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可歌可泣意思(可歌可泣的意思?)

可歌可泣意思(可歌可泣的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可歌可泣的意思?
  • 2、可歌可泣成语解释?
  • 3、可歌可泣什么意思并造句?
  • 4、可歌可泣的意思?
  • 5、可歌可泣是什么意思?
  • 6、可歌可泣什么意思?
  • 7、“中国的历史太丰富了,随便截取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你如何理解?
  • 正文

    1、可歌可泣的意思?

    成语词条:可歌可泣 成语发音:kěgēkěqì 成语释疑: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成语出处:《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成语示例:《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其中~代表本词条:可歌可泣)

    2、可歌可泣成语解释?

    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3、可歌可泣什么意思并造句?

    意思: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造句 

    1、革命先烈在光荣的岁月里演绎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2、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3、在我们当今的时代,社会上也不断出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4、焦裕禄的忘我工作精神可歌可泣,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5、许多无名英雄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可歌可泣。  

    6、雷锋的事迹可歌可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他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7、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那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8、王进喜可歌可泣的铁人精神,是值得中国石油人学习的。

    4、可歌可泣的意思?

    可歌可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一、拼音;可歌可泣 [ kě gē kě qì ] ;二、出处;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释义:;追忆他的生平,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三、例句;1、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2、起义战士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战斗的事迹真是可歌可泣。;扩展资料;一、近义词:;歌功颂德 [ gē gōng sòng dé ] ;释义:用语言、诗歌或文字来颂扬功劳和德行(现多含贬义)。;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翻译:人们都用歌声赞颂他的品德。;二、反义词:;怨声载道 [ yuàn shēng zài dào ] ;释义: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载(zài):充满。;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天下纷然;怨声载道。”;翻译:天底下的百姓议论纷纷,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

    5、可歌可泣是什么意思?

    解释: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读音:kě gē kě qì出自: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近义词:歌功颂德反义词:不值一提造句:

    1、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2、每当人民提起他的故事时,都会竖起大拇指,可歌可泣。

    6、可歌可泣什么意思?

    可歌可泣 解释: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拼音:kě gē kě qì 出处:明·海瑞《方孝儒临麻姑仙坛记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同义词:悲喜交集 反义词:歌功颂德

    7、“中国的历史太丰富了,随便截取一段,都是可歌可泣的。”你如何理解?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民族,一路走来,的确如题主所说。任何一步,都是可歌可泣的。

    就这个问题,说一下曹魏末期的故事吧。

    01

    曹髦为帝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魏文帝曹丕病危。直到这时候,才想起来还没有立太子。曹丕急急忙忙正式确定了曹叡为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

    当初,曹丕由于厌恶曹叡喜欢女人的服饰,迟迟不愿意立他为太子。

    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啦,是骡子是马都得上套啦。

    此时,半死不活的状态,也就早把其父曹操的叮嘱送往西天啦。

    曹操深知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之人,预言他将会干预曹丕的家事。

    曹操以为司马懿比曹丕大八岁,曹丕应该能耗得过他;

    曹丕也想不到这么快就走啦,还没来得及认真考虑这个事哪。

    确定太子之后的第二天,曹丕就驾崩啦。时年四十岁。

    恐怕也就没有人再那么惦记司马懿这档子事了吧。

    曹叡继位前期,面对来自于蜀汉与东吴的攻伐,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指挥曹真、司马懿等大将成功进行了阻击,稳固了曹魏江山。

    但在后期,特别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感到压力减轻啦,就开始大造土木,贪图享受啦。

    玩着玩着,就玩出毛病来啦。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由于过年玩得太嗨,一下子躺倒起不来啦。

    可能是估计够呛,想到还没有立太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匆忙之中,就确立养子曹芳为皇太子。

    到底是年轻,做事利索,当天曹叡就驾崩啦。

    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

    当时,曹叡病危,为了曹魏政权的稳固,就想起用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为主,以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人为辅,借助于曹魏宗亲的力量,来共同辅佐将来的幼主曹芳。

    由于主持内政机要的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与夏侯献、曹肇等人有矛盾,担心他们主政后对自己不利,就极力阻止曹宇等人上台,并推举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曹爽做大将军,提议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叡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很快就变卦了。

    他深知曹爽素无才学,行政软弱,容易被控制;而司马懿心机似海,阴险凶狠,刚烈暴戾。曹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将来必然被其挟制。

    于是下诏停止再议此事,并再次征召曹宇辅政。

    孙资、刘放获知曹叡变卦,立马进宫觐见明帝,并力主维持原议。

    曹叡迷迷糊糊又同意啦。

    孙、刘二人怕夜长梦多,就逼迫曹叡立刻下诏,宣告天下。

    据说曹叡说太累啦,改日再说。但孙、刘不答应,当时就抓着曹叡的手,写成了诏书。

    不仅罢免了曹宇等人的官职,而且将他们立即驱逐出宫。

    曹芳被立为太子的当天,曹叡就驾崩啦,时年三十六岁。

    不知道曹叡这些年,都忙活了些啥,连个健康的儿子也没有。是否与好女人服饰有关系呢?

    这个需要考证。

    养子曹芳继位,年仅八岁。

    小皇帝从小就被收养在后宫,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到底是谁家的孩子。一心就知道玩耍,整天泡在宦官、女人堆里,跟一群小人亲近,在后园游乐宴饮。

    大将军跟司马懿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专权跋扈,排挤打压司马懿。

    司马懿装聋作哑,也就不管闲事啦。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用何晏、邓飏等人的计谋,软禁了郭太后,开始专权。

    尚书何晏同时上疏劝谏曹芳,说:“玩耍不要紧,最好大臣们跟着,有啥事好商议。”

    小皇帝怕大人们跟着,玩起来不爽,就不同意。

    谏议大夫孔乂又上疏,说:“如今天下太平,陛下可以不必再到后园学习骑马,外出一定要乘坐辇车。”

    曹芳也不听,我行我素。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曹爽兄弟及亲信全部陪同前往。

    行将就木的司马懿一个鲤鱼打挺爬了起来,一声令下,三千死士云集京都,控制了洛阳。

    司马懿上奏永宁太后,罢黜了曹爽兄弟们的官职,关闭了京都各个城门,逼迫曹爽等投降,之后又将曹爽等人全部夷灭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

    从此,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把持朝政。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张辑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被司马师灭族。

    小皇帝曹芳因为这件事,整天的提心吊胆;司马师也担心后患无穷,干脆就把曹芳给废掉啦。

    九月,司马师联合一帮大臣上奏郭太后,说:“曹芳年龄也不小啦,还不亲政,整天就知道跟后宫的优人、保林等女官淫乱作乐,废弃讲学,弃辱儒士,还殴打、烧伤进谏的大臣等等,请求废掉曹芳。“

    太后没有办法,但看到小皇帝做的这些事,实在也不靠谱,就同意啦。

    司马师废掉曹芳,打算推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不同意。

    因郭太后执意要求,就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大魏皇帝。

    整个过程,就是汉末时期刘家故事的翻版。

    02

    励精图治,誓做中兴之主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 ,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

    曹髦继位以后,经常在太极东堂与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人讲经宴筵;与崔赞、钟毓、虞松等诸位儒生讨论夏朝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

    诸位儒生认为:“评定德行少康更优秀,考核功绩还是汉高祖更胜一筹。少康处境较易,而汉高祖更难。”

    曹髦说:“作为帝王,最上等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汉高祖功劳高,但比不上少康盛德普照。况且仁者一定有勇力,诛杀暴君必须动用武力,少康武功的辉煌,难道就不如汉高祖吗?”

    曹髦继续说道:“夏代古书散佚,文字缺失,其丰功伟绩没有记载下来,只有伍员粗略陈述了大概的情况,他说恢复夏禹的功绩,不丧失旧物,效法祖先圣业,旧的好制度不废掉,不是有才有德的全才,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哪?假使三坟五典都流传下来,少康的行为详细记载下来,难道还会有异议吗?“

    说到这里,大臣们都心服口服。

    中书令虞松上前说:“您既然用心以古为鉴,贯通古今,又说出善言,赞扬凸显少康的杰出功绩,使他的光彩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应该记载下您的话成为文章,永远垂范后人。”

    曹髦说:“我学识不广博,了解的浅薄狭隘,害怕说的不对;纵使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仍不值得重视。如果加以记载,只怕在后世贤达中招来笑话,显出我的愚笨吧。”

    因此,侍郎钟会退下后,才评定编次记载下来。

    曹髦继位后,励精图治,推崇少康,立志做曹魏中兴之主。

    但是,曹髦性情急躁,每有集会就希望群臣尽快到达。

    因为司马望在宫外任职,就特地赐给他一辆追锋车和勇士五人,每当集会,就让他奔驰而来。

    欲速则不达,这种性格,也给曹髦带来了灭顶之祸。

    03

    为帝王的尊严而战

    司马氏的专权,引起了朝廷内外大臣们的反感和抵制。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首先起兵声讨司马氏。

    大将军司马师亲自督师征讨,经过几番激战,毋丘俭战死,文钦逃亡孙吴。

    虽然平定了反叛,但司马师也是被文钦之子文鸯吓得滚落了眼球,病上加病,奄奄一息。

    司马师急忙把司马昭从洛阳叫到了许都,说:“我估计是不行啦,你赶紧接掌我的大将军印吧。”

    说完就死啦。

    消息传到宫中,曹髦十分高兴,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机会。

    于是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都,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

    同时,加紧策划宫廷政变。

    但司马昭知道这是曹髦的计谋,直接率领军队回到了洛阳。

    曹髦计划落空,木已成舟,只得接受现实,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

    一次 很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控制了朝政。

    曹髦见自己的权力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

    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忍受屈辱和退让,而是选择敢于直面抗争。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髦召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凌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我要亲自带领你们去讨伐他们。”

    尚书王经劝谏道:“司马昭掌握朝政已经很久啦,朝廷内外都屈从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现在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您凭什么与他对抗啊。这样做的后果是病上加病,这事应该慎重研究才行。”

    曹髦从怀中拿出黄娟诏书愤怒的扔在地上,说:“这事就这么定啦,纵然死啦又有何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

    说完,曹髦就进内宫,去禀告郭太后。

    王沈、王业就跑啦,急忙去告知司马昭。他们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王经不去。

    曹髦随即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门。

    在东止车门,曹髦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

    曹髦大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全部被天子陛下这视死如归的气势吓跑啦。

    中护军贾充从外面赶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

    曹髦亲自用剑拼杀,追随贾充的人想要退却,贾充大声对太子舍人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不就是为了今日吗?”

    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将曹髦弑杀于车下。

    时年曹髦二十岁。

    死后,曹髦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没有成功,尽管是只有百分之零的成功几率,但他做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面对如此境遇,敢于直面抗争的帝王,实在不多。

    曹髦刚烈的血性,一身的胆气,为了帝王的尊严,为了人性的高贵,视死如归。

    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傲而死,这是值得尊敬的斗士。

    我一直以为,曹魏末期就是小皇帝做傀儡,任人摆布。

    但看了曹髦的故事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同时看到政治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正如题主所说,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可歌可泣的。

    无论是侥幸的成功者,还是悲壮的失败者,都值得后世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