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什么意思,全诗是什么?
  •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烘托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 4、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
  • 5、天下谁人不识君上一句是什么?
  •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你现在还提吗?
  • 7、你是怎样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
  • 正文

    1、你怎么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想到经此一别,送行的人日益名盛直至封侯,被送的人隐居山林,一曲别红尘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别董大》中的末句,其全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云千里,暮色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纷。不要为前路没有知己而发愁,普天之下谁不想结识你呢?

    前句是别离场景:黄云、北风、归雁、雪纷纷,道不尽的凄凉悲壮;而后句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期前途,不诉离殇,说不出的豁达豪迈。和王维对元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不同,和李白对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依依惜别不同,这首送别诗别出新意、另有心意;质朴豪爽、郁积勃发,悲凉的离别情意里更充满了希望和勉励。纵观离别诗,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与之相媲美。

    作者高适简介:从纸上诗人到沙场战士,唐朝以军功封侯的唯一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高适,是盛唐那么多明星诗人里的异类、牛人,别的诗人都是以诗入仕,唯独他是以军功受封;别人是宦海沉浮,几经谪贬,九死一生,或者直接被杀或抑郁而亡。他却后半生才一路开挂,建功立业,只有一次被小小惩戒了一下,降了官职,却还是在朝堂之上;死后还有追封,有谥号。

    高适(704—765),字仲武,号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而且是边塞诗里程碑式的人物)、大臣(这个必须得说,他到死还是个官,是大臣),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四大边塞诗人”。其诗风雄浑悲壮,用词简净,不加修饰;题材广泛,现实性较强,多歌颂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有一些表达从军生活的艰苦和向往和平安稳的愿望,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高常侍集》20卷流传于世。

    高适本是将门之后,祖父是左武卫大将军高侃,是曾生擒突厥东鼻可汗,屡破突厥、高丽,安疆拓土的名将,死后获陪葬乾陵的殊荣。其父高崇文,是韶州长史,可惜早故,所以高适“少孤寒”,但血脉中的尚武精神一直跟随了他一生。少年的高适颇多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己;亦纵酒驰猎,以古之大将军而自诩。“一朝事将至,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二十八岁到三十一岁期间,怀揣将军梦的高适北游燕赵,想投奔朔方节度使副大使信安王李褘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均未果。却留下了《塞上》、《蕲门五首》等诗篇;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已经三十二岁了,赴长安赶考,他是很自信的,“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有些过份的狷狂,结果却落第了。这,是他失意不得志的前半生。

    董大是谁?“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大,就是董庭兰(695—765),因为家族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和元二、刘十九一样),是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琴师、音乐家,陇西人。早年从凤州(今山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处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并且很快青出于蓝胜于蓝,声望超过了沈祝两家。他擅长吹西域乐器、筚篥和弹奏古弦琴;并把其擅长的《胡茄》整理为琴谱,现存的大、小胡茄相传是他的作品。他也写诗,不过音乐方面的名气远远大于诗名,所以世人只记住了他的乐曲而未能领略其诗作。

    对后世人来说,董大是因为这首诗而出名,但在历史上的唐朝,董大当时也是名人,相当于现在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诗人崔珏曾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另一个诗人李颀也有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戚戚。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可见其技艺之高超精湛,也从侧面反映出董大也是个社会名流。

    高适与董大的交集:此去经年,送人的日益腾达,被送的归隐山林;留下这首诗滋养后人

    这首诗写于天宝六年(747),离高适第一次科考落榜已经十二年,这十来年,于高适是穷困潦倒的人生灰暗时光。而董大,以前是“庭兰不侍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一直颠沛流离,五十来岁了才投到当时宰相房琯门下做了清客;房宰相的大伞加上因其技艺出色,很快成了京城的名人,很多达官贵人以与其交往为时尚,这当中包括许多诗人,这些诗人当中包括高适。董大写诗,也多反映边塞战场和征夫疾苦以及多年漂泊不定的家愁,在这点上,和高适的境遇及志趣相投,所以可能感情上更亲近一些;所以才有了这首诗的诞生。当时房琯因事被贬出京,董大这只栖息在这棵大树上的鸟也只好离开长安自谋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高适创作了这首诗。

    没有别离的凄切和哀怨,有的是鼓励和劝慰,哥哥你大胆地往前走吧,天下的人都会想结交你认识你的!其实当时他们两个都是挺惨的,从《其二》中就可以看出来,“六翮飘飘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已经落魄了几十年,一个也即将落魄,一对困顿不达人,见面居然拿不出喝酒钱!但是这诗比酒值钱,你看,高适没有悲观消沉,反而鼓励他勇往直前,要象鸟儿那样振动“六翮”(主羽)展翅高飞。倒是符合高适“直抒胸臆,拓落有气骨”的性格;可是也许是年纪大了,董大在此别过后,除了有一首反映隐居山林道家生活的《颐真》曲,再无声息。

    而高适,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困顿却充满希望和豪情的生活,这点只要从他的送别诗里就可窥一二:《送李侍御赴西安》“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送裴别将之安西》“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经跋涉,摇落怨睽携。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酉。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把别离诗写得如此激励加劝勉,也是没谁了。

    高适这样鼓励别人,别人未必做得到,他却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了:写这首诗两年之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高适46岁,得到了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应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大器晚成当了个小官,但高适驰骋沙场的将军梦却一直未曾破灭,他还在找机会,天宝九年(750)年秋天的时候他出使了一次青夷军送兵,写下了《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失意中不乏豪迈,落拓中仍有激情;在天宝十一年(752),49岁的高适辞了职,转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了掌书记(相当于参谋),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哥舒翰把守潼关。

    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高适个人而言,却是他人生由衰转盛的好机会:756年潼关失守,高适连夜出城,抄近道追上了逃往成都的玄宗皇帝,向皇帝报告这次城破的原因并一路互送玄宗入川,皇上一高兴,擢谏议大夫。再后来,高适抓住每一个机会,顺风顺水,一路青云:出任淮南节度使时讨伐永王李璘叛乱;后又解救睢阳之围。官职一直上升(除了因一次说错话被贬为太子詹事外),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直至入刑部尚书、左散骑常侍,最后册封渤海县侯!高适62岁时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高适不只把纸上的金戈铁马转换到了现实中,并以五十岁左右高龄上阵杀敌,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荣光了。而且官也做得好,善始善终,《旧唐书》里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是剑光笼罩的诗人,亦是诗情洋溢的侠客,也算是唐代诗人中的一朵奇葩了。

    结语:如果朋友要远行,把这句诗送给他;如果你也身在异乡,把这句诗送给自己!这句诗足可以当我们的座右铭,激励我们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了解了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背后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会有很深的感触。如果有朋友要远行,就送给朋友;如果自己身处异乡,就送给自己:不要因为人生地疏而发愁,“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他们不认识你,你要自己让他们,让这个世界认识你!

    除了努力,除了机遇,别无他法!

    留言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解,十分感谢您的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2、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什么意思,全诗是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了这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天下谁人不认识你呢?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烘托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依依悽悽纏纏柔柔迷迷茫茫慘慘戚戚悲悲歡歡泣泣默默喜喜

    4、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全诗如下:

    别董大(其一)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天下谁人不识君上一句是什么?

    莫愁前路无知己董大,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他能以理驭情,绵延千里,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 “莫愁前路无知己。惟有河南房次律,说天下人人识君。夜幕降临以后,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一离京洛十余年,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高适这两句,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丈夫贫贱应未足,其实不无凄苦寒凉,有了这两个字,今日相逢无酒钱,我们是可以想见的,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亦极典型,超然的禀赋。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你现在还提吗?

    这是高适的诗句。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现在会经常用到。用来激励亲朋好友在前进路上不用担心成败,只要努力拼搏。一定会成的,一定会让众人刮目相看的!

    7、你是怎样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出自高适的《别董大》,是高适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有谁不认识你呢?

    这其中的“君”指的是董大,即董庭兰,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与高适是知己好友。此诗是高适赠予董庭兰的离别诗,当困顿不达的高诗人与知音甚少的董琴师在久别小聚后又要各奔东西,临行前,在连酒钱都拿不出的窘境中,高适对董庭兰吟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忧而不悲、感而不伤,诗人的真诚情谊和坚定信念在诗中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