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自相矛盾古诗(自相矛盾的诗?)

自相矛盾古诗(自相矛盾的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自相矛盾的诗?
  • 2、力主“讽喻诗”的白居易晚年转向“闲适诗”是否自相矛盾?
  • 3、自相矛盾的诗?
  • 4、自相矛盾那首诗怎么写?
  • 5、自相矛盾这首诗?
  • 6、《自相矛盾》诗词?
  • 正文

    1、自相矛盾的诗?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称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他。”接着,他又夸起了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是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告诉我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2、力主“讽喻诗”的白居易晚年转向“闲适诗”是否自相矛盾?

    先赋原创诗一首:

    绿树阴阴夏雨晴,清风吹送驱江城。

    可怜杨柳连堤路,不似桃花别有情。

    主要原因还是与白居易的个人品质情操,以及官场进取和官场失意有关吧。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3、自相矛盾的诗?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首先夸耀他的盾很结实,说:“世上所有东西没有能穿破它的!”然后,又夸耀他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世上所有东西都能被它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笑他。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4、自相矛盾那首诗怎么写?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讽刺哪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5、自相矛盾这首诗?

    《自相矛盾》文言文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6、《自相矛盾》诗词?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