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成语(粥的成语有哪些?)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粥的成语有哪些?
答:带粥字的成语有: 僧多粥少、划粥割齑、群雌粥粥、煮粥焚须、粥粥无能、屑榆为粥等。
1、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2、划粥割齑:读音是huà zhōu gē jī,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指食物精简微薄。形容生活清苦。
3、群雌粥粥:读音是qún cí yù yù,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4、煮粥焚须:意思是为煮粥,自己的胡须也被火烧了。比喻手足情深。出自《新唐书 李勣传》:“性友爱,其姊病,尝自为粥而燎其须。
5、粥粥无能: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6、屑榆为粥:屑:研成碎末。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荒年的艰苦生活。出自《新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2、关于范仲淹的成语“划粥断齑”到底有着怎样的的历史典故?
关于范仲淹的成语“划粥断齑”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人人能诵,而范仲淹的“划粥断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典故呢?
【成语出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宋·魏泰《东轩笔录》)
【成语解读】范仲淹读书时,条件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1)所用材料:粟米、齑、盐;
(2)操作过程:煮米成粥(煮二升粟米,小火烧成粥)——凝粥成块(过了一个晚上,粥就凝成大块)——定量饮食(早晚取二块,伴以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成碎末,以及少量的盐)。
用的材料是极其简单而易得的,烧煮吃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更主要的是统筹规划和定量分配,体现强大的理性克制力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样,省材、省力、省时和省心:在解决困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和物尽其用,节省和珍惜时间,使学习时间得以最大化。
不但在吃上如此注重节省时间,连作息安排上,他也是这样做的:苦读到晚上,若感到困倦,就用冷水浇面,也不宽衣解带就枕安睡。这样,持续五年之久(“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感悟启示】范仲淹为什么要如此发愤苦读呢?
这源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和艰难的人生遭际。因为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不久,他随改嫁的母亲谢氏,来到山东邹平长山的朱家,也改姓朱。等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立志要恢复祖姓,因此锐意苦学,去求取功名。
范仲淹“划粥断齑”的做法,或许不能也不必“复制”,但背后的精神、意志和思维,确实值得学习,给人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1)对不公的命运,不能“俯首低眉”,而要敢于斗争,勇于反抗;
(2)要坚信知识的力量,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出路;
(3)对人生要学会规划,有目标有方向,并学会自我管理;
(4)要有坚毅的品格,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行动,成就强大的自我。
3、关于粥的成语?
断齑画粥
【解释】: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出自】: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粥字的四字词语?
煮粥焚须:为煮粥, 自己的胡须也被火烧了。比喻手足情深。僧多粥少: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断齑画粥: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划粥割齑: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断齑画粥,划粥割齑都是源于范仲淹的典故)粥粥无能: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群雌粥粥: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5、关于粥字的词语?
关于粥字的成语 :僧多粥少、断齑画粥、粥粥无能、划粥割齑、煮粥焚须、群雌粥粥
6、带僧和粥字的成语?
僧多粥少:【基本解释】: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拼音读法】:sēng duō zhōu shǎo【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粥少僧多:【基本解释】: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拼音读法】:zhōu shǎo sēng duō【近义词组】:僧多粥少【使用方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