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创)这首诗是杜甫四十九岁时,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的作品。
七百六十一年的秋天,也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突然袭来。这场暴风雨来势凶猛,将杜甫居住的草堂屋顶上的茅草卷走了。伴随着脑人的秋风,那渗着寒气的秋雨,淋湿了他床头,雨下个不停,茅屋破损,整个屋子都被雨淋湿了,沒有一点干处。此时,诗人的狠狈景象,是可以想象的凄凉。于是触动了诗人的诗思,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首七言的古体诗。请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这场秋雨狂风使得屋子破损的状况。
……
"自经丧乱少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丧乱”指战乱。诗中所说的战乱,实际上指的安史之乱。在这次的战乱中,自己奔波流离,很难得到安息,担忧国事,往往夜不成寐。也就是自从战乱以来,自己很少睡得着觉,如今秋夜漫长,屋漏床湿,还要等多久天才会亮呢!这里也含有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安禄山这伙逆贼的意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时,作者通过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天下的寒士,想到了遭受同样遭遇的人,他们同样遭受着秋风秋雨的袭击。"寒士",读者不能仅仅停留在象作者这样的文人学士身上。联系作者其它作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以及作者同情低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亦可理解为天下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
如果有千万间"广厦",那么天下的"寒士"都能露出欢天喜地的笑颜,在风雨来临之际就不会遇到象我一样的凄惨局面。
本诗通过作者遭受秋风秋雨的经历,秋风卷起了茅屋"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的遭遇,想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了"天下寒士"与自己一样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特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宽广心胸扣博大情怀。
根据以上的解读,说明杜甫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上元二年之秋。这一年的八月,秋雨很多,成都又是一个潮湿的地方,所以非常冷,加之风多,有一天大风忽起,把杜甫的茅草屋几乎给吹跑了,杜甫心情非常不好,因为,他从战乱之中,好不容易逃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有了一间可以容身的茅屋,如今,如果,这间茅屋也没了,怎么度日啊!还能逃到什么地方呢!于是就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首,又有浪漫主义风格,又有写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作品。
诗歌描写了风雨之中飘摇欲坠一间茅屋,和茅屋之中的主人又冷又饥的困苦心情,同时,也寄语像他一样的“寒士”,能够得到宽大房子的安居之想。
在这首诗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
杜甫在诗中为贫穷者的呼喊,不知激励多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不平等社会的思考。同时也为多少“寒士”送去了精神的温暖和慰藉。
只因为如此,这是杜甫流传比较广泛的一首名诗。《唐诗三百首》里,就入选了这首诗,所以,很多人都知道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名诗。
那么,这首诗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当然有。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富裕总是渐进的,那种一夜之间,人人都有好日子,人人都一样富裕和平等的思想,是非常不现实的空想主义。例如,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人需要脱贫致富。
中国虽然已经崛起,而没有脱贫的人数,还有将近一亿。党的十九大把脱贫作为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重中之重在奋斗。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公共行动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理想。
所以,我们学习杜甫在最困难的时候,心中也要有天下事,有人民事,这才是人民的诗人。杜甫的诗不但是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人格实践,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伟大,这也是艺术的伟大。
当然,对杜甫这首诗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杜甫要“大庇”的是“寒士”,关键是“士”不是民,所以杜甫是有阶级局限的,而且,杜甫也不是喜欢人民的,例如杜甫的诗中就对一个抱走他家茅草的孩子,放不过去,那个抱走他家茅草的孩子,不是比杜甫更困难的人民吗,他怎么不给他一些茅草呢?
这就是一种用自己的理解和现代的价值来评论古人了。
我们说,古代的阶级概念等级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杜甫能够以最大的古代博爱,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杜甫的思想和品德,也是历代人民非常肯定的。
所以,杜甫的诗还有现实意义,杜甫的精神,是古代人民民主精华的体现。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体现了他晚年什么样的境遇?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义人,唐代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的一首。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他的家里遭到一场风雨之侵袭后,屋顶上盖的茅草被风吹落了很多,散落一地后,还被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当作玩具抢走了那些茅草。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仍然没用。风停之后,天上又下起了雨。雨水透过房顶洒落进屋内,把一张张的床铺都给淋湿了。使用多年的旧棉被早已不能保暖,再加上雨淋,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一年,诗人还不滿五十岁,但是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很衰老了,加上家境又是如此的窘迫,诗人的心里自然感觉到十分痛苦。但是连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很多和自己同样处境的读书人,不由地产生了一个愿望,但愿自己和他们都能有一间安全宽大的房屋…
也就是诗的最后所说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冻死亦足!”
其意即为:如果能够庇护天下生活清苦的读书人,使他们个个都欢乐。哪怕就是我一个人房子破了,受雨淋受冻,哪怕冻死也是心甘情愿的!
这,就是诗人在某种程度上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杜甫的诗对后来的诗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记:笔者上小学时,有一位老师,58年时刚从师范毕业,任教不足半年时,因为学校教室比较破旧,在一个风雨天时,不由自主地吟诵了这首诗,结果在“反右"运动时被打为“右派分子“,直到他临退休时才平反摘帽…但是这位老师才艺俱全,学校的水电都是他自己修理的,并且担了美术、自然等课程。退休后他自己创办了一间美术书法学校,也算是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