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拼音?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赋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词,我读它百遍不为多。个人觉得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境,那就是“壮”字。君不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前线兵营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士们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是何等的豪壮气概!更兼“沙场秋点兵”,令前线战场充满了肃杀悲壮之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将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又是如何荣光的事情!只是这么壮阔的杀敌战场仅是一场梦而已,“可怜白发生”,令人唏嘘不已。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这个梦也足以气壮山河了!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拼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拼音

      pò zhèn zǐ · wéi chén tóng fǔ fù zhuàng cí yǐ jì zhī

      破 阵 子· 为 陈 同 甫 赋 壮 词 以 寄 之

      nán sòng 【 xīn qì jí 】

      南 宋 【辛 弃疾】

      zùi lǐ tiāo dēng kàn jiàn ,

      醉里 挑 灯 看 剑,

      mèng huí chuī jiǎo lián yíng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bā bǎi lǐ fēn huī xià zhì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wǔ shí xián fān sāi wài shēng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shā chǎng qiū diǎn bīng 。

      沙 场 秋 点 兵。

      mǎ zuò de lú fēi kuài ,

      马 作 的 卢飞 快,

      gōng rú pī lì xián jīng 。

      弓 如霹雳 弦 惊。

      liǎo què jūn wáng tiān xià shì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yíng dé shēng qián shēn hòu míng 。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kě lián bái fā shēng !

      可 怜 白 发 生!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赋是什么意思?

    表示的是作者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一、诗词格律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有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思想内容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