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古诗《清明》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诗《清明》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怎么?知道我爱讲故事,又来诱惑我,居然让我讲一个《清明》的故事。故事嘛,大家懂得,就是现实中没有的,而大家又喜欢听,又说不好或不愿说的,便只能让爱胡扯喜八卦者,东拉西扯讲讲故事而已。
经常在书本和媒体上看到“红二代,富二代”类字眼,便询问父亲:“我这辈是穷二代还是穷三代呢?”父亲很坚定地告诉我:“你怎么会是穷二代穷三代呢!你这辈应该是穷十八代了。”
于是我便专门上了一下“幽冥地府网”,查了一下我的前世今生。发现我前十几世,真的很穷很贫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知道现实中很多人看不起或鄙视穷人,嫌弃穷人的“穷酸气”,认为穷人有损社会形象,对他们各种攻击和限制。但人们对不在身边的,持别是文学或影视作品的穷人,还是非常同情的,还是满怀善良的,还是会掉眼泪的,还是会支持的,还是会“帮扶”的。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多说、我那些贫穷的往事了,免的有骗取大家同情或眼泪之嫌。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次转世都生活在穷困之家,起码在1400年前唐朝那一世,我就无限风光过。对,那一世我名字叫“杜牧”,就是大诗人“杜牧”,我那一世的潇洒伟大及生平简历就不在这多说了,网上特别“百度”类都有,大家愿了解的话,一搜索就能看到。
哆嗦了一大套,还没说到“清明”故事的正题,不过这故事确实有点长,得分两段。今天就到此为止,如果网友和悟空老师愿意看的话,我再写下段正题给大家看。所以暂到此,谢谢大家!我现在要去挣今天生活费去了。
2、《清明》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清明节去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著。主要讲述,江南清明时节,小雨纷飞,路上行人心情悲哀失魂断魄,借问当地人哪里有卖酒的?小牧童笑而不答遥指句杏花山村。
古诗背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故作《清明》。
诗中诗人清明节去哪里?根据古诗写作背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在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而作此诗。那答案是清明时节,诗人去哪里我们无从考证,只是知道,诗人去他的目的地的路途中,经过金陵杏花村。
诗人看到什么?江南清明时节,小雨纷纷飘洒,诗人在去他的目的地的路途中。看见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心情悲哀。
诗人的心情怎样?在古代,清明时节,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诗人孤身行路,触景伤怀,惹动了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愁绪。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愁绪满怀,欲借酒消愁。
《清明》这首诗,我们不知诗人去哪里,只知诗人去的地方经过金陵杏花村,路途中,诗人看见,清明时节,小雨纷纷,路上行人失魂断魄,心情悲哀,导致诗人的心情是愁绪满怀,欲借酒消愁。
3、《清明》这首诗去掉纷纷、路上、借问、牧童好吗?为什么?
这首诗来自于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词赏析: 杜牧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其中这首《清明》就是他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流芳后世,广为流传。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诗词的意思是在清明的时节,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因为在清明节一般都容易下雨,指雨不停地下,在这里用‘纷纷’再恰当贴切不过了,因为春天不是大雨,符合了春天细雨绵绵的特征。也为后面的路上行人匆匆作了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也是必然联系顺其自然。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明路上人很多,但是‘断魂’未必真的断魂,清明节的雨打湿衣衫,还是让人有些凄冷。因为扫墓祭奠的原因,让人有点失魂落魄,这里的意境作者没有明说,给人无限想象。以为清明这一天是扫墓祭奠的日子,人们不能错过这个日子,虽然下着雨,路上还是行人不断,给亲人献花,送纸钱,叩拜祭祀祖先。‘路上’两个字对行人匆匆忙忙祭奠亲人的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以这个场景抒发感情,对人们心里活动的一种勾画,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让人联想到当时人们的心情心里活动,这个是作者情景交融最好的表达。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由于下雨天气有些寒凉,衣服也被打湿,所以客人想寻找一个地方避雨,意思是向行人打听何处有酒家,其中的‘借问’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礼貌的用词用语,因为麻烦别人,打听一下消息,表达了作者的礼节,如果没有‘借问’就显得唐突没有礼貌。酒家也许就是附近的村落小店,也不一定是酒店,指的是可以避雨临时歇息的地方。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向一个放牧的儿童打听消息,遥指杏花村,用手指向那个杏花村,不一定很远,也不一定是很近,所以用了个遥指,这个给人一个联想的空间。用‘牧童’在当时也可能确实是这个情节,牧童则表达农村的生活气息,儿童放牧,成年人干田里活,这个运用的很自然,如果问的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些场景,无法渲染农村的这种生活景象。这里最后一句结束全诗,给人早已尽而意未穷的意境。
据说杏花村山西汾阳县,杜牧一生没有去过,安徽贵池县有宋,明,清,杜牧祠,至今还有唐代‘吉井酒坪’杜牧一生去过三次,有说杜牧去的是这里,还有一说杜牧年谱记载,是江苏丰县东南杏花村。具体在哪里,目前存在争议,由于年代较远,不得而知,无法考究。
朋友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关注留言评论转发支持!
4、有关清明的古诗词有哪些?
又是一年清明,霏霏细雨,一缕思念飘至天涯。雨丝缠绵,撩拨着我的回忆,纠结着无法释怀的过往,再回首,恍然若梦,“花自飘零水自流"。
让爱长存,逝者安息,愿红尘中的人们岁月静好。
有关清明的古诗词甚多,古代的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尽量不与人雷同,摘录几首宋代的。
1⃣宋: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天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宋: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宋: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一》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鸦。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4⃣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不一一例举。
5、王安石写的《清明》有注音版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本文赏析的立意纯原创。以现有资源“查勘”该诗,几无迹可寻。只能“触旁类通”,强做探析。好在诗无达诂,文无定释,故虽有揣测之论,或不至于曲解。尚请方家指正。
注音王安石《清明》dōng chéng jiǔ sàn xī yáng chí
东 城 酒 散 夕 阳 迟,
nán mò qiū qiān jì mò chuí
南 陌 秋 千 寂 寞 垂。
rén yǔ cháng píng wò fāng cǎo
人 与 长 瓶 卧 芳 草,
fēng jiāng jí guǎn dù qīng zhī
风 将 急 管 度 青 枝。
清明 宋 • 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南陌:南面的道路。芳草:香草。急管:亦作“急筦”,节奏急速的管乐。度:穿过,穿越。
诗面释义:在东城那里参加的酒宴结束了,夕阳缓缓的下沉着,南面路旁的一架秋千孤零零的垂落在那里,显得非常落寞。那个酒醉的人伴着盛酒的长瓶卧眠在散发着幽香的如茵草地里,阵阵春风把远处节奏急促的管乐声穿越过绿色的枝叶传送过来惊醒了他。
王安石存世的诗有1500余首。想要对王诗加以分析,则必先了解王安石的生活经历及其诗作风格。
1、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同倡古文运动。庆历二年进士,在熙宁二年(1069年)到熙宁七年(1074年)间他两次拜相、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废除新法,不久忧郁病逝。
2、王安石诗风及成因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56岁罢相退居江宁(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诗歌主要以杜甫的创作思想为主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在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日常生活主要是游山玩水,诵诗谈佛,心境渐趋平淡。由此,后期诗歌题材上以写景为主,风格也从高峻雄直转向深婉精致。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但王安石的坎坷经历,他从位极人臣到毁誉参半,从权倾天下一呼百应,到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大起大落,也造就了王诗中那寓悲壮于凄恻中的诗风。而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烙印,又深深的镌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之中,所以儒家的“哀而不伤”“文以载道”的美学风格又彰显了王诗在看似凄恻清冷的字句下,掩藏着的激烈深沉的忠君体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怀。
坎坷的人生历练、复杂的内心情感统一的浸润结合,形成了后期王诗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风貌、凄美悲壮的艺术风格和理性主义的崇高追求。
3、不得不提的王诗擅加用典的特色王安石的学识比欧阳修要渊博,反对的人都得承认他“博闻”、“博极群书”。他自己也说:“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所以他写到各种事物,只要他想“以故事记实事”,即所谓“借古语申今情”,都能信手拈来。这方面表现其强悍之处是他发明的集句诗,如《胡笳十八拍》集他人诗句156句而成一首,浑成一体,气韵通畅(《沧浪诗话》:“王荆公集句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因此他的作品往往驰才逞学,矜富夸博,成了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把不常见而有出处的或者看来新鲜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典故有出于“六经”、“四史”的,也有来自佛典、道书的,甚而是俗言俚语,可谓五色杂陈,需细细品读。
4、王安石《清明》诗赏析清明时节,古人都要到郊外去踏青游玩,祭扫坟墓,荡秋千,放风筝等。春雨潇潇,祭奠先人,触景生情,感怀而伤。故而古人的诗词中多赋予清明诗以愁思忆惜之情。思念的是先人故旧,追忆的是似水年华,惜的是时光荏苒,愁的是仕途艰辛、人世沧桑。此诗为王诗后期作品,因此也是没能跳脱窠臼,而且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寂寞悱恻之情。
“东城酒散夕阳迟”首句点出时间、地点。东城酒宴过后,酒散人去,夕阳西下。提到夕阳,每个人都一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名句。这是李商隐受到排挤,困顿失意时而成的。这一具有超强感染力的诗句,为无数的文人所引用,激起千古同叹。
说到写“夕阳迟”而又对后世写景寓情影响颇大的诗句,还应数得上唐代严维《酬刘员外见寄》中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句。严的好友刘长卿被贬官后在诗中诉说了自己的不平和无聊,严的酬答虽说表面上是写刘新居周围的环境美丽恬静,赏心悦目,但清人吴乔曾评道:“寄情于景,如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哀乐之意宛然,斯尽善矣!”。
由此可见,缓缓而降,不愿西沉的夕阳,不同于充满了朝气,生机盎然的朝阳,在古文人的笔下,多被用以咏怀感伤的载体。
清明时节游春后,在东城的宴席酒终人散,看夕阳西坠,触景关情,徒增英雄迟暮的伤感。
“南陌秋千寂寞垂”陌,阡陌原指田间道路、小路。司马贞《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南陌:这里指位于南面的东西向的小路。东西具有阡,南北皆有陌,而且该诗是平起首句支字韵的七绝,虽说第二句首字可平可仄,但是若以“北陌”仄起对应岂非更好?为何独选南陌?这便是因“南陌”这一名称内涵着的愁闷、孤寂之情。
南朝 • 梁 • 沈约的《临高台》诗曰:“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沈约与同属“意陵八友”的梁武帝萧衍同登一座高台,由望远而怀念远在洛阳南陌的情人,同时写就《临高台》诗。沈约所忧思的不仅是指的情人,其中还更多的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南陌”衍化成了沈约情感的伤心地,也俨然成为王安石营造出的由清泠寂寞所笼罩下的悲情场所。另王安石晚年绝句《北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南陌”更是被指代为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那则是另一个层次的“南陌”了。
清明时节,荡秋千为人们春游所进行的一大乐事。可是此刻伊人已去,欢娱不在,惟余秋千低垂,满目春光却难掩寂寞伶仃。这里寂寞的不是秋千,寂寞的是王安石那凄凉悲恻的心境。
古代宫廷往往在清明这一天赐给近臣新火,以示荣宠。同为宋时的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便有此记载。此刻的王荆公早已作别朝堂,远离新火,看到空落低垂的秋千,再想起荣耀时的清明新火,不仅更是感慨良多,直言寂寞,一种故人已杳,沧桑不再的感觉袭上心头。
“人与长瓶卧芳草”秋千无人荡,醉卧芳草香。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人间无不唏嘘之薄凉。倾情一醉,却又于醉梦中与大地春色融契为一。其后南宋陆游《立春日》有“酒香浮蚁泻长瓶”句,故此处“长瓶”也应为酒具。人与长瓶同卧,形象的刻画出诗人酩酊醉态,纵情春光之状。
王诗中借用佛教事物暗指其义的有许多。这里的“长瓶”应暗含“宝瓶”之意。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寓意太平,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芳草,常比喻高尚的美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离骚》)
虽然处于悲凄的境遇下,在王安石的内心深处,在他的最原始的思维底线里,在他醉归原态的时候,他心底最基本的东西曝晾了出来。借醉求太平,醉伴美德归一处。此句含蓄委婉的体现了王安石深受儒家传统道德的熏陶,根深蒂固的为君效忠、为民请命理想的反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实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醉卧芳草间,与天地共呼吸的退居士人形象。一醉虽解千愁,但却是醉情于芳草,醉情于天地。恰如欧阳修所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也。
但即便是这样的“中正平和”的儒家操守,却难掩被罢相黜官的悲凉,或许在其间亦蕴含着“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 •《苏幕遮》)的失落啊。
“风将急管度青枝”唐代虞炎《玉阶怨》:“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诗中写了一位宫女的叹息芳华失去、君王不幸的孤寂、苦闷。这里宫人“度青枝”的心语,何尝又不是王安石借喻时光不在、君王不用的感喟呢?
王安石另有词作《渔家傲》:“一弄松声悲急管,西看窗日犹嫌短”,可谓与本诗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渔家傲 • 灯火已收正月半》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这首《渔家傲》是王安石退隐后生活的写照。写出了作者因游春的乏累终于摆脱了世俗的喧嚣,一扫心上尘埃,沉浸到静谧而安稳的梦乡,多么不易啊!可是突然却被山间一片急若箫管的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扰其好梦,尤自嫌短。“悲急管”,松涛在深山中呜咽悲鸣,带有作者明显的感情色彩。揭示出了王安石在退居之后求静而心不得宁的精神状态。
同样,《清明》一诗也如《渔家傲》一样,表现出了在清明时节的溶溶春风里,诗人在酒醉的情况下挣脱了心理的樊笼,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醉时的安眠。甚至在醉梦里唤醒了自己心底最纯净的愿望,以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达到了内心的平和。然而,短暂的心理平静,却被春风吹过来的急切的管乐声所惊醒、打破。又是这个“急管”扰其清梦。这急管,是别人家在欢乐的节奏啊。这一比照,却真是凸显了“商女不知亡国恨”,“几家欢喜几家愁”啊!这正展示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心境却难以平复的内心境况。虽如此,但在这散淡悲凉当中却蕴含了希冀,在无法消除的忧愁中洋溢着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向往和执着追寻高尚情操的理想主义精神。
总之,这首小诗于平淡之中寓真情,于落寂当中蕴孤高,既有如咽的悲伤,也有如歌的希望,集矛盾与统一为一体,很好的表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改革家的晚年心路历程。
本诗写法上含蓄深沉,深婉不迫,锤炼精工,妥贴自然,意境悠远,充分表现出了荆公体的老练丰润。
6、《清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第一句—启:清明时节雨纷纷,写清明节的天气 ,是个下雨的节气,人物内心如这雨天一样:阴湿、暗沉
第二句—承:路上行人欲断魂—看到路上的人像丢了魂魄,也许是刚刚从亲人的坟头哭过一场。
第三句—转:借问酒家何处有?心中的思念无处排解,想借酒消愁 ,却找不酒家。
第四句—合:牧童遥指杏花村。对面来了个放牛娃,他告诉我前面杏花村就有著名的杏花酒了。我的失落,我的思念,我的消沉,等喝了酒就会减轻了。
这首诗很巧妙的接着清明这一节气表达了对已故亲朋的思念之情。
7、《清明》古诗前两句感受到雨中行人的什么心情?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全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的意思是,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古人清明节即是家人们祭奠故去人的节日 ,也是在春光明媚郊游的季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形容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是指诗人自己,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形容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我的理解,诗人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但出门在外,又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我理解就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遇到了绵绵细雨,心境很不好,同时也是思念故去的亲人,也思念家乡,也说明了当时的天气。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每到清明节,确实是细雨绵绵,跟人们的心情一样,充满思念。
8、你如何看待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在即,爱好诗词的朋友不约而同便会想到晚唐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这样的一首氤氲着浓郁的凄清气氛,却又自然蕴含着民间传统习俗的好诗,我们改怎样充分领略它的美妙呢?愚斗胆作一番解读,恳请师友赐教!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这首诗之前,我们需要对“清明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作一番了解。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对应的是阳历四月3日,四月4日,四月5日三天中的一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除了对应天气时令指导农事活动,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这一天,中国的千万家庭通常要举家外出踏青,并为仙故的亲人坟墓举行祭扫活动,以寄托哀思。杜牧《清明》诗便作于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
清明时节,因为连日的淫雨霏霏,空中便更增添了几分朦胧迷离的气息。凄雨伴着冷风的路途,诗人踽踽独行,心中的落寞与孤寂就像这雾雨不开的天气般令人惆怅而压抑。此时,他多想寻一家小酒馆,以歇歇脚,避避雨,且刚好借一壶浊酒来驱寒解愁啊!当偶遇一位牧童后,人生地疏的诗人忙上前打听附近可有供人歇脚小酌的酒家,牧童指着远处一杏花开得正盛的杏林深处说,那儿就有一家客官企盼的酒家。
《清明》全诗用语简明而清浅,仅聊聊数字,便把清明时节细雨密织时的朦胧凄迷、杏林远眺似淡粉堆烟的自然景致,和诗人落寞冷寂几致“断魂”的内心活动,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出来。诗作起句以景开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纷纷”三个字是何其的传神!它带着朱自清眼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细,它更带着秦少游眼中“无边丝雨细如愁”中的愁,为下句诗人胸中蕴蓄的惆怅心绪做足了铺垫;于是独行的寂寞,思故的伤怀,和着这愁云惨雾般化解不开、挥之不去的细雨,一经酝酿,滔滔奔突在心头的重重忧愁便如浪潮般必得寻一个突破口方得解脱。
此时何以解忧?唯有美酒!于是“借问牧童”的承接,答曰“杏花村”的指点,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按道理,诗人应接着往下把自己如何转忧为喜,杏花村里又有着怎样迷人而美妙的景象,花费更重的笔墨予以详描细绘才是。但是,笔法高明的诗人却偏偏不按次俗套,而是就此让正待畅流的笔墨戛然而止,于寂静无声的突然顿笔中,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巧妙地再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此余音绕梁、令人即使释卷却久久不能释怀的结果不正是艺术创作所孜孜以求的臻高境界吗?
赏罢此诗,我想世人应对缪钱何以在《杜牧诗简论》中给予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如此高度评价有所理解了吧。
9、清明节的诗词有哪些?
《为死难者哀悼》
四川大火惊天怖,
桃花闭目李花哭。
人民英雄献火场,
桩桩件件我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