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识鸟音上一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是古诗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是古诗吗?
这不是诗句,这是俗语。
2、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是什么意思?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是一句俗语,读音为jìn shǔi zhī yú xìng , jìn shān shí niǎo yīn。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出自《增广贤文▪上集》
扩展资料《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最爱读国学书系: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电纸两用版)》由《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组成。除了《增广贤文》为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外,其他三本都是启蒙读物。
3、与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相近的诗词?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诗词: 《杜少府之任蜀洲》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唐:贾岛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意思?
【原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出处】《增广贤文》【大意】近水而居(在水边居住生活)久而久之自然就了解了鱼的习性特点,近山而居(在山里居住生活)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辨识各种不同的鸟儿的不同的鸣叫声。注:《增广贤文》,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是什么意思?
大意是说,常在水边,会熟悉不同鱼儿的习性;久近山林,能辨别各种鸟儿的叫声。比喻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其内在规律,需融入其所处环境近距离观察研究,通过实践加深认识。
摘自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上集》,作者不详
原文: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接近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大小,人与人相处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坏。
扩展资料:《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
6、近山知鸟音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是近水知鱼性。出自:《增广贤文·上集》。
原文节选: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
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7、长江后浪推前浪,下一句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对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长辈对后辈的希望和期盼。就怕后辈不比上辈强。老了一脚把你踢到田中央。老辈辛苦了,后辈要理解,勤劳发家致富,老一辈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盼。到了晚年才幸福。这是咱们共同意愿!
8、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什么意思?
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扩展资料【原文节选】: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释义】:
酒要和了解自己的人一起喝,诗要与懂得它的人一起吟。认识的人可以很多,但真正了解,并达到知心的却没有几个。
人和人之间的相逢应该总是如同初次见面似的,这样即使到老也不会产生怨恨之心。住在水边能掌握不同鱼儿的习性,住在山旁则能识别各种鸟儿的声音。
评价: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