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的特点(如何评价杜甫的诗句?有何特点?)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如何评价杜甫的诗句?有何特点?
杜甫的诗贵在接地气,说人话。诗中有事,因事成诗。诗外见景,景入诗中。诗在民间,为民而诗。
2、杜甫诗歌有何特点?
谢邀!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坎坷,小年游历吴越齐赵各国,成年后应举科考,几试不第,官场不得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开始流转各地。杜甫耳闻目赌了社会的黑暗,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吏》、《三别》,被后人称为“史诗”。
杜甫的诗歌有以下特点:
1.内容方面:社会现实与个人生话相结合。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厚的时事气息。
2.艺木方面:语言精炼,善于概括,抓主要矛盾,具有波澜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方法。
一首史诗《石豪吏》,足见“诗圣”之伟大:
暮投石豪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家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图片来源网络)
3、杜甫的诗有什么典型风格?
杜甫是个伟大的天才诗人。他的伟大,主要在于他以创作实践替文人诗开辟了接近人民的的广阔道路,给文学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他的诗成了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所以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而他的诗的典型风格是“沉郁顿挫”,郭沫若曾把他与李白称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并称赞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杜诗“沉郁顿挫”地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即现实主义,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使这期间他的诗充满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指深远的意境,浑厚的情调,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顿挫,指造成感情起伏震荡、千回百折和沉着蕴藉的表现手法。而悲剧性的题材深厚宽广的胸襟及宏大壮丽的体制,是构成杜诗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他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以及诗兼各体,被苏轼誉为“集大成者”。
杜甫以他独特的诗歌艺术,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成熟的阶段,达到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他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咏怀五百字》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夕整个社会的状况。《三吏》《三别》以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最后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跳出个人圈子,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他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而揭示社会的本质,使人触目惊心。《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了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表现了安史之乱后的局势。《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是他对严酷的时局和凄苦的身世所作的艺术总括。“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出诗人彻夜不眠之状,传达出忧思困扰之深。《咏怀古迹》(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对宋玉一生的政治境遇、风度品格和文学造诣进行了概括,并从中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咏怀古迹》(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以遗恨千载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命运的深长感叹。《咏怀古迹》(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真可谓神来之笔,在咏诗人赞诸葛亮的诗林中,也是千古独步了。《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诗人有感于大唐王朝风流顿尽,盛世难再,无疑是一曲流淌着泪水的时代哀歌。 杜甫以诗为武器,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人民大声呼吁,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通过诗词反映现实主义,最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杜诗“沉郁顿挫”中充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高度,创造出 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这一点他与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着鲜明的区别。
他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而来的声势,勾画出了一幅咸阳桥畔的哭别图,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出征路上,步履匆匆,尘埃滚滚,偌大的咸阳桥都淹没在尘土之中。战乱中人们放声大哭,哀声震野,响彻云霄,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登高》感情凝重,境界博大,语言精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抒发了深沉郁闷的无限感慨,是对那个时代苦难与忧患的知识分子心绪的真实写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句写登高所见山上的三种景物,风急暗点登高,因登高才觉风急,天高暗点深秋,因深秋才觉天高,“猿啸哀”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次句写登高所见江上的三种景物,然后又写山景。“无边”状浓烈之秋景,透出凄凉悲秋之情。时而写山,时而写水,时而微观,时而宏观,时而工笔,时而写意,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具有立体感的三峡深秋图,显示了悲秋的感情基调。“万里悲秋”两句,总括了“悲”字的复杂内涵,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垂暮之叹,多病之怨。以“悲秋”二字连接全诗的景与情,情景交融,意象浑成。而尾联“艰难苦恨”则由“悲”转“恨”,由对个人艰难之恨升华为对国家艰难之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创造出一种悲壮、广阔的意境。后两句却改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那沦陷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
《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境界阔大,以辽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出色地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
三、杜诗“沉郁顿挫”里体现出苍劲凝练的语言特色杜诗的语言凝练、苍劲,正如他自己的诗句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可说明他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苍劲,即苍老遒劲之意。凝练,即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概括,言简意丰。杜诗正是从苍劲、凝练上构成了自己语言的主要特色。
杜甫的诗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斜”字用得准确传神。又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真是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不足以见江之奔流。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好一个花溅泪、鸟惊心,真是既凝练又形象。
有学者认为,李白的两句诗到杜诗里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手里也可能拆作两行。如“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诗单纯到一句一意,在杜诗里难得寻见。杜甫又是兼备众长的诗人,被苏轼誉为“集大成者”。他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诗为佳。他的古体诗506首,五律603首,七律151首。 可以说他是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其七律的数量超过盛唐诗人的七律之总和。此前的七律一味秀丽、典雅,而杜甫创造出一种沉郁顿挫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推向了高潮,并且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他既革新乐府古体,以新体写时事,又创造性地运用古近体组诗反映社会现实,且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诗体。七律至他才运用自如,才臻于成熟。总之,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手中无不精工妙绝,卓然成章。
杜甫是一个处于兴盛王朝急剧转衰时期的饱经忧患的诗人。“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爱国与忠君紧系一身,对人民的关爱伴随他终生,宽广深厚的胸襟使他成为人民景仰的伟大诗人。十年困守长安的生活,使他对社会、人生和统治者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将他逐渐磨炼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了“诗史”的特色,继而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4、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分别有哪些特点?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爱国,他写的诗,奔放飘逸,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诗就概括了李白的创作水平。
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杜甫的诗歌大致上反应了唐王朝有盛到衰的全过程。其实杜甫本来不出名,后来有元稹和韩愈极力推荐和肯定,杜甫的地位才得以提升。杜甫以五七言诗而出名。(在唐朝有李杜之称)。
我看了各位师友都介绍的很详细,在这里我就只讲二人的写诗风格,别不多谈,两位大诗人,一个诗圣、一个诗仙!我就不品头论足了,以免惊动二位前辈的英灵。
5、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有什么不同?
首先应从两个人的出身、生活经历、阅历、社会地位、人物各自性格等方面说起。
1.李白,出生在富豪家庭,有皇家血缘关系。富家子弟,生活上无忧无虑,性格任性豪放,狂傲不羁,知识渊博,但顽世不恭,狂言不止等等。促成了他的诗词豪放,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飘飘欲仙的谪仙人,诗仙。
2.杜甫,是管宦世家,到他这代已经没落,不得不为功名生活奔波。社会动荡,战乱给他带来不堪的痛苦,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苦处无处宣泄,人不逢时,生活在最低层,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现实生活。所以,他写的诗词多是写实,百姓的生活和生离死别的社会事实和事件的发展,可以说是史诗家,是现实主义诗人。
最主要区别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
6、杜甫诗词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词的艺术特点如下: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