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一语成偈(一语成偈是什么意思?)

一语成偈(一语成偈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一语成偈是什么意思?
  • 2、“一语成谶”与“一语成偈”哪个才对?
  • 3、“一语成谶”与“一语成偈”哪个才对?
  • 4、刘裕真的是汉朝宗室之后吗?如果是的话称帝之后为什么不称汉而是宋呢?
  • 正文

    1、一语成偈是什么意思?

    2、“一语成谶”与“一语成偈”哪个才对?

    3、“一语成谶”与“一语成偈”哪个才对?

    4、刘裕真的是汉朝宗室之后吗?如果是的话称帝之后为什么不称汉而是宋呢?

    谢谢邀请。

    这种话就姑妄听之,但千万别信。

    一、开国皇帝“认宗”是惯例

    从“五胡乱华”开始,只要当皇帝,大多都给自己找个比较出名的祖宗,比如下面这几位。

    刘裕。据《宋书》记载,刘裕是汉高帝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而且还把详细的族谱给罗列了一下,什么“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云云,但直到其祖父刘混的时候信息才确切起来,“……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刘裕)”。后面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个一点也不靠谱。

    萧衍。“汉相国何之后也”。相比于刘裕,萧衍比较寒酸,因为之前没有姓萧的皇帝,这一姓氏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汉相萧何,所以只能将就一下了。

    李渊。这个有点乱,认了两个祖宗。一开始是李暠。“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李暠,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还算是小有名气,就被李渊拿来说事了。到天宝二年(743年)的时候,李暠还被玄宗李隆基追尊为兴圣皇帝。后来追加到李耳。这个厉害了,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太宗李世民在修《氏族志》时专门说过:“朕之本系,出自柱下。”这个“柱下”有来历,是周朝的一个官职,叫“柱下史”,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管理,而老子恰恰干过这个差事。而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李治的时候又追封李耳为玄元皇帝。

    侯景。追认的是汉代司徒侯霸,只是过程比较搞笑,也有点扯,充分说明了“认宗”就是胡扯。侯景乱梁的时候,谋士王伟请立七庙,侯景问:什么是“七庙”?王伟解释说:“天子祭七世祖考,故置七庙”,于是问侯景往上七辈子的名讳。侯景回答说:“我哪记得,只知道父亲名摽”。没办法,还是他的一个属下记得侯景有个祖宗叫“乙羽周”,其他的只能委托王伟去编造了。最后,“以汉司徒侯霸为始祖,晋征士侯瑾为七世祖。于是推尊其祖周为大丞相,父摽为元皇帝”。

    二、为什么必须“认宗”

    第一是为了给自己“贴金”。

    中国人特别注重“名分”,讲究“名正言顺”。比如《易》以道阴阳,要求做事必须合乎自然规律; 而《春秋》则以道名分,要求做事必须合乎社会道德。

    刘裕出身底层庶族,其天下是夺自于东晋,方式更是极不光彩:“禅让”。按传统观点来说,他的皇位来地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要想办法让这件事情看起来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最好的办法就是认个皇帝祖宗——如果直接到刘邦的话,太亲近,容易穿帮。所以就退而求其次,认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为宗。

    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就是:我刘裕本来就是帝王贵胄,天下也本来就是我们刘家的,所谓“禅让”只是拿回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而已。

    第二是为了给自己的政权“贴金”。

    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刘秀。虽然史书上说“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但实际上,他和西汉皇族的血缘关系已经很模糊甚至存疑。之所以最后定国号为“汉”,只是为他的帝国披上一件“合法性”外衣而已,西汉、东汉两个朝代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延续和继承。

    三、刘裕为什么不建国号为“汉”

    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汉”已经被用滥了。刘裕之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四个“汉”:刘邦的西汉、刘秀的东汉、刘备的蜀汉和匈奴人刘渊的汉赵(五代十国时期还出现过几个汉:刘知远的北汉、刘陟的南汉等,在此不提)。这几个“汉”呈现出一路萎缩的态势,存在感和归属感越来越低。因此,刘裕就完全抛弃了这个已经明显过气的称呼。

    其次,应该是避讳。东汉怎么亡的?曹丕建魏代汉。而此时,刘宋在北方的最大对手正是理论上接续曹魏“正朔”的拓跋北魏,刘裕如果用“汉”为国号,显得不太吉利。

    再次,以封号为国号。这也是一条惯例:刘邦建汉来自于其称帝前的封号“汉王”,曹丕建魏得自于其父曹操的封号“魏王”,司马炎建晋因为其父司马昭的封号“晋王”。因此,刘裕建宋也是来自于其封号“宋王”,顺理成章,后来的隋、唐也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