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香菱学诗教案(从《红楼梦》香菱学诗,如何学习怎样写作?)

香菱学诗教案(从《红楼梦》香菱学诗,如何学习怎样写作?)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从《红楼梦》香菱学诗,如何学习怎样写作?
  •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 4、香菱学诗中黛玉教诗的方法是什么?好不好?为什么?
  • 5、《红楼梦》里为什么要安排香菱学诗这一环节?
  • 正文

    1、从《红楼梦》香菱学诗,如何学习怎样写作?

    谢谢邀请!

    黛玉给香菱讲诗,一上来就告诉她,不过是起承转合而已!用宋代范德机的《诗法》来说,作诗要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写文章也同样: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起即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立意。黛玉说,若意趣真了,连词句都不用修饰,便是好的。可见文章立意的重要性。承则含有承接的意思,你有了立意,得有相应的叙事手法去承接它,让事件变得饱满,可看。转也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潮部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做到文喜看山不喜平,便有了看头。最后是合,则是收尾总结,让文章整体得到升华。

    真正做到这些,便是“三昧”已得。而香菱在学诗这件事上,一方面是来自于她对此的喜爱,有着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她愿意花工夫去刻苦努力。最终获得大家的认可,连探春都说诗社要发个请柬给她,邀她入社。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谢谢邀请!

    香菱学诗能够成功,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个人对学诗的执着,这也在提醒我们现在的一些爸妈,别天天压着孩子读书。如果他不喜欢读收,要想办法先让他对读书产生兴趣。二是有一位好老师。

    我们先来看看香菱学诗的执着精神。

    薛蟠外出经营生意,香菱闲了下来,跟着宝钗住进了大观园。宝钗告诉她,趁着机会,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伴,你也遂了心。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我作诗罢。”

    这一句简单的对话告诉我们,香菱学诗的念头早就有,只不过前面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当她一进入蘅芜院,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宝钗教她学诗。

    可是,宝钗显然不屑教她,觉得像她这样一个被买来的连家都说不清的丫头不配学诗,说她是“得陇望蜀”呢。香菱在宝钗这儿碰了一个大大的壁。可是,她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当她看到黛玉的时候,她又提起了学诗之事。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香菱把学诗看得比什么都重,她觉得黛玉如果愿意教,是她的造化。

    香菱学诗学得出了神,到了茶饭不思,睡不安寝的程度。连宝钗都借香菱来说宝玉:“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不成的。”宝钗短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香菱学诗成功的奥秘:苦心钻营。

    当然,香菱也注重勤学苦练,动不动就将自己写的诗去让黛玉点评和指正。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果光学不练怕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香菱有一位好老师。

    香菱拜黛玉学诗,我们都知道,黛玉在大观园里是最为著名的才女,写诗基本上没有人能比过她。她一上来就告诉香菱写诗的关键在于起承转合,不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可以。这是黛玉告诉香菱学诗应该做什么。

    接下来她又告诉香菱学诗应该避免什么。作诗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都不用修饰。“不以词害意。”

    另外,黛玉告诉香菱把王摩诘的五言律读一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读一二百首,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的底子,再把陶渊明、应㻛、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就不愁成诗翁了。这是给香菱指明了方向,跟什么人学。

    有了这样的基础,香菱时不时地拿着自己作的诗去向黛玉请教,两者相结合,使得香菱在较短的时间内学诗上了一个台阶,从一个诗坛小白,转而成为探春诗社可以发请柬邀请之人。这中间的差距显然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从香菱学诗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这也算是读《红楼梦》的另外一个收获吧。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其实根据上下文,黛玉不是不让香菱学陆游诗,而是不让学陆游的这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红楼梦》中这段谈诗出自第四十八回,原文如下: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为什么"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不好?黛玉只用了两个字解释:"浅近"。这两句诗确实浅近,很容易读懂:书斋内帘子颇重,诗人倦怠卷起,于是墨香久久萦绕于室内;古砚微凹,未及时清理残墨,于是渐渐聚了一洼浓墨。十四个字,对仗是极工整,"留香"、"古砚"等意象裁选得也颇为雅致,像一幅工笔画,勾勒出士人生活里的一幕场景。"浅近"的诗一定不是好诗吗?未必。李白的《静夜思》最为浅近,可千百年来人人吟咏,余味不尽。

    放翁的这首诗,其"浅近"之病,恰在于无余味。无余味的原因,在于堆砌,在于滑易,在于字字实写,于是有意象,而无意境。什么是意境?曹公很快就在下文做了解释。继上文,黛玉拿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集给香菱看,香菱苦读了几日后,来向黛玉报告心得: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香菱真是禀赋灵通!橄榄越嚼越有滋味,而黛玉首肯的好诗,正要有此余味。所谓境界,所谓"境",是"生于象外"的。也就是读者能透过诗中的"象",感悟到诗中没有具体呈现的"象",进而头脑中浮现出如在目前的"景"。这样的诗,就可以说达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水准,是黛玉推崇的"第一义"的诗歌。那么这样的诗歌要如何创作?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借留白产生含蓄不尽的韵味;而所谓"诗画一体",诗歌也要有虚实,举重若轻,一气挥洒。

    此时再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恰如上文所说,它像一幅工笔画,处处勾勒,却也处处堆砌,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山水写意画相比,缺浑厚之气;与"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相比,乏净朗之思;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相比,后者显然更悠逸。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收入《剑南诗稿》的有九千三百多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但事实上放翁诗集不是精挑细选过的语文课本,其中有大量语句重复、有佳句无佳篇、甚至流水账式的作品。因为到了中晚年,陆老先生赋闲在家,开始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像强制自己完成作业一样,必须每天写诗;就好像现代的我们,很多人都热衷于每天发很多条朋友圈--这固然是一种记录生活、分享生活的方式,但是艺术创作不同,它无疑是需要积淀、需要沉思的,如果一味贪多,还要求诗人的每首诗都是佳作,就不太现实了。而且黛玉的这句话,不是针对陆游的所有作品,只是认为不能一开始就拘于精巧却浅近的句子,要从品读立意高绝的作品开始,因为初学者要有高起点,"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否则眼界、胸襟都被局限住了。

    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次读杜甫,再次李白,最后读东汉、魏晋六朝名家,体现了学诗三个渐渐上升的境界:入门,立志与拓识。首先是学习王维诗以"入门":诗中有画,容易唤起读者对于声、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同时含蓄蕴藉富有诗味,浸润其中能很好地涵养古典美感;接着是学杜诗以"立志":"诗史"题材广,格局大,立意深,从国家命运到百姓生活,立足微屑,胸怀天下,学杜诗能开阔胸襟;最后是读李白乃至魏晋诸家诗以"拓识":基于强烈生命主体意识的或高昂或悲凉的情感,乃是诗歌创作的真正动力。

    所以黛玉说,入了这个格局就出不来了,不是入了陆游的格局,而是入了固化物象符号、只顾雕琢辞藻,却忽视了自我志趣的表达的格局。事实上香菱后来所做的"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就流于意象堆砌,毫无情感咀嚼,经过黛玉和宝钗评点指拨后,终于创作出一首新巧且有意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可见黛玉所指之门径,确是正途。

    4、香菱学诗中黛玉教诗的方法是什么?好不好?为什么?

    黛玉老师教作诗分四步走:一是作诗的对仗工整的方法和口诀,也就是格调规矩要掌握。 二是要有立意,跳出这些格调规矩,“不以词害意”。 三是要熟读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四是理论要付诸于实践,多练习,多修改,自然学会作诗了。

    一、是作诗的对仗工整的方法和口诀,也就是格调规矩要掌握。

    黛玉老师的意思是:这个是作诗的根基,就好比万丈高楼平地起,你香菱既然要学作诗的话,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是不能马虎,要认真学习,地基要打好,“起承转合、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你比如现在的数学、化学、物理公式一样的,见到什么题,你首先得知道用什么公式。

    二、是要有立意,跳出这些格调规矩,“不以词害意”。

    在教学方面,黛玉不愧是一名好老师,她教香菱学诗又不学死板的方法,告诉她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公式之后呢,就要忘掉这些公式,不要生搬硬套,写诗嘛,意境还是最为重要,意境达到了之后,其实没有人再去拿你的诗句一句一句去套你的格律是不是符合那些基本的公式了,那些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人们只会从你的诗词中体会到美的意境或者更深层次的寓意了。

    就如同刚一开始练武的人,他必须要从蹲马步、扎梅花桩啊这些基本功开始练起,到后来再对着“武功秘籍”练习,再后来那就是人和招式合一,达到这个层次,那你基本就成功一半了。

    三、要熟读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四是理论要付诸于实践,多练习,多修改,自然学会作诗了。

    香菱有一句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我觉得他写的有趣。黛玉老师马上纠正了他的想法。意思大致是:姑娘啊,你这样学习可不对,喜欢的人就学,不喜欢的人就不学,那你的眼界也太窄啦,你还是听老师我的话,没有个几百首诗词学习的打底,你别说在江湖上混了,你在这红楼梦的园子里写诗恐怕都过不了关。

    你读一两百首老杜的、再读一两百首李青莲的,这还只是打底啊,姑娘。你接着再读陶渊明、灵运、阮籍、庚信、鲍照的诗词,那你不愁做不出来诗了。

    四、是理论要付诸于实践,多练习,多修改,自然学会作诗了。

    黛玉老师说:前面说了那么多,学了那么多,说一千道一万,你一句不写、不练,都等于纸上谈兵。

    黛玉老师还说:你还得勤加练习,觉得有灵感可以写了,就写下来,叫你宝钗姐姐帮着看看也行,拿来给我看也行。

    “到时候,园子里诗社活动,我们把你叫上,你多多参加社团的活动,看看姐妹们都是怎么写诗的,在朋友圈发一发,在咱们微信群里发一发,也扩大扩大你的知名度,搞不好你还能冲出园子,办个专栏,在头条投投稿,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香菱因为身世的缘故,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可以说是文化底子非常薄。黛玉老师虽然平日里看起来爱多愁善感,时不时有些小情绪,可是在给香菱当老师的时候,非常有耐心,循序渐进,香菱也听得津津有味,说明黛玉老师因材施教做的也非常好。

    黛玉老师即教方法,又不生搬硬套方法论,即教格律,又让学生忘记格律。

    其实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既要墨守成规,又不必太过于循规蹈矩,做人做事灵活,林黛玉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老师。

    @青云计划 @头条号 @悟空问答 @奈何天

    5、《红楼梦》里为什么要安排香菱学诗这一环节?

    红楼梦里,香菱是曹公珍爱的一个女孩子。她命运多舛,却心性空灵澄净,是红楼梦里难得的一个好女子。这样一个女子,却偏偏有命无运,一生充满坎坷,她最大的一次幸福,应该是大观园学诗的那段时光,曹公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呢?

    一、衬托香菱的美好,赞扬香菱的美丽与才华

    众所周知,香菱本是乡绅甄世隐的女儿,原名甄英莲。她生在姑苏,是本地望族甄家的独生女儿。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恬淡旷达,是神仙一般的人品。

    甄氏夫妻俩,膝下无儿,对这个女儿视若珍宝。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其疼爱她。

    香菱有一个不逊色于红楼梦中众小姐的出身,天资禀赋都不输于贾府那些“主子小姐”。曹公是很看重人物的出身的,记得凤姐曾经对贾琏说过,薛姨妈看中香菱的性情温柔,行事大方,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她。脂批:“何曾不是主子姑娘?”

    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却因命运不济,从小被拐,长大被卖,不得已落入呆霸王薛蟠手中。作者对此充满了痛惜之情。更是借宝玉之口,表达了对她的深切同情。

    也是借宝玉之口,表达对她流于平庸而不平:“时常我们说起,可惜她这么个人,竟然俗了。”因为香菱人美心善,心揣希望与美好,所以在薛蟠外出避丑之时,香菱终于迎来了她生命中的唯一一次春天——宝钗带她入住了大观园。

    大观园的优美环境自然更能激发出香菱学诗的欲望,也唤醒她对诗歌的渴求,对艺术的向往。大观园才女们的钟灵毓秀也使得她情不自禁的想要靠近,“慕雅女”是香菱对宝钗黛玉等人的一种仰慕与向往。

    宝钗虽不肯教香菱学诗,可是她主动将香菱带到了如诗如画的大观园。黛玉面对香菱的拜师,二话不说,欣然接受。于是,学诗的情节使得香菱那本性的美好与卓尔不群凸显出来,我们不得不感叹:与生俱来的高贵的灵魂是磨损不了的。

    二、表现黛玉的温暖善良,与香菱的人性美交相辉映

    黛玉留给很多读者的印象是尖刻,小性儿。可是我想说,那不是黛玉的全部,越往后,黛玉的成长越优雅动人,令人感动。黛玉的率直与热情集中体现在教香菱作诗这一情节上。

    香菱要拜师,黛玉并不推辞,满口答应,可见她与香菱是知己。她理解香菱,同情香菱,愿意用自己的光与热温暖香菱那颗饱经沧桑却不改初衷的心灵。

    她鼓励她,赞她“聪敏伶俐”,给她向上的力量,排除她的畏惧之心,她耐心的推荐她去看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作,借给她书看,给她勾重点,注重方式方法。

    她不厌其烦,她侃侃而谈。试问:这样的黛玉与那样的香菱,是多么相得益彰的存在啊!香菱学诗的美学价值,震撼人心。它是一种人性之美,散发着懂得与慈悲的光芒。

    三、把美毁灭给人看,增强凸显香菱命运的悲剧意味

    香菱苦吟终于在梦中得一首佳作,众人都称赞夸奖她。这是香菱生命里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薛蟠归来之时,便是与夏金桂谈婚论嫁之时。听闻金桂也识文断字,香菱兴奋异常。

    天真单纯如香菱,永远不会想到,那夏金桂是如此跋扈恶毒,尽管也读过书,骨子里却是个泼妇、妒妇、毒妇。“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的身份是妾,可是她才是个真正的诗人。夏金桂自诩颇识得几个字,事实上却是个残忍的妒妇。遇到夏金桂,香菱命不久矣。

    香菱历尽沧桑却初心依旧,本来美丽柔弱的她就惹人怜爱,加上她苦吟诗的执着不悔,更加令人敬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最终却结局悲凉惨淡,怎不让人扼腕叹息呢?

    香菱学诗这样美好短暂的时光,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却也更加强了其命运的悲剧意味。悲剧,即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学了诗的香菱愈加美好,越美好,她的最终毁灭就越有动人的悲剧力量。

    综上,香菱学诗是红楼梦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经典桥段。它既丰富了香菱的性格,也点染了黛玉的成长,同时,更是增强了作品的张力,使得悲剧的意味更浓重。

    作者:杜若。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