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论语十二则原文(七上人教版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

论语十二则原文(七上人教版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七上人教版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
  • 2、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
  • 3、《论语》十二则算不算文言文?
  • 正文

    1、七上人教版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

    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扩展资料:《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3、《论语》十二则算不算文言文?

    现在一般都将《论语》归入文言文作品,《论语十二则》的内容都是选自于《论语》当中,当然也被视为文言文了。但是,《论语》的内容很多都是口语化的。当然,是当时的口语,而不是现在的口语。不过,由于当时文字中没有标点符号,文字作品都必须使用文言文的形式,否则无法断句,给阅读造成困难。所以,《论语》可以说是文言文形式的刻意作品。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读者可能觉得《论语》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这不是文言文的形式造成的,而是由于《论语》没有交代其所记载言论、活动的背景。所以,建议学习《论语》之前,先阅读《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以便理解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