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诗?)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诗?
  •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背后故事?
  •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个怎样的“愁”法?
  •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意思?
  • 5、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全文是什么,讲的什么意境?
  • 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诗?
  • 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一句是什么?
  •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的意思?
  • 9、“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谁的诗句﹖?
  • 正文

    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全诗?

    虞美人

    作者:李煜 (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背后故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这首千古绝唱,道尽了这位亡国之君的悲愤,忧思,满腹的愁绪如滚滚长江水,流不尽,血泪愁。

    尼采说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李煜这首词堪称绝命之作,真可谓是血书,句句滴血。

    作为一国之君,他如何沦落为阶下囚,他经历了什么的人生遭遇,才能写出如此悲壮的杰作。

    李煜(937年—987年),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根据排位他与皇位继承无关,他本可以无忧无虑地作词。然而,真可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运把他推向了天子的最高位。

    公元961年,李璟病逝,而其它几位哥哥都已不在人世了。于是,李煜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

    他的对外政策:以弱守成,卑躬屈膝

    李煜继位之后,南唐国力已经衰败,北宋统一南北之势咄咄逼人。对于北宋的强势,李煜以弱以柔守之,避战自保。

    李煜没有政治家的野心,他只想偏东南一隅,与世无争,乐享其国。

    李煜尊北宋为正统,而南唐只是一个附属国。每年都向北宋进贡珠宝财物,以换取一时安宁。

    国破家亡,身掳梦碎

    李煜岁岁进贡,口口称臣,他的隐忍退让,并未换取南唐长治久安。

    宋太祖的统一大业势不可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公元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第二年正月,李煜被俘押解到京师。末代君王的悲惨命运从此开始了。

    身居囚笼,心愁如海

    汴京的流亡生活,他整天以泪洗面。对人生的悲欢离愁,对生命的顿悟,使他的词作达到了巅峰。

    南唐的灭亡也是必然的,国家统一的趋势无法阻挡。南唐国力弱,如同一个衰弱的老人,已是无力回天。而大宋国力蒸蒸日上,如同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可见,历史终将属于青年一代。

    李煜天性敦厚,好生戒杀,不好战。“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

    公元978年七夕节,他写下了这首绝命词作《虞美人》,喝下了宋太宗所赐毒酒,结束了最后的屈辱生活。

    人间正道是沧桑,可怜绝代真才子。配作帝王误一身,千古绝唱血泪史。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个怎样的“愁”法?

    南唐后主几多愁,

    一国之君沦为囚。

    雕栏玉砌朱颜改,

    空叹东风又小楼。

    萦绕于怀亡国恨,

    不堪回首徒生忧。

    莫问此愁何时了,

    不废春江向东流。

    应程云1友邀!?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意思?

    谢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词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唐末五代时期南唐国君李煜的绝命词。要解释题中所问的一句词的意思,还得先了解李后主做这阕词的背景。在李后主做南唐国君的时候,实际上宋代已经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把中原全部统一了,李后主所领导的南唐只能偏安于江南一隅,随后不到三年时间,宋就接受了南唐的投降,李后主成了宋代的俘虏,被软禁在汴京。又是一年的春暖花开时,李煜睹景思情,于是就写下了此阕感情丰沛的遗作,此后时间不久,李就被别人毒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感慨:采用反问句,实际上是自己问自己,你有多么忧愁啊?答曰:这许多的忧愁就像是那日夜不停留的滚滚东流江水,一刻也不停息。做为亡国之君、更作为阶下囚,没有忧愁是不可能,没有对以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不可能的,亡国之恨与思乡之愁相互交织,涌上心头,但现在能做的,也就只有想想而已。

    这阕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写忧伤的名篇,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时常被后人引用,以表达愁绪满肠的心境。

    5、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全文是什么,讲的什么意境?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这句诗出自清朝年间,一位落魄贫困的文人沈复在病榻上写的四万余字《浮生六记》。这本书称为晚清的小红楼梦,记录作者前半生的经历,欢乐,愁苦的生活,真实感人。

    沈复与妻子陈芸在当时迫于生活压力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努力,并未过上理想生活,妻子陈芸染病离世后,沈复更孤单寂寞,清冷。写下了“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诗句。无人与我共赏黄昏美景,日落黄昏一个人孤单无人可陪,想起那个人,更是落寂怅然。没有人问我稀粥要温热吗。就是美味佳肴在前,也无心品味。美好时光只可追忆,要不必伤感怅然。走好自己余生,是对亡人最好的安慰。可改诗为《落花与我立黄昏,不必问我粥可温》。

    无人与我把酒分 无人告我夜已深

    无人问我粥可暖 无人与我立黄昏

    读伤感的诗使人多愁善感,多了感叹追忆,可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诗?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一句是什么?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一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出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全诗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的意思?

    译文

    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赏析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9、“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谁的诗句﹖?

    1.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6.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0.杏花开后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问春萤,春萤无语风方定。小蛮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亭。

    11.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1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13.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8.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19.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20.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21.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 ,烟霭纷纷。

    2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3.我与秋风皆过客,谁共明月揽星河。

    24.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25.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2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7.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