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石鼓歌这诗的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石鼓歌这诗的意思?
翻译 我玩弄着石子,面对小溪而坐,为了赏花,我绕山寺的小路行走。不时听到小鸟的啼鸣声,到处都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声。赏析 遗爱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短,诗以“石”“溪”“花”“鸟语”“泉声”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石鼓歌这诗的意思?
石鼓歌作者:韩愈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译诗]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
3、你好,你能说说平仄在诗词中起的什么作用吗?
诗词的平仄,是用来调济吟咏或歌唱的节奏,从而构成抑扬顿挫的,悦耳动听的音乐感。特别是近体诗,以律诗为主,绝句也是出自律诗,排律即是五律或七律的延伸。毛主席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而言。我国汉字的读音,自久以来就有平上去入的四种不同的声调。但有意识地运用到诗歌中来,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他根据每个字的读音的轻重、高低与长短著有《四声谱》一书,现已缺失。近体诗就是根据《四声谱》的原则,把平声称为平,上去入称为仄的。古声与今天的普通话也有多少出入。我们现在普通话中,一、二声可称之平声,三、四声可称之仄声,比较通俗易懂,吟咏起来与古声调也相去不远,这是根据近体诗大多数作品所得的认知,也以比为依据了。确实,写近体诗,不讲究平仄式的,吟咏起来是相当悔涩哽喉的,也不属于近体诗!
4、石鼓歌。背诵?
推荐一下韩愈的石鼓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公孙大娘舞剑,曹将军画马图,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姆,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石碑,岑参的登浮屠寺,走马川。名字可能有误,大多是简写。刚刚好十篇长古诗,个人非常推荐!
5、《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中,蒙曼老师提到“黄狗”。有出处吗?
蒙曼老师的原话是:“青鸟是古代著名的使者,与古代的鸿雁、鲤鱼、黄狗都是一样的。”青鸟,蒙曼老师解释过了,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鸿雁传书,出自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鲤鱼,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人往往把书信称为“鱼书”。也有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所以双鲤鱼成了书信的代称。
“黄狗”作为信使,是出自《黄耳传书》的典故。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历史上真正将“狗”作为文学描述的主角,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中,保存有大量的与狗相关的怪异故事,最为著名的当属《述异记》中的《黄耳》这一篇。通篇虽然字数不多,但对“黄耳”的形态刻画的栩栩如生,并将“黄耳”通人性的特点着重描述。此篇小说中对“黄耳”的描述显然为艺术创作,虚构的产物,但故事可信度高,流传甚广,甚至被后世收入史书《晋书·陆机传》,从那以后,黄耳传书便作为一个固定的典故保存下来,成为传递家书的象征。
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
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孤身去国三千里,一日归必十二时。张生离别莺莺后,感叹身边既无黄犬,又无梅花使,难以传递自己对莺莺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梅花使”指的是驿使或传递友情的信使,而“黄犬”指的就是黄耳传书中的“黄耳”。
作为信使的黄犬,还有苏轼的《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诗中那句:"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而苏轼的另一首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关于黄犬的涉及,但意义却又不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节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而这里的“黄”就不是作为信使的“黄耳”了,而是黄色的猎犬。
秦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当他被腰斩之时,念念不忘的是一个叫上蔡的地方,他对儿子讲: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里的“黄犬”和“左牵黄”如出一辙,都是猎犬的意思,不过,“上蔡东门黄犬"成为后世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综上所述,蒙曼老师提到“黄狗”实为信使的象征,最早出自《黄耳传书》的典故,后世也有各种诗作有所涉及。在信息交流变得很方便的今天,我们仿佛能够想到,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有一只黄狗穿梭在时间和空间中,让他们变得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