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女不知亡国恨(如何看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如何看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时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歌声哀伤,凄凄戚戚。
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牧,联想到南朝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而丢了江山。陈后主的朝廷完了,人们似乎没有引起重视,秦淮的歌女们还在传唱《玉树后庭花》,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可见唐朝危在旦夕,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杜牧为摇摇欲坠的唐王朝忧虑忧心,为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忧虑忧心,为边患频繁而忧虑忧心,忧国忧民的思想,促使他写下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们,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是一种花的名称,生长在江南,多半种植的庭院里,故称后庭花。后庭花有红白两种颜色,开白花的当花盛开的同时,树冠象玉一样美丽,所以又叫玉树后庭花。
本来玉树后庭花只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种'情歌的曲子,因南朝陈后主不问政治,专沉迷于女色,陈后主穿梭于宫围之中,左拥右抱,妃嫔们或临窗靓装,或倚栏小立,风吹袂起,飘飘焉若神仙。陈后主沉浸在妖娆妩媚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竞把中书令江总,以及陈暄、孔范、王瑗等一班文学大臣一齐召进宫来,饮酒赋诗,征歌逐色,通宵达旦。写出了《玉树后庭花》。
陈后主还特地选宫女千人习而歌之。这歌词明明是形容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但却笔锋一转,蓦然点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哀愁意味,时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
当时北朝隋文帝处心积虑地要灭掉陈朝完成统一,但陈后主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昏君加奸臣孔范附和:“长江天险,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耶?”无视事态的严重与隋文帝的勃勃雄心。
隋朝的大军已兵临城下,陈朝的大臣们还在围绕着亡国之君陈叔宝与嫔妃宠妾,文文墨客唱着《玉树后庭花》。敌军已冲入宫中,陈后主携两宠妃躲入井中。 陈后主及其妃子因害怕而喘气,被隋兵闻到呼吸而发现了,威胁他们要朝井里扔石头,陈后主害怕而投降求救。
隋军扔下绳索,捞上来的陈后主却左拥石抱着两个美人一一张贵妃和孔贵妃。这就是南朝末代皇帝的惊世骇闻的一幕。陈叔宝作为一代帝王,亡国之际却丑态百出,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成为千古笑话。他的《玉树后庭花》也成为了亡国的代名词。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统治者的国家亡了,商女为何恨?
上有老下有小,一天不唱,一天就要饿肚子,你给她饭吃啊?光站着说话不腰疼,她唱她的,你亡你的,她不唱你就不亡了?该亡总是要亡的,一个商女决定不了国家的命运,有骂商女的勇气,却没骂统治阶级的勇气,亡国了就怨商女,只敢把气撒在弱者身上,早干嘛去了?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应该被谴责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玉树后庭花》是南北朝乱世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一首艳诗,写完此诗数年后,陈亡国,“后庭花”因此被人们称为“亡国之音”,民间很少传唱,只在教坊和花间酒楼等高级场所传唱。
“商女不知亡国恨”,那么,“商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多数人倾向的一种说法是,“商女”即歌女。杜诗脍炙人口,但为何将歌女称作“商女”却未必人尽皆知。
原来,唐代歌妓、女伶通称“秋娘”,亦称为“秋女”。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那么“秋娘”何以又被称“商女”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古代以商指秋比较多见,商信、商风、商吹、商飙指秋风,商日指秋天,商序、商素指秋季,商意、商气指秋意、秋气,商云指秋云,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见“商女”即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了。
但是,如果将杜牧此诗理解成对“商女”的谴责和惋惜,那就未免弱化了这首诗的内涵。杜牧的感慨有更深刻的内容在。正当晚唐气运渐衰,国家即将倾覆的当口,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还在点唱亡国之音,这才是杜牧的诗眼所在。他真正想谴责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商女”。果然,杜牧写成此诗数十年之后,唐朝就宣告灭亡。
这首脍炙人口的《泊秦淮》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少有人询问面对社会风气变坏,人们应该做什么。那些依靠出卖技艺的商女究竟该不该”知亡国恨“?该不该受谴责?这一直是一个问题。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当从两方面来看:
1.如果商女真的不知亡国恨,那么她就不应当受到谴责。当时虽然不是河清海晏,却也承平已久。身为读书人看出潜在的危机,是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为之呼吁奔走,是应尽的本分。古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决定商女们知不知”亡国恨“的不是她们唱什么歌,而是她们自古以来的社会地位。商女的职业特点是男人赋予的,她们必须依靠职业技能生存,必须忠于职守。不论是《玉树后庭花》还是《春江花月夜》肯定得有顾客要求才能演唱。谁见过闲着没事儿去唱那又长又慢的歌儿的职业歌女?
五代时后蜀的花蕊夫人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句“那得知”道出了所有背锅女性的冤屈,明明我什么都不知道,明明没有任何存在感,却偏偏要我担责任,你觉得合适吗?
2.如果商女是知而麻木、自我麻醉,那她的节操就存在一定问题。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衡量,那她似乎应当和点唱者一样受到谴责。但是作为伎女的一类,商女处于社会最底层,商女是应社会主流要求唱曲。她们的生死无人关心,面对社会危机却责备她们不知亡国恨,是不是过分了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是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可以想象,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诗中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这首诗名噪一时,后世读者评价也相当高,说是作者忧国忧民,讽刺社会现实的力作。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4、杜甫的《泊秦淮》中,真正不知道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回答此题前,农夫先更正一下,《泊秦淮》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而非杜甫。
七言绝句:《泊秦淮》全诗只有四句,不妨抄录于后:
“烟宠寒水月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的触景感怀之作。
全诗的情节是很简单的。前两句是诗人划着小舟,在朦胧的夜色下,停泊在离酒楼很近的秦淮河中。听到卖唱的女子在酒楼上唱《玉树后庭花》一曲,诗中虽表面上指出"卖唱的歌女不知亡国恨",但诗人此时内心所指不知亡国恨的是以国君陈后主(陈叔宝)为主的晚唐统治者。在南唐即将亡国之际,陈后主还沉溺于声色的淫靡生活之中,亲自作了这首《玉树后庭花》在宫中和歌女纵情于声色之中。全诗充分表现出诗人对于最高统治者的饥讽和愤怒,及对于将要亡国的忧虑和悲伤之情。
5、历代戏子亡国,戏子误国的诗词有哪些?求推荐?
戏子亡国戏子误国的诗词不多,不过,君王无道从而亡国的诗词很多。
比如陈后主的后庭花,这已经成为一个典故了。还有五代时花蕊夫人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更是揭露了当时君主的昏庸无道。后蜀君主王衍的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都可以算是亡国之音。此外还有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前),宋徽宗赵佶的作品,都可以算作此类。
6、商女真的不知亡国恨吗?
与这个问题类似的一个问题,我几天前就回答过一次,那个问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是指什么人?》。而现在的题目是:《商女真的不知亡国恨吗?》
在前道题中我说过:杜牧不过是借商女来挞伐那些听曲的达官贵人:国家危难,这些人还在醉生梦死!大家想想商女不过就是那些卖唱的女子而已,有卖就有买,谁在买?谁点的曲?谁在听?
诗句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这首诗出自杜牧的《泊秦淮》全诗如下: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指秦淮河,在南京。当时杜牧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淮南节度使的驻地在扬州,时间在公元833年至835年。扬州离南京不远,有时间过南京来。
诗的写作背景当时唐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时间为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的权威大为下降。国家进入了藩镇割据时代,开始,由于各藩镇之间犬牙交错,互相制衡,唐中央尚可保持一定的权威,但当时各藩镇之间战争不断,藩镇内部也纷乱不止。整个国家也处在动乱状态。
商女指谁商女就是歌女,也就是卖唱的女子,这一说大家都知道了,歌女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她们中也有一些有情有义之人,这里大家也可列出一些来:比如陈圆圆、柳如是。当然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要求她们有多高觉悟。而那些达官贵人是身受的皇恩的,而买单点歌的都是他们!
《后庭花》是什么《后庭花》全名为《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陈叔宝所作,陈后主何许人?是南北朝时南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时不理朝政,耽于女色,寄情于文酒。为隋所灭。《玉树后庭花》全诗如下: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我是万方,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请关注我,时刻提出批评!7、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错了吗?
依原文判断,作者没有说商女有错。《泊秦淮》借景抒怀。金陵(今天的南京)是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作者漂泊到此,目睹大唐国势日衰,当权者偏安一隅,昏庸荒淫,还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这有重蹈六朝覆辙的潜在危险,因而,生发了无限感伤。
杜牧先渲染水边夜色的素雅冷清,再点明夜泊地点,毫无情感起伏;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停船在距离秦淮河很近的岸上的酒家。轻描淡写,重在“近酒家”,有了安歇之地,应该如释重负了。可是作者看到了酒家有好多歌妓,她们从容而优雅,还在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
于是,他忧从中来,但转念一想:卖唱的歌女当然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之啰!这句话平淡,似乎是脱口而出,有为歌女“伸冤”、替她们“甩锅”的意思:她们地位低,不会想到国计民生,有这样的表现再正常不过了;同时,含蓄深沉地牵出了“不知亡国恨”,意在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和豪绅权贵们不思进取、沉溺于声色,够尖锐得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底层老百姓是没有多少家国情怀的,国家的兴衰交替于他们来说,都是劳苦受累,他们对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自私自利的行为早已经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了,纵使国家破碎了,也引起不了内心的伤痛;反正谁来主宰天下,他们都没有好日子过,对这种情况杜牧是熟悉的;他才道出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有反讽当权者的意思,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这些罔顾廉耻的统治者们。
封建社会中,女子地位是十分卑微的,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主导不了任何思潮;纵使她们懂得亡国之恨该如何呢?能感染这些肠肥脑满的封建统治阶级吗?
所以,错不在商女,而在消费这些商女的封建统治阶级。
8、商女不知亡国恨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问题推向一个女子?
小小女子,如何能有那么大的眼界,她的悲伤快乐还不能与国家大事联系。一个国家的兴旺虽说匹夫有责,可是小小女子又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