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谚语(农村俗语:“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如何理解?)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农村俗语:“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如何理解?
粮食冒尖绵堆山,寒露要把地翻的意思很简单。农民种地靠的是土质保湿,现在种地又讲究无公害绿色食品,两者齐被才能粮食冒尖。农民每年秋季收割完粧稼就的秋翻一次地。目的就是到了第二年春季不关下雨多少都能保住土质得湿润度,农民说的保墒。秋翻地在第二年春也能直接种玉米或谷子等。禾苗都能发芽全来。秋翻地也能把地里的杂草翻在地里到了第二年就成了有机肥,没有任何化肥等有害肥枓。不会造成粧稼污染得绿色食品。所以农民自己产得粮食是最安全的。
2、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关于寒露,您那边的谚语有哪些?
秋种:寒露菜子霜降麦。
蚊子:白露尖嘴,寒露断腿。
是说白露时蚊子特咬人,寒露到了蚊子就要死了。
3、关于寒露的8个谚语?
关于寒露的8个谚语:
1.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2.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 九月不刨十月空。
4.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5. 寒露节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
6.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7. 晚上加了料,白天蹦又跳。
8. 光收不管,杀鸡取卵。
4、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冀)
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冀)
寒露无雨,百日无霜(湘)
寒露起黑云,岭雨时间长(湘、桂)
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
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闽)
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寒露有雨沤霜降(粤)
秋分种蒜,寒露种麦。
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麦子难得倒针雨。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
麦浇苗,谷浇穗。
豆见豆,九十六。
白露谷,寒露豆。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寒露三日无青豆。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九月不刨十月空。
零星时间莫白过,有空就把饲草割。
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采收工具先备齐,选择树种标记号。
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采种要选好天气,风和日丽晾晒好;
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男女老少齐动手,绿化家园乐陶陶。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5、“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老农说的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这是一句有关谷子成熟收割的俗语。八月白露秋分,九九月寒露霜降。秋分之后就是寒露,正是秋季中后期,谷子成熟季节。秋分谷子割不得,是说秋分时节,谷子还未熟透,不可以急于收割,还可以长长等等再收割,收早了会影响出米率的。到了寒露时节就已熟透了,要及早收割,不可再长再养了,再不收割让其养长下去,就会自然脱落,也是会影响收成的。
谷子是壳的,五谷一般是指稻黍麦稷豆,也指主粮总称。种植作物是要讲究积温的,各地气温冷热不同,气候有差异,成熟迟早不一样。所以,有许多有气候,有关种作,有收物的谚语俗语,是很有地域性的。在地方灵验,那别的地方就不对了,甚至同一地方,在山地与平原都大不同,山高气温低就迟熟一些,平原地气温高就早熟一些。我这里种水稻,一年两熟,到立冬才满垌黄红呢。
有秋分寒露农谚不少,各地也不同:
秋分收稻,寒露烧草。(江苏)
秋分收黍子,寒露割谷子。(山东)
秋分不见糜子,寒露不见谷子。(河南)
过了寒露,秋粮入库。(山东)
白露白茫茫,寒露满田黄。(贵州)
寒露五日后,必定要收秋。(陕西)
九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浙江)
。。。。。。
6、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吗?
问: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吗?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四十年前我当生产队长时,每年秋天要念上多少次的谚语。
那时,每过处暑节气,公社或县里都要召开秋收种麦动员誓师大会,给我们下达了种麦指标,我们这些队长们还要下保证表决心,克服困难,抢收抢种,一定要打好秋收种麦这一仗。
回来后就安排秋收腾地,掰棒子运肥,公社拖拉机站的拖拉机也分到各队,铪他们的任务就是歇人不歇马,浅耕快跑。
这么号召动员,这么忙活为的就是保证种上白露尾和秋分的麦子,尽量不种寒露麦,坚决不要霜降麦。
因为,我们河北平原的小麦就是适合在秋分播种,白露的麦子生长过旺,冬前容易拔节,寒露的麦子稍晚,分蘖不够,只有秋分种的麦子,冬前分蘖好又不拔节。寒露麦子就略迟,还有一谚语是,"霜降的麦子不倒针儿,寒露的麦子小盘墩儿″,就是说的寒露以后的麦子就太迟了。
最近这些年气候变了,变暖了,变的冬天麦子都不死,春天用不着返青,秋分的麦子到立冬后就拔节,拔节的麦子过不去冬,到春天又分不出蘖了,造成麦田稀稀拉拉,最后就是减产。
气侯变暖,秋天往后错了一个节气,冬天还不上大冻。再看"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这本老皇历是不行了。按现在的这个气候变化,这个谚语就应该改为"秋分早,立冬迟,寒露霜降也当时″了。
等到温室效应过去,回到从前的气候时,我们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吧。
7、民间谚语:“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什么意思?
明天“寒露”,民间谚语:“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今年的寒露是在公历10月8日,也就是国庆小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寒露是天气从凉爽到寒冷过渡的一个节气,其意思是说在这个节气以后,气温要比白露时更低了,并且地面的露水更冷了,快要凝结成霜了。
古代的劳动人们还发现,在二十四节气的时候都要注重养生,而在民间也有很多和节气相关的养生谚语,比如在寒露时节,就有着“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说法,那这句农谚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句农谚是比较好理解的,其字面意思是说在寒露以后就不能在打赤膊了;而到了寒露以后,就不能再打赤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到了白露以后,气温就要明显降低不少了,尤其是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凉意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尽量不要穿着短衣短裤出门,或者是因为贪图凉爽而打赤膊。那样就和容易因为秋风的侵袭而感冒,特别是对于那些体质弱的人群,更是要注意早晚适时添加衣物。
前面也说了,到了寒露以后,气温要比白露更低了,这个时候是不再适合打赤脚,或者是穿凉鞋了。意思是说要提醒我们注意脚部的保暖,尤其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是要把脚用被子盖起来,避免寒气从脚入。在民间有着“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找郎中”的老话,其实这一句和其意思差不多,因为我们的双脚离心脏最远,供血较弱,一旦足部受凉,是很容易造成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的。
8、华北地区农民有句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话现在还适宜吗?
谢谢邀答: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谚语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农民千百年来农耕活动的座右铭。白露过后天气渐渐降低,空气的湿度大,正适宜冬麦的播种。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辽阔的国土东南西北季节反差大。每个地方的种植品种,种植方式有所不同。南方水稻,北方小麦。养育着世界20%多人口。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高产水稻,小麦响誉全球。为全球粮食生产作出杰出贡献。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千百年来流传的谚语已经不太适合现今的农耕季节。为了更科学的冬种,华北广大地区小麦冬播普遍延伸至寒露冬播。只有科学的种植才得以稳产,高产。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