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古体长诗(李白的诗词为什么有些出律也为惊世奇作呢?)

古体长诗(李白的诗词为什么有些出律也为惊世奇作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李白的诗词为什么有些出律也为惊世奇作呢?
  • 2、有人说“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这句话是个病句,你怎么看?
  • 3、为什么有许多人不看好打油诗?(刘唐)?
  • 4、唐诗七绝第三句,为什么不能押韵,作为自写诗,句句押韵会被人嘲笑吗?
  • 5、谁能解释“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是送的什么客?
  • 6、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吹捧《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顶峰?难道李白杜甫是吃干饭的吗?
  • 7、诗句“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出现在哪个朝代?
  • 正文

    1、李白的诗词为什么有些出律也为惊世奇作呢?

    李白最擅长写的是古体诗和绝句,特别是形式自由的古体诗,才能容纳李白天马行空般的丰富的想象力。他创作的诗歌,飘逸豪放,内容充实,其最得意的名作,比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长干行”,“侠客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都是读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的古体长诗。虽然李白的绝句创作的也很多,质量上乘,脍炙人口,但只有古体长诗,才是承载李白丰富思想和飘逸风格的最佳载体。

    在李白传世的990首诗歌中,律诗只有80余首,所占的比例很少,也许是因为李白不喜欢律诗这种对格律要求很高,对创作的束缚很大的形式吧!

    当然,李白很少写律诗,并不意味着他的律诗写的不好,相反,象“渡荆门送别”,“登金陵凤凰台”(模仿黄鹤楼之作),“送友人”都是为后人熟知的佳作。

    形式和内容虽然都是诗文创作中的重要方面,但总体上来讲内容大于形式,绝对不能拘泥于形式而伤害了内容的表达。以李白的名篇“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做说明。

    登金陵凤凰台

    [ 唐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是对崔颢“黄鹤楼”的模仿之作。诗中描写在金陵凤凰台上凭栏远眺,江山恢宏,气象壮阔,然而其中又掩埋了多少消亡的王朝,让人不禁感叹万物永恒,功业飘渺,顿生惆怅。特别是最后一句“长安不见使人愁”,又暗示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伤无奈。短短五十六字,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虽然失粘问题很严重,但是依然为后人广为吟诵。

    最后要说明的是,李白的时代,格律还不成熟,律诗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李白的出律不是个别现象,前面提到的被誉为唐代七律第一的“黄鹤楼”,也有明显的失粘之处,但依然无损于作品的经典,因为好诗文的关键还是在于传神传情。

    2、有人说“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这句话是个病句,你怎么看?

    我个人觉得是病句,讨论如下:

    先把主干找出来:主谓宾构成语义是“杜甫是诗人”,语法正确、逻辑靠谱、主题表述切合实际,所以,应该是正句,没毛病;再看添技加叶部分,注意“杜甫”是主语,“是”判断词作谓语,“诗人”是宾语,除此都是点缀的定状补语,显而易见“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是定语用来修饰宾语“诗人”的。

    再读,毛病就来了: 这个定语,“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表达何意?我们“唐朝时期”的“伟大”是何方神圣?你能定义清楚吗?伟大本身是形容词非名词,又没借代意义,所以搭配出现了问题,病在此处!“唐朝时期”与“伟大”在语义上,地位相同,都是来修饰宾语杜甫的,而原句变成“唐朝时期”修饰“伟大”了,这是症结。

    如果调整文字,把“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中的“的”字后移,定语为“我国唐朝时期伟大的”意思就清晰了,语言就通顺了,没有定语修饰定语的意思了;原来是“的”字作怪,它作为定语的代词,有自己的位置,一般出现在宾语前,可这里,它跑到“伟大”的前面来,即形容词的前面了,是“的”字弄错了位置导致了病句!

    个人认为:正确的表述是“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伟大的诗人”。

    3、为什么有许多人不看好打油诗?(刘唐)?

    谢老师邀。打油诗,看似简单打趣,顺口溜一般,其中不缺乏真意,细细品来,其意之深,不要小看打油诗,真正写好,却也是没辣么容易的。

    4、唐诗七绝第三句,为什么不能押韵,作为自写诗,句句押韵会被人嘲笑吗?

    问题:唐诗七绝第三句,为什么不能押韵,作为自写诗,句句押韵会被人嘲笑吗?

    前言

    唐诗七绝,有古体有近体,但是第三句都不押韵。

    第三句不押韵,不仅仅出现在四句的绝句中,在所有的近体诗中,除了第一句以外,单数句都不押韵。

    古体诗中,在齐梁以后,也大多在单数句不押韵。主要原因是沈约等永明体诗人四声八病对于后人的影响。

    句句押韵的诗也是有的,但是几乎没有见过句句押韵的七言绝句,多是古体的长诗,例如柏梁体。

    一、七言绝句

    近体诗如此,古体诗也如此,第三句末尾字都是白脚(不押韵),二、四句必须押韵,首句可以押,可以不押。举例如下:

    七言近体: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言平韵古体:李白《结袜子》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七言仄韵古体:宋·曾巩《游麻姑山 瀑布泉》 ,2、4句押韵。

    飞泉一支天上来,寒影沉沉泻龙【穴】。山灵欲以怪动(人),山路先冬积霜【雪】。

    二、句句押韵的古体诗。没有白脚都是韵脚

    七言诗相对于五言诗来说,流行的比较晚,在魏晋时,曹丕有句句押韵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唐朝人也有学习古人的作品,例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也是句句押韵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种不换韵的句句押韵的七言诗被称为柏梁体,柏梁体一般指大家一起联句的诗,但是曹丕、苏轼、诗圣杜甫都做过这种一个人的柏梁体: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三、不是句句押韵的诗,大多遵守单数句不押韵的规则

    上面举例了七言的近体绝句、古体绝句、七言的长篇句句押韵的诗。

    七言的律诗就更不用解释了,除了首句可以押韵外,单数句都是不能押韵的,例如白居易七律《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单数句都不押韵: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出是入声。

    其他的七言长诗,特别注意下换韵的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一首诗有六组韵,二句一组的句句押韵。四句一组的,遵循绝句的规则,每一组内,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押韵居多),第三句依然不押韵。

    四、原因来自于沈约四声八病

    关于这种第三句不押韵的现象,在《文镜秘府论》解释四声八病时,特别解释过唐人对于沈约理论的认识: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出自《古诗十九首》 ,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是西晋陆机的作品。

    上尾的意思是,单数句最后一字如果和双数句最后一字同声(可简单理解为平仄相同),如果不押韵就是上尾,例如楼、齐,都是平声,却不押韵,就是上尾,河、烟也是如此。

    八病说的是前两句,但是永明体以后的诗人对于整首诗都会注意这个问题。

    沈约等人甚至认为,上尾是巨病,齐梁以后的诗人呢如果犯上尾,则是不懂诗的外行了。

    学习过格律诗后,就会发现,格律诗就是遵守了避上尾的规则,例如上面举例的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前两句都是平声结尾,所以必须押韵。

    古体诗大多也是如此,例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前两句也是平声结尾,押韵。

    其实前两句还不是特别严格,有喜欢仿古的诗人,前两句也不完全遵循。

    但是第三句一定和韵脚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就是题主提出的问题。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旧体诗,无论近体还是古体,双数句押韵的诗,第一句可能要求不严格,但是除了第1句以外的单数句一定是不押韵的.

    例如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押仄韵:去、处,第三句不押韵。第一句虽然也是仄声,但是不押韵。

    结束语

    不过,从七言绝句来说,无论古体和近体,第一句也很讲究,我还没有见到第一句和韵脚平仄相同却不押韵的例子。

    因为七言绝句产生太晚,上尾的理论影响太大,所以七言绝句都会注意避免这个问题。

    @老街味道

    5、谁能解释“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是送的什么客?

    一、有“天若有情”想到的

    由问题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领袖之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但凡有情之物必会走向衰老,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即使苍天也是一样,人间所面临的沧桑巨变同样要历经艰难曲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份富有哲思的雄伟霸气,使这两句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但这并非原创,而是伟人的化用,原文是出自中唐诗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李贺其人其诗

    鬼才李贺,一生短暂,仅27年,他没能参加成科考,潦倒相伴。但他却是中唐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共二百多首诗,多丽句佳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想象奇诡,语言瑰丽,诗情凄冷。下面我们就来品一下“衰兰送客咸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原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三、诗起之缘由

    李贺在序中对作诗的缘由有所记述:

    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在青龙元年,(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命宫官驱车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运往洛阳,欲放置前殿外,在拆盘过程中仙人潸然泪下,为此,做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金铜仙人,即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中:“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对于长生之道,从始皇帝起,就未曾停止过,到了汉武帝时依然也想长生不老,于是建了金铜仙人承露盘,求取仙露。当然,历史不断向前,武帝也并未因此而长生。

    魏明帝时,为了长生,而迁走金铜仙人,还流传了一个潸然泪下的故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铜人泣泪自然是传说,但可信的是“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总之,铜人是留在了霸城,没搬到洛阳,曹叡最终也没能长寿,逝于36岁。

    四、深度之赏析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可分三层。以仙人与旁观者交迭的视角,从时光易逝,朝代更替写到被迫迁移再到离宫之感,句句悲情,字字离殇。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武帝当年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落叶,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堪称一代天骄的他,在历史长河中如朝露日晞,转瞬即逝。一夜的车嘶马鸣,天亮之际便销声匿迹。旧时亭台依旧,桂树秋香依旧,但那三十六所离宫别苑却早已淹没在苔绿之中了。

    诗人在序中称自己为李唐王孙,并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以平等的身份对视,表现出李贺的傲兀和不受封建等级束缚的狂放。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这四句,诗人投入了无限的想象,他以铜人的视角来讲述:大汉时代早已成为沧海一粟,魏国宫官驱车将要把“我”迁置遥远的洛阳。刚出东门,这酸风便直逼眼眸。唯有伴着旧时明月走出这汉朝宫阙,忆起昔日君主泪落如铅水。

    “酸”,风是酸的,射入眼中,泪是酸的,打入心底,情是酸的。这“酸”不仅仅是仙人,也是李贺。那酸涩的清泪如铅水一般沉重,直压心底。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咸阳古道上,秋兰已老,她默默的注视着,送客远离。如若上天像人一样拥有情感,恐怕他也会因沧海桑田、兴亡盛衰的悲情而变老吧!月色凄凉,捧盘仙人在孤独中前行,渭城河水声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已老的秋兰送客远行,这“客”是谁?

    金铜仙人,也是诗人自己。

    朱自清先生在《李贺年谱》中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九年(814年,一说813,但813年李贺只是请了病假,并未辞官)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官职非常小,从九品上,虽说也是京官,但却是主管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从长安向洛阳归去,李贺想想自己“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仕途困厄,壮志难酬,不禁悲从中来,“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五、情感概述

    《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出亡国之恸,在铜人与旁观者的视角变换中,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痛的凝重。设想奇创感人,形象鲜明多变。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又无金刚怒目、气峻难平。语言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整饬绵密。不愧是出自诗鬼之手。

    6、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吹捧《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顶峰?难道李白杜甫是吃干饭的吗?

    对于张若虚的这篇《春江花月夜》来说,任何溢美之辞都不为过,确是唐诗中的极品。至于“孤篇压全唐",“唐诗的顶峰″之誉只过是某些人的一己之见,它代表不了整个文坛的观点和文学史的定位。它就象人们赞美某件事物时常说的完美的不能再完美了一样,只当是几句形容词罢了。

    没听谁说过李杜是吃干饭的。这也仅是某些无所事事之流吃饱了没事瞎琢磨着玩的。

    谢“头条家的文小姐″邀答!

    7、诗句“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出现在哪个朝代?

    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三者描述的是同一处景色。唐代、宋代、元代都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