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诗经300首全集(唐诗三百首和诗经三百首,哪一个更有研究价值?)

诗经300首全集(唐诗三百首和诗经三百首,哪一个更有研究价值?)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唐诗三百首和诗经三百首,哪一个更有研究价值?
  • 2、诗经三百首,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来吗?
  • 3、《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 4、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 5、24岁了还适合看《唐诗三百首》,《诗经》这些书籍吗?
  • 6、《诗经》305首,你最喜欢哪一首?它有何特色?
  • 7、诗经三百首的篇名?
  • 8、诗歌总集有哪些?除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全唐诗》《花间集》《唐诗三百首》外?
  • 9、《诗经》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存诗歌多少首?分为?三部分?
  • 10、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多少首所谓又称诗三百?
  • 正文

    1、唐诗三百首和诗经三百首,哪一个更有研究价值?

    《诗经》更具有研究价值。

    首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从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来看,诗经反映的是距2500多年前人类生产、生活、狩猎等诸多社会活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是唐诗所没有的。

    其次:

    先秦时期,可供研究的文字资料极为稀少,流传下来的一部诗经,显得弥足珍贵。反观唐诗,是1200多年前发生的,中国历史进入唐朝后,可供研究的文字资料相对来说已经较为丰富,从研究价值来说,不及诗经。

    最后:

    《诗经》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狩猎等诸多活动,还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华夏早期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对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诗经三百首,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来吗?

    《诗经》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欺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3、《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时期人们习惯上把《诗经》叫《诗》,也叫“诗三百”。《诗经》中大部分诗歌写成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大致有“王官采诗”、“献诗说”和“孔子删诗”三种说法。

    一、王官采诗说

    《孔丛子·巡狩篇》记载:“古者天子命史官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节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然后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

    西汉刘歆《与杨雄书》中也写道:“召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从以上史料的记载来看,《诗经》最初的收集和编选是由周王室主持的,也就是说采集诗歌的工作是由官方主持的,而且是由专业人士负责整理汇编。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工作。从官方人员到各地区采集民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全国各地收集上来的诗歌数量肯定是很多的。

    二、献诗说

    这种说法也是由根据的,周朝初期的时候,周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各地诸侯献诗。

    后来到了周厉王时代,周厉王这个人可不像他的先祖那样,他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是一个比较昏庸的人。当时召公曾对对周厉王劝谏,在劝谏的这段话语中,召公也提到了周代的创始者让诸侯献诗的事情。

    他说了这样一段这样的话“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这就是被记载在《国语》中的有名的篇章《召公谏厉王弭谤》。

    从这段记录能看出来,《诗经》的采集也是由周天子发出的,他是让各地的诸侯献诗。

    三、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诗歌3000篇,孔子根据周朝的礼仪标准,整理选编出了300首诗歌。

    但是对于《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删诗的说法,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学者都持怀疑态度。

    (孔子绘像)

    根据《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天的《诗经》基本相同。在孔子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篇数、编排方法和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总集了。而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那个时候当时他才六、七岁,是不可能完成《诗经》的整理工作的。

    孔子后来确实进行过删述“六艺”的工作,至于孔子对《诗经》是如何删述的,笔者认为,这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了,而且是孔子晚年才进行的一项工作。他对当时流行的《诗》版本经行了整理和校订,推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版本,一来是教育自己的学生,二来当然是“礼乐”方面的考量了。

    为什么《诗经》又叫《诗三百》?

    为什么《诗经》又叫《诗三百》?这是为了叙述方便的原因,也就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感觉方便明了的原因,在先秦时期,诗经主要的流传方式就是口口相传。

    在先秦时代,是没有《诗经》这个名字的。那时候的人们把它称为《诗》,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缘故。汉武帝把先秦时代的儒学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所以自汉武帝之时起,人们才把《诗》称为《诗经》的。

    又因为在汉武帝时期流行的《诗经》版本篇数是305篇,取其整数部分,正好是300,这是一个约数,而这这个叫法在汉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比如孔子就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yǔ)!”逐渐地,出于流行传播和叙述方便的原因,人们口中的《诗经》也就有《诗三百》叫法了。

    总结

    笔者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王室采集,之后由专业的乐师和史官合力编纂整理而成,而《诗经》在先秦时期的叫法是《诗》,从汉武帝之时起,《诗》才叫《诗经》的。《诗经》现存311篇,此外有6篇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内容有题目的《诗经》篇数是305篇。

    4、有人说孔子把《诗经》删的只剩300多首了,是真的吗?被删掉的那些都是什么?

    从汉代开始一直有一种说法,《诗》的内容原本有三千多篇,是孔子删掉了绝大部分,保留了305篇,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

    很多教材中也是如此表述,但实际上关于孔子删没删《诗经》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只能说确实经过了孔子的编纂。或者可以这么讲,孔子编纂过的《诗经》是这部作品最成功的版本。

    “删诗”说法的由来以及质疑

    最初提出“删诗”说法的,是汉代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如下记录: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记载,以前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以“礼义”为标准,对其进行删减、编录,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版本,共三百零五篇。

    这个观点很普遍,王充、孔安国、郑玄等著名学者都对此深信不疑,明确表示《诗经》是孔子删掉了绝大部分诗歌之后形成的精华版。

    直到唐代孔颖达对这一说法产生了质疑,“删诗”的真伪也正式出现了分歧。

    孔颖达在《诗谱正义序》中说:

    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这个说法很有针对性。

    孔颖达认为,孔子将三千多首诗删成了三百首,这个删掉的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九。那么,孔子之前的著作呢?它们里面引用的诗歌很多,应该发现不少不在这三百零五篇中的才对。

    但是,如果看一下这些典籍就发现,它们引用的诗歌多数都在孔子编纂之后的《诗经》里,根本就没几首失传的作品。

    两千七百多首诗都没几首被引用的?反而是都引用了孔子选出的三百零五首,这个巧合也太大了点。

    孔颖达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司马迁所说古诗三千多首的话,根本就不可信。

    清代盛行考据学,就相当于现在列数据的方式,赵翼沿着孔颖达的观点,做了一个清晰的数据:

    《国语》引诗三十一条,逸诗仅一条。《左传》中引诗共二百十七条,邱明自行及述孔子之言所引者共四十八条,而逸诗不过三条;列国公卿自引诗共一百一条,而逸诗不过五条;列国宴享歌诗赠答七十条,而逸诗不过五条。

    从这些数据对比来看,孔颖达所说的“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可谓直击要害。

    “删诗说”的时间记载也有问题。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面记载过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师演奏《诗经》的事情,《史记》中同样记录了这个故事。当时演奏的风诗就是现在的十五国风,并且名称都一样,只不过风雅颂的次序稍有差异。

    而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年仅八岁,自然不可能删诗了,而诗歌内容次序又和后世接近,那就自然可以证明,“删诗说”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删诗”的行为也有问题。

    《诗经》各国流传,或是民间诉求由采诗人进行整编,写成诗歌上达给政府;或是国家用以飨宴时候的音乐,由官方编纂的。

    总之,《诗》的编写是一种政治行为,其权利由政府掌控。

    那么,删改《诗》中的内容,应该由官方来进行。孔子在当时可没有后世如此尊崇的地位,他凭什么“删诗”呢?即使他真的“删”了《诗》,列国又凭什么要用他删改过的内容呢?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删诗”一说,极有可能是汉儒对孔子的抬高。

    《论语》中孔子对《诗经》的修正

    反对“删诗”的观点里,普遍认为,孔子对《诗经》做过两方面比较重要的工作。

    《论语·子罕》当中,孔子明确表示自己对《诗经》进行过整改: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是说,孔子六十九岁那一年,自卫返鲁,对《诗经》进行过编纂,但却并没有说过是删改。后人所认为的“删诗”说,大概就是出自此处。

    但如果孔子真的删诗,那大概就是这个时候,那为何之前提及的也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千”呢?

    所以说,这句话的涵义是后人的一种误读。

    当时的书籍多用竹帛,较为昂贵,数量稀少;传播也多用笔录,容易出现舛错;在流传过程中,竹简容易散佚,帛书容易丢失焚毁,保存并不完善。即使是国家府库,同样也经常会有虫害、火灾发生,所以典籍的保存并不容易。

    就是后来用纸张记录的文献中,经常会出现遗漏、衍文、错简等现象,在战乱年代里更是如此。

    所以,孔子在晚年阶段,对诗经进行了修正工作,这就是“乐正”的含义。

    除此之外,司马迁的记载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去其重。

    因为当时书籍流传的艰难,难免会有不同的版本,所有的诗歌加起来有三千多首也不奇怪,但其实这“三千诗”之中,有很多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孔子所作的事情就是“消重”。

    比如说《河水》即《沔水》,《新宫》即《斯干》,这些作品中有的版本缺句或者多句,有的版本残缺不全或者和其他作品杂糅在一起,或者干脆就是有人假作,孔子将这些内容一一甄别,整理出最有可信力的版本用以流传。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因为引用的本身就是那“三百首”中的内容,只不过是有不同版本罢了。

    这就是魏源在《夫子正乐论》中所提出的:

    因是以通《史记》之言曰,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五篇。曰去其重者,谓重复倒乱之篇,而非谓乐章可删,列国可黜也。吾故曰: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之事,三家之文有同异,则三百之外不尽为逸诗也。

    这种说法还是非常有可信度的。

    “删诗”的真伪从唐代之后争辩了一千多年了,并且反对者逐渐占据了上风。

    毕竟,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删诗”,汉代才出现此种论调,不信孔子之语反信后人所言,这实在没有道理。同时,越来越多的考证也说明了“删诗”的行为很难成立。

    故此,魏源等人所认为的“去其重”说法,是最为合理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5、24岁了还适合看《唐诗三百首》,《诗经》这些书籍吗?

    读唐诗,宋词,诗经,还有古文观之等是中国人,或者说爱好中国文学艺术的中国人一辈子的事!这些中国文学经典是中国灿烂古典文化的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读常新,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启发,新的感悟。无论什么年纪读都会有收获,有教悔,有长进,有感悟。

    6、《诗经》305首,你最喜欢哪一首?它有何特色?

    野狐试答

    题主好,喜欢的多了,今天就谈谈《凯风》这首诗。

    《凯风 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一 相关解释

    邶(bèi)西周诸侯小国。

    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爰(yuán元):何处,哪里。

    浚(xùn):卫国地名。

    睍睆(xiàn huǎn):犹"间关"拟声词,黄莺叫声。

    二 重词探究

    凯的本意为大,凯风就是大风,但不是强大,而是广大,一说凯为和煦,用凯风比喻母爱的广博深厚这是没有异议的。

    棘心指幼小的酸枣苗,以心言之,含有小而宝贵的意思,哪个孩子不是母亲的心肝宝贝呀?幼苗脆弱,必然难养,也是其中的一个意思。荆棘乃荒野坟地常见之物,民歌比兴托喻,常用目之所及的东西,苍蝇蝗虫杂树野草,眼前所见无不可以入诗,一派天真,不同于后世刻意去作。

    夭夭是幼苗嫩枝生长旺盛的样子,桃之夭夭句也是如此。意为母亲精心照管,孩子们茁长成长。

    棘薪是长大成柴的荆棘,喻孩子长大成人。荆棘古时常用做柴薪,木质坚硬,生长缓慢,由棘心到棘薪其艰难可想而知。

    圣善、懿德,是盖棺论定的赞美称颂之词,令本意善、美好,(令爱、令郎就是你的好儿子、好女儿。)“我无令人”,责己之词,在母亲坟前,回忆往事,深感自己做得不够好。

    寒泉、浚,各家都解作卫国地名。野狐以为,浚,当是地名,母亲坟墓所在之处;寒泉应该是黄泉的意思。“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这显然是说:母亲的坟墓在哪里呀?就埋骨在浚这个地方。

    黄鸟好音,鸟雀春交夏育,此段时间非常活跃。《诗经 黄鸟》有“交交黄鸟,止于棘”句,黄鸟飞腾鸣叫坟间,求偶育子当为常见现象。野狐以为,诗所写当是清明到初夏之间,不是清明上坟,就是初夏前后忌日上坟。黄鸟育子犹如母亲养育子女,黄雀飞鸣于棘木之间,母亲早归入地下寒泉,思之心痛,以“莫慰母心”深责于己。

    三 诗意辨析

    关于《邶风·凯风》的主题向来说法不一,《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还有人说这是悼念亡母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

    邶和鄘都是小国,一在卫国都城朝歌北,一在朝歌东,风俗相同,邶风、鄘风和卫风都归入了“郑卫之声”。中原土沃民丰,百姓奢靡于别的诸侯国家,音乐自然娱乐性太强,孔子斥责其为“郑卫之音”,奢靡不知节制,此乃亡国之音。

    后世儒家这就有了偏见,孟子在《告子下》说过“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的话,野狐以为孟子的话不必当真,一来春秋战国言诗有“断章取义”的作法,二来孟子是“六经注我”,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稍微曲解也是可能的。朱熹就是别有用心了,在其《诗集传》中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其说可诛。就算“郑卫之音”为靡靡之音,但不可能一概而论吧,难道没有一个例外吗?

    这首诗无疑是一首歌颂、赞美母爱的诗。母亲辛劳一生,把多名儿女养育成人,母亲离开人世,站在坟前,儿女回忆往事,感念母恩,称颂母德,深责自己未能好好尽孝.

    野狐敢言,算是无知无畏,欢迎拍砖。

    7、诗经三百首的篇名?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8、诗歌总集有哪些?除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全唐诗》《花间集》《唐诗三百首》外?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辛弃疾王维李清照柳永李煜花间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经典唐宋词楚辞诗经古诗十九首讲录只要你能看进去,你就拥有了生活

    9、《诗经》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存诗歌多少首?分为?三部分?

    共305首,分为风,雅,颂。

    10、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多少首所谓又称诗三百?

    305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