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哪些是必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唐诗三百首哪些是必背?
既然你喜欢唐诗,农夫认为你最好通背为好,你沒见在几次的全国诗词大赛中,有好多人都能背出几千首唐宋诗词。《唐诗三百首》一书,总共才收录了三百首唐诗,对于一个熱爱唐诗的人来说,背个三,二百首唐诗,不是太困难的事。再说《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三百首唐诗,都是唐代顶级诗人的代表作,是所有唐诗中各种形式唐诗中的精华,有古诗,律诗,绝句,叙事诗等,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从五万余首唐诗中,精选出来的,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即就全部背不下来,只需别人提高头,就能淌淌如流水的背下去,对于一个熱爱唐诗的你来说,都是"助莫大焉",古人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
2、唐诗三百首里有哪些经典?
我来回答:唐诗三百首里有哪些精典?
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2500年文化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语言精练,平仄格律致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波涛汹涌,似大河奔流,又恰巧行云鸟唱。悦人耳目,耐人回味。
唐诗三百首,是我们伟大祖国诗文化发展完善致美的一个高峰。行成了统一的格律,定性为七律,六律,五律;还有七绝,五绝。在这个格律中写出了歌颂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讴歌民族英雄,吟咏劳动人民生活月岁长河中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苦辣酸甜,喜怒哀乐。
从诗文化发展中造就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狂贺之章,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骨陈子昂,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五言长城刘长卿,诗神苏轼等老一代诗尊。
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人人都能吟咏几首。留下了很多精典。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秋水谬谬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万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唐诗的杰出精品,各有千秋我就不一一的例举了。
唐诗还有刻画细致入微,形容惟妙惟肖,岀神入化的精典。
唐诗还具有,千年不衰,万年不朽的中华民族诗魂。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细心品味,深入研究还会发现唐诗很多的精典。
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唐诗精典的基础上,再创巅峰。歌颂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吟咏青山绿水,日月星晨。歌颂我们伟大强盛的新时代。让诗,闪闪发光,灿烂辉煌。
3、为什么感觉选唐诗三百首的人水平很次?
“为什么感觉选唐诗三百首的人水平很次?”
您好,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有句话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上面挑选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语言简洁而且生动的诗。
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许多流传千古的好诗,语言就非常朴素,妇孺皆知。比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我们直接从字面上就理解诗的含义,而且意境非常深刻。
再说大诗人白居易,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念给不识字的老人听,老人听得懂的就要,听不懂的就改,改了还听不懂的,就不要了。
比如: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再来读读王维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每一首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语言都特别朴素,很容易理解。
所以我认为:《唐诗三百首》里面的诗都是经典作品,是人人都能读、能背,也能理解的好诗。
4、唐诗三百首和诗经三百首,哪一个更有研究价值?
《诗经》更具有研究价值。
首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从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来看,诗经反映的是距2500多年前人类生产、生活、狩猎等诸多社会活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是唐诗所没有的。
其次:
先秦时期,可供研究的文字资料极为稀少,流传下来的一部诗经,显得弥足珍贵。反观唐诗,是1200多年前发生的,中国历史进入唐朝后,可供研究的文字资料相对来说已经较为丰富,从研究价值来说,不及诗经。
最后:
《诗经》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狩猎等诸多活动,还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华夏早期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对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小学的唐诗三百首你记得几首?
谢调皮的文文友邀答!
小学的唐诗三百首你记得几首?
妈耶,容我想想昂。
俺念小学那会儿,一到五年级课本的唐诗搂计搂计也没有三百首啊,一学年语文就上下两册,五年读下来共十册书,就二十多首三十来首的样子,俺记忆力好,都记着呢。
至于唐诗三百首,那还是俺上初中时买的课外读物才接触到的,当时疯狂读诗,唐诗三百首差不多都背下来了,现在到底还能记住多少首,还没静下来认真的统计过呢,但有忘得那是肯定的。
6、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谁?
"一个懂中文的华人,只要认真读一下《唐诗三百首》,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国化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这样说到。如果让我们说出一本关于唐诗的著作,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诗三百首》。这部唐诗选集成书于清代中后期,可谓家喻户晓,极受推崇。我们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上私塾的儿童摇头晃脑地朗读诗歌,他们需要经典作品作为课本,而《唐诗三百首》就是运用广泛的"家塾课本"。对应当下的教育体系,《唐诗三百首》就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的教材,为什么这部供儿童学习的教材能成为经典并广受推崇呢?这要从《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起。
1、 蘅塘退士其人
"蘅塘退士"是文人的号,此人的真实身份一直无从知晓,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因此长久以来,《唐诗三百首》编者的身份成谜。直到近代朱自清在做研究时无意中发现《唐诗三百首》中有孙洙的印章,才推测出蘅塘退士的真实身份。孙洙又是谁呢?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孙洙的生平日益为人所知。他是江苏无锡人,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曾做过县令,晚年回到故乡,著书立说。此人有三大特点。
甚爱读书。孙洙家境贫寒,但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他读书的热情。在冬天,其屋简陋,难以遮风,其衣单薄,难以御寒。因此,他常在读书时将木块握于手中,取五行中木生火之意。手中的木块真能产生暖意?不见得,但确乎造就了一身浩然正气,给读书生活带来许多慰藉。做官时,在处理公务之余,他亦专心读书,不改书生本色。
为官清廉。孙洙曾在卢龙、大城、邹平等地做过县令,常访查民间疾苦,与百姓像家人老友一样叙谈,所治之地,皆太平富足,因此深得百姓的爱戴。为官数任,从来都两袖清风,不曾贪污受贿,任大城知县时,他自掏腰包疏通水利,许多百姓从中获益。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孙洙调任别地,百姓往往跟在车驾后面,流泪相送。
拥有慧妻。《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不只有孙洙的功劳,也有其妻徐兰英之功。准确地说,徐兰英是孙洙的继室。在选诗过程中,徐兰英也曾提出见解,与孙洙共同商榷。徐兰英是江南才女,不仅了解诗歌,也擅长绘画。孙洙顺利编选《唐诗三百首》离不开慧妻的灵心妙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不少闺阁中人富有才情,饱读诗书,并参与到著述活动中。《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的注本亦出自才女之手。注本由上元女史陈婉俊所撰,其中对词语名物的诠释十分精当,堪称"字疏句栉,考核精严",得到了文坛名家姚莹的称赞。
2、 编选唐诗:一项技术活
唐代是诗歌井喷式发展的朝代,据《全唐诗》所载,流传于世的唐诗有将近50000首,区区三百篇仅是唐诗总数的万分之六。为什么孙洙仅选三百篇呢?选什么诗不选什么诗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呢?
"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有独特的意义,"事不过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常用于表示多数。同时,在文学领域中,《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又称"诗三百",准确来说有305篇,加上有目无辞的六篇笙诗,共计311篇,而《唐诗三百首》的数量与《诗经》基本相同。这不是巧合,而是编者有意为之。《诗经》在古代社会地位崇高,它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更是政治交往、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训诫。 《唐诗三百首》意在让人反复吟诵,提高修养,有继承《诗经》传统的深意,希望唐诗能像《诗经》一样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后世人为《唐诗三百首》增补篇目,恰恰没有理解孙洙的深意,有画蛇添足之弊。
那么,孙洙在选诗时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呢?为什么有些名家和名篇未曾入选?有两个问题争议较大:《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任何一首李贺的诗,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没有入选。基于此,很多人认为《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并不严谨。其实,不选李贺的诗、不选《春江花月夜》与孙洙的编选标准有很大关系。孙洙选诗以"温柔敦厚"为准则,力求使读诗者的思想归于正统,例如,唐代写李隆基、杨玉环情事的诗极多,而孙洙独选名气不大的郑畋之诗,正是因为"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李贺因为避父讳不能举进士(李贺之父为李晋肃,"晋肃"与"进士"谐音,李家又与皇家沾亲,故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其诗多激切之语,又常用"血"、"死"、"冰"等词语,思想偏激,不合温柔敦厚之旨。因此,虽然李贺有颇多佳作,但没有任何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不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原因与之相似。《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诗篇,亡国之君陈后主、隋炀帝也创作过同题诗歌,难免会使学诗者联想到亡国的靡靡之音,故不录。诗和人一样,有各自的命数。
当然,如果只把《唐诗三百首》当做优秀诗作的集合,那就错了。《唐诗三百首》是供儿童诵读的唐诗选本,同时也是一部唐诗鉴赏著作,其中的精妙批注和评语常使读者眼前一亮,明白一首诗到底好在哪里。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老杜在这首诗中流露的放达、热烈、奔放的感情,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承重中显得实在难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自是一股少年之气回荡在诗中,一经评语点出更显其元气浑然。
时间是最好的审判官,他会为后人留存经典、汰除芜杂,使一部作品彰显出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其作者即使不留下姓名亦受人敬仰。当我们回溯历史,去看看其人、其事、其书,自会发现所有经典从一开始就有留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