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对唱(现在客家人还唱山歌对唱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现在客家人还唱山歌对唱吗?
我也是客家人。七十八十年代,是我的少年青年。说到唱山歌一事,我特别记忆犹新。家父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唱起山歌来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会在田间劳作时对唱,也会在上山砍柴路上对唱。唱山歌不论是谁,只要有开腔唱的,谁都可以随时应和。记得我小时跟着家父母上山砍柴,我们在这山,别人在那山,隔山就会唱和起来。
例如:(女唱)
夜半更深唔得过,
时刻都会想涯哥。
本想开口唱两句,
又怕夜深冇人和。
哦喂!
例如:(男唱)
上田不当下田松,
做起事耒会误工。
老妹那块漏水田,
会藏泥鳅与虾公。
哦喂!
因为自改革开放后,大多数男女人都远出沿海地区打工了,家乡人,无论在田头地里,还是上山砍柴的机会,日渐变少,后来,几十年都没听到过,那种带着泥土浓香的山歌了!家乡的山歌,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
2、求客家山歌对唱歌词!十万火急!急急急?
对歌 男:喔呵`````` 月头一出照壁来 不知老妹赶早来。 晓得老妹赶早来, 捱就骑马杠轿来。 女:月头一出照壁来, 不识哥哥赶早来。 识得哥哥赶样早, 敲锣打鼓接前来。 男:两十几岁正当年, 今朝不粘等那年。 再过两年老两岁, 金银粘没嫩娇莲。 女:两十几岁正当时, 今朝唔粘粘唔比六月割早籽。 再过两年嫁没人, 新米一出老米减价钱。 男:唱只山歌分妹听, 山歌好比春江水。 只要老妹有心意, 这山唱来那山回。 女:唱只山歌分哥听, 歌声赛过百灵音。 只要哥哥有本事, 那山唱来这山听。 男:老妹对面听我讲, 上城做工有几年。 服装针织好赚钱, 明年自家工厂开。 女:哥哥真是好人才, 老妹听了心欢喜。 自由恋爱结娇莲, 日子越过越香甜。 男:唱只添来唱只添, 唱到老妹心尖尖。 白云做证歌做媒, 唱到月头落西天。 女:唱只添来唱只添, 唱到哥哥意绵绵。 大山有情妹有福, 唱到花好月光圆。 【希望这是你想要的歌词·· 望采纳··】
3、客家山歌以后会消失吗?
我想客家山歌不会消失的,也不应该消失,因为在青海省每逢农历六月六,有很多喜爱者都集聚到一起举办“花儿会”有不少群众参与,并且涌跃参加对唱,十分热闹。而且还有许多参与者获奖,这也属于一种客家山歌吧,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4、天下客家山歌一家亲歌词?
客家妹子爱唱歌
黄红英
客家妹子快乐多
娘胎偷偷学唱歌
哇哇落地一声唱
绿水青山都来和
客家妹子爱唱歌
家有山歌十八萝
挑来一担慢慢唱
唱到日落月上坡
说唱歌我就唱歌
砍棵黄竹就织箩
挑起山歌十八担
一路喜悦洒满坡
客家妹子爱唱歌
跟着族公过条河
黄河不断歌不断
长城不倒歌不落
客家妹子爱唱歌
好比画眉出山窝
站在枝头唱一句
满山鸟雀都来和
客家山歌特有名
哎,阿哥哎,有好山歌哇唱起来
客家山歌特出名
条条山歌有妹名
客家山歌特出名
条条山歌有妹份
客家山歌特出名
一条没妹唱不成
哎,阿哥哎,有好山歌哇唱起来
看龙船
哎,五月五日看龙船
一河两岸笑声欢
阿哥相逢莫想问
真情莫让人看穿
蜘蛛结网在肚中
阿哥恋妹莫透风
燕子含泥口要紧
要学莲藕心里通
花生好食泥里生
慢慢生根慢慢行
当阳开花暗结籽
阿妹恋郎莫扬声
一壳花生包两仁
来去相爱我俩人
嘱咐阿哥莫开口
真情不怕鬼伤人
酒壶酒杯慢慢斟
哎呀嘞,打鼓爱打鼓中心
打到鼓心好声音
阿妹好比羊皮鼓
阿哥打鼓妹动心
赤脚落田知深浅
常在山中识鸟音
阿妹好比林中鸟
阿哥听声会来寻
阿妹唱歌郎弹琴
阿哥写诗阿妹吟
一唱一和情谊浓
越唱越和情越深
新打锡壶莫镀金
镀金不见锡真心
新壶筛酒阿妹尝
酒壶酒杯慢慢斟
客家本色
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
煞忙打拼耕山耕田
咬姜啜醋几十年
唔识埋怨
世世代代就这样勤俭传家
两三百年毛改变
客家精神莫丢掉
永远永远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
是非善恶充满人间
奉劝世间客家人
修好心田
正正当当做一个良善的人
就像涯个老祖先
永远不忘祖宗言
千年万年
皆歌一唱闹洋洋
皆歌一唱闹洋洋
我唱皆歌你接腔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麒麟对狮子
唱出那金鸡对凤凰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牛郎对织女
唱出那日头对月光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皆歌一唱闹洋洋
我唱皆歌你接腔
一对鸳鸯赛凤凰哪
唱出那麒麟对狮子
唱出那金鸡对凤凰
山歌唱出客家情
哎,一声唱山歌哎
山歌唱来客家情
一缕风情歌一首
客家风情最迷人
围屋圆圆庭院深
上家点火下家明
葡萄结籽团团抱
左邻右舍一家亲
凉帽圆圆好遮阴
帽檐飘飘招郎心
招得郎心吞落肚
客家妹子情最深
客家酿酒香又香
清风吹送醉八村
一杯美酒一片意
四方来客是亲人
丝线长长连着针
背带长长绕娘心
娘背儿女来长大
儿行千里娘挂心
客家情歌绕绕韧
唱得哥妹日夜晕
日里情歌来送饭
夜里情歌来贴眠
对面唱歌系哪人
对面唱歌系哪人
日头燀眼看不清
是我情哥过来坐
你莫当我路边人
唱哩一夜想两夜
唱哩三夜会心邪
不曾吃哥一口水啰
阿妹心肝冇那么野
阿妹心肝冇那么野
哥是唱哩一夜想两夜
我今走哩半只月哟
我的心肝还在你家里
5、客家民俗有哪些?
作为客家人来说,我愿意分享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汉人为主体,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唐宋中原迁移人群。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各地土著少数民族,客家人是以北方中原汉人为主体,混合了南方土著居民的族群。
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它流行于民间,为客家人所传承,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和汉族其它支队有统一性。
生产风俗
1.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
2.“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
3.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生活风俗
1.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主食大米饭,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菜。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酿豆腐、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会自己种茶叶喝茶,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2.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就是传统的围屋,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家庭风俗
1.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还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2.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3.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婚姻风俗
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回合。
1.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
2.男女见面后都同意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
3.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接着男方下聘金,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
4.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
1.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且要点灯,说吉利话,一般要回自家吃饭;初二方可开怀痛饮,也是春节时期回娘家的日子。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
2.清明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
3.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备水果,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信仰风俗
1.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1]
2.有伏波庙、大人庙、女庙等庙,每个地方不一样,我们这叫抬神朋友会聚在一起吃饭人越多越好,祈求风调雨顺。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参加庙会,几乎每个乡镇都会有这样的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3.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即使出门在外的人们也会赶回来,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