句相互对照配合,显示(几经贬官的)刘禹锡对官场上的种种虚伪造作应是有些心灰意懒。由此亦可知他所不喜欢的是官场上的虚伪应酬与呆板繁琐的生活,而不是真的不喜欢「丝竹」|音乐(乐器)。换句话说,真正「乱耳」的不是「丝竹」,而是隐藏在「丝竹」背后的浮华虚伪。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诗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为: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了自己的身体。“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用“丝竹”指代繁复的音乐。“案牍”指案头的公文,此处指代政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 这句话出自《陋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作者写室中之人心闲体静,衬托他的勤于修德;而写他的勤于修德,则揭示陋室不陋、令名远播的原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又形成呼应和对照,颇见文思之巧。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诗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这句话来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之”的意思是表连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意思是:(既)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鼓,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什么修辞方式?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