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什么哉什么哉成语(什么哉什么哉成语大全?)

什么哉什么哉成语(什么哉什么哉成语大全?)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什么哉什么哉成语大全?
  • 2、怎么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
  • 3、什么哉斯什么,成语?
  • 4、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什么哉什么哉成语大全?

    1、悠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解释】指悠闲自在。

    2、何足道哉hé zú dào zāi【解释】足:值得。哪里值得谈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

    3、耗矣哀哉【解释】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

    4、岂有他哉qǐ yǒu tā zāi【解释】岂:难道。难道还有别的吗?

    5、康哉之歌kāng zāi zhī gē【解释】康:太平。泛指太平颂歌。

    6、彼哉彼哉bǐ zāi bǐ zāi【解释】彼:他。他是什么人。

    7、尚慎旃哉shàng shèn zhān zāi【解释】尚:还;旃:之。还要谨慎小心啊!

    8、於乎哀哉wū hū āi zāi【解释】於乎:文言叹词;哉:语助词。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9、得其所哉dé qí suǒ zāi【解释】所:处所,环境。找到了适合于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

    10、堂哉皇哉táng zāi huáng zāi【解释】犹堂而皇之。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

    11、唐哉皇哉táng zāi huáng zāi【解释】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12、优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解释】指生活悠闲自在。

    13、于呼哀哉yú hū āi zāi【解释】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14、呜呼哀哉wū hū āi zāi【解释】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2、怎么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子贡问怎样才能称得上「士」。孔子所论,有三个层次。「行己有耻」是「其志有所不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其材足以有为」。人格才力都是顶级的,故而孔子从国家层面说。第二个层次,从宗族层面说。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立而才有不足,故次一级。再次一级,是个人层面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再次一级的士。

    为什么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不那么认同呢?后来孟子说明白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具体行为层面的行为规范,但「言必信、行必果」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一种终极的道德规则。人如果不能信以行义,而言必执信。行不能相时度宜,便是「硁硁然小人哉」了。《孟子集注》云:「主于义,则信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合义。」如果一件事合乎「义」,那么自然就包含「信」的要求。如果抛却「义」而只执着于「信」,那么所行就可能违背「义」。

    譬如你答应朋友做一件事,后来发现这件事是极大的坏事。你是不是依然「言必信,行必果」而不在乎会造成多大的损害呢?这时你的放弃,虽然是「言不信,行不果」,但却合「义」,没有人会指责你,反而会赞同你。这就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论语·宪问》中子贡问孔子说:管仲不能算仁人了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则批评道:管仲帮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天下人都受了管仲的恩惠。怎么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信,就要殉死呢。

    孔子虽然不太认同「言必信,行必果」,但依然把这种人列为「士」,这种人是可以称为「士」的,虽然只是最低一级的士。所以孔子并不是对这种行为否定,他还是肯定的,只不过和「义」相比,孔子更强调的是「唯义所在」。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盖亦有足多者焉。」无论是「游侠列传」还是「刺客列传」,体现的都是一种个人层面的义气和风采。这也正对应了孔子所言士的第三个层次。司马迁云:「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而「盖亦有足多者焉」。也正对应孔子虽强调「义」,但仍把「言必信,行必果」纳入「士」的范畴,因为这种行为终究「亦有足多者焉」。

    3、什么哉斯什么,成语?

    大哉斯言 至哉斯理:大、至的意思就是到了顶点,哉:感叹词;斯:指示代词,这;理、言都是道理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成语:至理名言【成语】:至理名言【拼音】:zhì lǐ míng yán 【zdic.net 汉 典 网】【解释】: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二:“‘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近义词】:金玉良言、良药苦口【反义词】:奇谈怪论、无知妄说、无稽之谈【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4、子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下面已经有人说了这段话出自《论语 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反对“言必信,行必果”吗?

    从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最后一句“小人哉”的评论上,似乎孔子是很鄙视这种人的,因为孔子骂别人是小人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好事。

    例如“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阳货》),“小人过也必文”《子张》)。

    在这上面句子里面的小人,多指行为卑劣、品德低下的人,是彻彻底底的批评。但是我们要了解到,孔子说一个人是“小人”,有时只是指这样的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经历过比较好的教育,向上面说的“硁硁然小人哉”,就不是说这种人行为卑劣,而是说这些人太拘泥于规章制度、太死板、死脑筋,不足以担当国家大事,不能做“大人”而已。

    孔子为了避免大家引起误解,又在后面加了一句“抑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说如果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可以作为更次一等的“士”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鼓励,相比于那些真正的“小人”,这种人的行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孔子为什么不完全赞同“言必信,行必果”?

    有很多人学习儒家经典,会武断的认为儒家的君子就是那种揣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咬文嚼字的老古板、道学先生。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孔子的眼中,上面的老古板和道学先生,就是“硁硁然小人哉”,为什么呢?

    因为这类人食古不化,不懂得与时俱进,不懂得变通。很多人对儒家的君子错误的认知和印象源自下面的一句话: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这些人只看到了“刚、毅、木、讷”这四个字,就认为儒家的仁人君子就应该刚毅、木讷、一板一眼、尽量少说话。这实际上是很片面的理解,我们还要注意到孔子在后面说了两个字“近仁”,记住是近似于仁,而不是说这就是仁。

    区别就在这里,很多人读的时候把这段话里面的“近”字去掉了,结果就越学越错,越学越呆板,越学越不像活人了。

    “言必信,行必果”本来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儒家思想是一门讲究圆通的思想,叫做君子外圆而内方,永远是遵守更高的善的准则和以人为本。

    比如《孟子》里面就有一段话,《孟子·离娄上》记载了孟子与淳于髡的一段著名对话:“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这段对话很好地诠释了坚守行事原则和事急从权的重要性。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节大防没错,但是嫂子溺水了,如果这时候还讲“男女授受不亲”,这就是违背了“人命第一,救人第一”的更高的善的准则,这时候“男女授受不亲”就应该让位于“救人”,这就是儒家学说中的“事急从权”,或者叫“经达权变”。

    所以儒家学说思想不是让人去固守某一原则、某一承诺,而是因时设地的去思考什么才是最优先最急迫最需要遵守的原则,而不是片面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片面的讲“言必信,行必果”。

    再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关系非常好,承诺他来借钱你一定借钱给他。结果你知道他来借钱是为了去赌博,甚至为了去吸毒,你也能对自己曾经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然后借钱给他吗?眼睁睁看他走向堕落和毁灭?

    无可无不可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被遗落在民间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贬抑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被迫〕贬抑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深思熟虑,他们只能这样做而已啊。”又说:“虞仲、夷逸,过隐居生活,说话放纵无忌,能保持自身清白,废弃官位而合乎权宜变通。可是我与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对照孔子的这段话就能大概明白,孔子所追求的仁义,是那种符合时势发展要求的仁义标准,而不是固守某一主张,某一理性,某一信条。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能真正的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