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无衣诗经(日本驰援武汉物资,上面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曰无衣,与子同裳”是什么意思?)

无衣诗经(日本驰援武汉物资,上面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曰无衣,与子同裳”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日本驰援武汉物资,上面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曰无衣,与子同裳”是什么意思?
  •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 3、诗经无衣的意思及表达了什么意思?
  • 4、诗经,无衣表现了什么情感?
  • 5、诗经秦风·无衣注音?
  • 正文

    1、日本驰援武汉物资,上面的“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曰无衣,与子同裳”是什么意思?

    日本驰援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除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字样外,还有两句古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日本奈良时代的唐屋亲王笔下,承载了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美丽故事。

    隋唐时期,日本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遣唐使前来学习交流。

    当时,日本佛教界鱼龙混杂,中国的佛教管理给了他们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日本使者多次请求唐朝派僧人到日本传法,因为众多原因都被拒绝了。

    但这并没有影响日本对唐朝僧人的尊重和崇拜,奈良时代的著名政治家长屋亲王作为中日文化的有力推动者,多次委托遣唐使向唐朝僧侣赠送礼物。

    其中一次赠送大唐千件袈裟,上面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十六字偈语。

    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山川地域,但我们拥有同一片天空的清风明月,所以我们愿意和大唐的各位佛子,共同缔结美好的未来之缘。

    佛教讲究轮回,来世都愿结缘,今生更要学习大唐的佛法,表达出真诚恳切的愿望。

    鉴真大师被此深深打动,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带弟子开始东渡。

    十年之内,鉴真等人五次泛海,历尽千难万险,均以失败告终。

    这时的鉴真已经双目失明,之前同行的大弟子祥彦也圆寂了。

    但大师弘法的意志始终坚定如初,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萨秋妻屋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次年到达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受到日本僧侣的盛大欢迎。

    这次日本把诗句重新写在捐赠物资上,不仅表达了对中国的祝福和鼓励,更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日友谊。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既是一首誓词,又是一首战歌。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在宫廷中七天不吃不喝,哭声不绝。

    于是,秦哀公作诗《无衣》,秦军一举击退吴军。

    岂曰无衣,与之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战衣?我愿和您同穿一件衣裳。

    您有困难时,我愿和您共同分担。

    这句诗写在捐赠给医护人员的“战袍”~防护服上,意义非凡。

    不仅表达了日本友人与中国疫区人民风雨同舟的情感,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源远流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一衣带水,永结善缘。

    2、“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阵子,莉莉分可算切身体会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和威力了。

    它因全民战“疫”而爆为热词,在无数场合被引用,其融慷慨激昂和大爱无疆为一体,让人看到关爱和担当,给人温暖和力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本是一首同仇敌忾、英武慷慨的军队誓词

    我们先来看看《诗经·秦风·无衣》的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谁说我没有衣穿?我与你穿同样的战袍,若有召,我必回,赶紧整理十八般武器,与君王共赴战场同杀敌。

    全诗三章,经典的国风范式,通过自问自答,表现出士兵将被召回应战的场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左传》中有所体现: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战国时期,吴军入侵楚国,楚国的君王前去央求秦国驰援,秦哀公为此作《无衣》鼓舞士气并毅然出师。

    无论从诗意还是史实来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表现出一种挺身而出的英武。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也多次提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对《诗经·无衣》原有精神的忠实继承和发扬。

    和平年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引申为救人于难的担当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博爱

    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们仍常常用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含义。

    1.微观个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某一个困惑时,下面的评论是清一色的“+1”,你所面对的也是别人感同身受的,这样的认同,会让你心安许多。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个时刻你冲往了最前线,不经意回眸,发现全是众人关注和支持的目光,这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2.集体层面:不让一个人掉队

    人人都处于集体当中,危难时刻的风雨同舟,危急时分的众志成城,也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表现。

    疫情防控,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患者独自面对。地震中,我们绝不会置灾区人民于不顾。大火封山,我们不会放弃对每一个生物的搜救。贫困面前,我们一起下基层、出对策,想门路。

    3.放眼全球:同呼吸共命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对饥荒饥民的援助,对局部战乱地区难民的接纳,对全球环境的共同治理,对逆历史潮流的声讨,全球一起在行动。这是无国界不分民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更是对全人类福祉的关注与博爱。

    总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一首诗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呢,我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谁说我是一个人在战斗呢?我的身后有一群人、一个国、全人类。

    我是诗经迷@莉莉分 ,这个回答您满意吗?不同意见欢迎讨论,谢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

    3、诗经无衣的意思及表达了什么意思?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诗经无衣的意思: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2、全诗表达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4、诗经,无衣表现了什么情感?

    《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秦哀公赋此诗,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救楚。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5、诗经秦风·无衣注音?

    qín fēng·wú yī

    《秦风·无衣》

    【zuò zhě 】yì míng 【cháo dài 】xiān qín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páo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gē máo 。yǔ zǐ tóng chóu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zé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máo jǐ 。yǔ zǐ xié zuò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shang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jiǎ bīng 。yǔ zǐ xié háng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扩展资料

    一、白话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二、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三、赏析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