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古诗(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如何理解王维的《送别》?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山西运城),祖籍太原祁州人(太原祁县)历任官职甚多,后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送别》
唐代: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整编诗中前四句平淡无奇,如同平常客套待客礼数,然则含而不露,后两句却诗韵陡增,诗意骤浓!我们应该羡慕那山中飘逸无拘的白云,是多么的自在悠闲!诗人借此来开解友人。人间所有的高官厚禄、权位显赫、富贵荣耀,比之永恒的大自然来说,尽皆过眼云烟!全诗是借送别友人来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心,同时否定了对功名利禄贪图执妄的追求。
王维的另一首《送别》则是
《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是:我在深山中送别了好友,夕阳落霞把柴门半掩,待到明年春风把春草吹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呢?!
2、李叔同的《送别》,这个词写的什么水平?
大师早巳悟彻了人世真谛、转而了别繁杂红尘。
3、有哪些和“送别”有关的诗句值得分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有哪些关于送别友人的诗词?
送别友人的诗词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
①唐代王维的送元二史安西.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③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④蒋大为一九八四年演唱的《驼铃》,王立平作词谱曲。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山叠嶂,水纵横,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兄弟,待到春风传佳,我们再相逢。"
古诗含蓄短小精捍,今诗直白,情真意切。我欣赏古诗,更崇尚今诗。
5、你认为最好的送别诗是哪一首?为什么?
中国从古至今,一些文人写了许多送别诗,究竟哪首送别诗最好,要因人理解而异。我认为送别诗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00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文学》中,也认为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是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元二,王维友人,生平不详。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渭水北岸。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于渭城与之送别,故有此作。
1.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的第一、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清新凉爽气氛的饯别环境:朝雨浥尘,天宇净清,柳色添翠,客舍一新。这种环境极便于表现诗人雨中送客、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第三句承转,方将饯别之意表达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在这杯酒中,饱含着诗人对朋友的无限关心、美好祝愿和深厚情谊。结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对方着笔,指出友人此去,阳关之外极难遇见故交。这样写,一则补充说明诗人劝酒的原因,二则将诗人对朋友的关照进一步表达出来。
此诗是唐代七绝中的名作和送别诗之绝唱,所以王维此诗一出并迅速流传开来,不仅人们送别时常吟诵它,而且有人将它谱成乐曲用于饯别筵席,广为传唱。所以在唐代,已有了《渭城曲》《阳关三叠》的曲名。
2.送别诗千古流传的原因这首送别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作者此诗抓住了文人送别的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劝酒。劝酒本来是最普通不过的细节,但在王维之前,所有写送别诗的人都没有抓住这个细节,王维却抓住了这个细节。“劝君更进一杯酒”,就这一个劝酒的细节,将二人昔日的友情,此时之别情,别后的关切,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不尽。
二是此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前二句,作者描绘一个景色青翠、空气清新的送别环境,为后二句抒发离别,作深情的铺垫。作者写柳色之新,虽为写景,也暗含折柳送别之意,自然贴切。在这略带凄清的春日清晨,朋友间饮酒话别,故后两句的抒情,显得尤为真切。
3.文人大家对该诗的肯定正因为此诗抓住了文人送别时人人有过的劝酒话别的典型细节,巧妙地传达了人们最普遍的惜别之情,加之文字的清新朴素极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宋代苏轼在《仇池笔记·阳关三叠》文中充分肯定了这首诗:“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光首,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已应三叠,则丛然无复节奏。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乐天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苏轼此说,进一步考证了唐代《阳关三叠》的唱法。
清代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赞誉此诗为“送别诗中,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送元二使安西》,仅仅28个字,以“送别”为主线,写出了送别时的:地、景、情、酒、时、雨、柳、劝等要素,充分反映出了人们在送别时要表达的情感、情境、情景、情怀和情悚,表达了人们要珍视友谊,怀念友情的挚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