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长恨歌读后感(背完《长恨歌》,你什么感受?)

长恨歌读后感(背完《长恨歌》,你什么感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背完《长恨歌》,你什么感受?
  • 2、你对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长恨歌》有什么感想?
  • 3、长恨歌,读后感?
  • 正文

    1、背完《长恨歌》,你什么感受?

    《长恨歌》是一首叙写缠绵凄美爱情的长篇叙事诗,读后使人对这一千古爱情的悲剧结局哀婉叹息,对乱世佳人的命运多桀倍感痛惜。

    杨玉环以天生丽质、才华出众而得唐玄宗独宠,从此帝王便沉浸在仙乐萦萦的芙蓉帐内,不再精业于治国理政,直至“安史之乱”的厮杀声逼近帝都时,玄宗才如梦初醒、仓皇而逃。途中群臣以杨玉环狐媚圣上,从而招致此次祸乱,而迫其自缢,至此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便香消玉殒于马嵬坡。该诗中、后篇作者重点述写暴乱过后,回到长安的玄宗,对爱妃杨玉环的深切思念,缠绵悱恻、哀婉动容。

    杨玉环本就一单纯女子,她的人生成也美貌、哀也美貌。在以残酷的封建礼教为规矩的时代,杨玉环以其美色、才艺博取帝王欢心,也是迫于她的身份地位、复杂的后宫环境,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更无法左右君王的行为。所以当唐玄宗纵情欲海、不理朝政时,她没资格规劝,更不敢劝说,否则会落得干预朝政而招致杀身之祸。因诸多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而引发动乱时,却将一弱小女子推于风口浪尖,以祸国殃民之罪处死,真乃千古奇冤。所以她是无辜的、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身处封建社会的佳人才子,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纵使你经纶满腹、才华横贯古今,若不屈服于统治者,就会成为各种斗争的牺牲品,以悲剧的人生收场。

    2、你对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长恨歌》有什么感想?

    看了提问,又细看了整个评论,实在忍不住:我不讲《长恨歌》,我只说点感受。王安忆乃一大家,文学功底不容质疑,岂不闻,她的《南国生红豆》(记不起题目错否)被获得评选的京东十万大奖!但,包括我,不太爱读她的作品,主要感觉过缓、过细、过唠。我心里很纠结,反复想: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还是我写我口?千思百想,结论是,这是一个作家的表达秉性和风格使然。(想想,她母亲茹志娟的《百合花》,妙音绕梁,那一个美哟,啧啧!)去改笔头?那将很别扭!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痣,况且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看来,只能让作品去选择读者……

    3、长恨歌,读后感?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