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前言《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一、张九龄被贬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张九龄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又写了一首《归燕》给李林甫。
这段故事来自于唐朝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云: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军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某与焉,窃有所感,立献赋曰: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而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大意是,白羽扇逢时而用,虽然来自与羽毛未丰的天鹅,身份并不算高贵,但是还能起到一点祛暑纳凉的作用。如果有发挥作用之处,何惧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来,白羽扇没有了用处,也会在安静地在箱子里感恩戴德。
张九龄以白羽扇表明心迹,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献出生命也不怕。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另一首《归燕》是张九龄对奸相李林甫的示弱之作,据说李林甫看到这首诗以后,知道张九龄举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虽然如此,张九龄还是被罢相了:
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新唐书》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唐玄宗听从李林甫任用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从此唐王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二、张九龄的《感遇诗》离开了丞相之位,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有感啊而作《感遇》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叶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够在各自最好的时节显示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其实和他写的《白羽扇赋》的含义差不多,白羽扇在夏天是它最好的季节,即使处于被舍弃的秋天,它依然无怨无悔。这也是它的本性呀。
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
结束语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
(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
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老街味道
2、唐诗三百首里有哪些经典?
我来回答:唐诗三百首里有哪些精典?
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2500年文化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语言精练,平仄格律致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如波涛汹涌,似大河奔流,又恰巧行云鸟唱。悦人耳目,耐人回味。
唐诗三百首,是我们伟大祖国诗文化发展完善致美的一个高峰。行成了统一的格律,定性为七律,六律,五律;还有七绝,五绝。在这个格律中写出了歌颂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讴歌民族英雄,吟咏劳动人民生活月岁长河中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苦辣酸甜,喜怒哀乐。
从诗文化发展中造就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狂贺之章,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骨陈子昂,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五言长城刘长卿,诗神苏轼等老一代诗尊。
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人人都能吟咏几首。留下了很多精典。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秋水谬谬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万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唐诗的杰出精品,各有千秋我就不一一的例举了。
唐诗还有刻画细致入微,形容惟妙惟肖,岀神入化的精典。
唐诗还具有,千年不衰,万年不朽的中华民族诗魂。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细心品味,深入研究还会发现唐诗很多的精典。
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唐诗精典的基础上,再创巅峰。歌颂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吟咏青山绿水,日月星晨。歌颂我们伟大强盛的新时代。让诗,闪闪发光,灿烂辉煌。
3、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杜甫写给妻子的经典情诗《月夜》?
怎样赏析杜甫的《月夜》?
我们先温习一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我们再翻译一下:
今天晚上鄜州的月亮,只有闺中的妻子一个人看。
想着那遥远的小小儿女,不知道父亲被困在了长安。
妻子头上的香雾打湿了云鬟,月亮的清辉也使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啊!我们才能共坐帷帐,都把泪水来擦干。
现在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进行分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两句是用的叙事手法,直接了当说事情。安排在鄜州的妻子很孤独,因为想念丈夫,自然而然地看起了月亮。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两句用的是判断手法,因为孩子还小,即使知道父亲被困长安,也不会那么悲伤的,他们必竟还不懂事。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两句用了描写手法,描摹妻子在夜晚看月之时云鬟被湿气所染透岀了香气,手臂也因清凉的月辉而变得冰凉。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两句用的是抒情手法,寄希望于以后某一时刻,能够合家团圆,夫妻双双坐于帷帐之下,手拉着手擦干眼泪共话离别之情。
而统帅整首作品的是想象手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想象岀来的。不论是鄜州看月的妻子,还是不谙世故的儿女,还是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头发浸湿手足冰凉,还是团圆之后的欣喜之情,无一不是诗人的想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因为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继位。杜甫听说后,欲到灵武投奔肃宗,不料被叛军抓住,拘于长安。在拘留所中,杜甫通过铁窗看到窗外的月亮,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鄜州的妻子儿女,就想岀了这些句子来,成就了他为数极少的爱情诗一首。
其实,他的妻子是不是在看月亮根本是不知道的。可能在看,也可能没看。不过通过他的想象,并写成了这首很好的诗,说明他们夫妻感情是不错的。而且,在那动荡不堪的岁月,夫妻不能一直在一起,其思念之情也理所当然。
此诗写作手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首尾相应。开头第二句有“独看”,结尾第二句有“双照”,预示从悲至喜的美好结局,也预示人类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在格律运用上,此诗又是有特点的。其第二联的上句为“遥怜小儿女”,本来此句规则是:平平平仄仄,但后三安用了“仄平仄”;其第四联的上句为“何时倚虚幌”,本来此句规则亦是:平平平仄仄,但后三字也用了“仄平仄”。这种句式叫拗句,也就是“拗救”的方法。在这里,是用第三字救了第四字。所谓“拗救”,就是该平反用仄,该仄反用平。
时间关系,不多聊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读这个有什么用?意义何在?
既然买了就开始读吧,读《唐诗三百首》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用的,对于成年人可以在诗里观自在观生活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对于孩子们可以根据自然的文体韵律提高语感,可识字,可解意,诗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之一。
5、鉴赏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你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何感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对接受传统教育的民国以前人管用,对今天的人来说,当然也能“吟”,但是只是读《唐诗三百首》学不会写诗。 为什么这样说呢?
古人读的书和我们不一样古人读四书五经,还有《三字经》、《声律启蒙》等,古人学习诗文,不仅仅是背书和背诗,一定要会写诗。我们启蒙是数学语文英语,大一点学物理化学,写作文是重点,诗会背就是好学生。
古今读书目的不一样古人读书最终的目的是科举,科举考诗赋,所以古人读书就要写诗作赋。现在人目的是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作文当然要学,但是从来不用学写诗。
读诗和写诗不一样我们从小开始背唐诗,可是有几个人会写诗呢,好多人连七绝和七律、五古和五律都搞不明白,怎么敢说“不会作诗亦会吟”呢?
会读书能背书不一定是作家,会煎牛排不一定会养牛,会熬粥不见得认得清小麦和稻米。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因为从小学诗,学格律,他们懂得写诗,所以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当然是对的,现代人如果只会“背诗”的话,当然也会“吟”,只是怕连“打油诗”都不如。
@老街味道
6、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刘方平的经典七绝《月夜》?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䦨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声新透绿窗纱。本诗大意是抒写物候变化之感,上半句是仰观,下半句是俯察,上半句因月色而及星象,下半句因闻蟲声而知春瑗,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读此诗感觉有种静穆幽丽的环境,横在哏前,写静境的诗,这样最能动人。
7、怎样理解《唐诗三百首》中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这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诗。
朱庆馀是文宗年间的进士,其诗作当时也颇有名气,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唐代诗人张藉非常赏识他。
朱庆馀写此诗也是一语双关:
一是在进士考试之前,他想问问张藉(即诗题的张水部):我的文章能不能符合主考官的意?但是这些话却不可说在明面,不可以说破,所以,又有另外一个意思:
诗里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位新娘洞房花烛夜的次日,起床后梳妆打扮一番,悄悄地问新郎:"奴家的眉毛画的深浅合不合适?是否中你的意?"
诗题中的上~指呈送,即以此诗呈送主考官张水部(张藉)。
诗曰: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停~放置着。或作入睡时吹熄了蜡烛。
待晓~这一句是说,新娘子早早起来,等天亮后好去拜见公婆(即诗句中的舅姑)。
妆罢~梳洗打扮以后。
夫婿~新婚丈夫。
入时无~合不合时宜?即是不是流行的样子?
另:张藉,唐代诗人。曾任水部员外郎,所以世称张水部。青少年时其家境贫寒,落下了严重的眼疾(也说不定是读书太多造成了近视?)同时代诗人孟郊调侃他是:穷瞎张太祝。
张藉的诗长于乐府,与王建齐名(二人曾同学),世称:张王。其诗作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情人民的疾苦,也是新乐府运动的有力推动者。
注:水部归工部所属,是唐代时六部之一(工、礼、户、兵、刑、吏)
8、唐诗三百首赏析古诗文网?
“唐诗三百首赏析”的网站有很多,比如:古诗文网,古诗文名句网,中华古诗文网等等。它们都可以下载APP,在手机上用,十分方便。
9、如何精读《唐诗三百首》?
1、从选书上,要选择《唐诗三百首》的最优版本。历代编选的唐朝诗集有100多个种类,在读《唐诗三百首》之前,选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的时间有限,读好书,读最优的版本,用正确的方法和用心去读,这样才能有收获。
在所有《唐诗三百首》之中,最有影响力和经典的版本要属蘅塘退士编选、金性尧注解的《唐诗三百首》,堪称唐诗启蒙的经典之作。
这本蘅塘退士编选、金性尧注解的《唐诗三百首》和同类的书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增加了作者蘅塘退士的生平。
第二、注重细节的润色。
很多版本的《唐诗三百首》选编的都是名家名篇,但这本唐诗三百首则增加了名人的非名篇作品,如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增加了他的乐府诗《老将行》。
第三、注解详实,生僻字增加拼音。
所以,从选书上来看,《唐诗三百首》的版本很多,选择好的版本尤为重要。
2、带着目的性题去读书。带着目标去读书可以直奔书中的要点,读唐诗也是这样。
首先拿到书我们应该先扫读一下封面、封底、目录、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扫读完以后不妨问问自己几个问题,《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和注解是谁?全唐诗48000首,为什么只选择300首?选编的依据是什么?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查阅一下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的历史背景,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每首诗的情感。
我们读古诗的时候,不妨按照下面的顺序去赏析:古诗的背景——作者——正文(解释)——全文赏析(情感)——同类古诗之间的对比。——古诗和自己的联系
3、按照一定的顺序归类总结。读完一定数量的古诗之后,我们可以把相关类型的古诗和诗人串起来,用思维导图或者框架法绘图记忆加以整理和归纳。
比如哪些古诗是描写四季景色的?哪些古诗是描写同一地点的?同一地点的古诗,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不同?也可以把读古诗和品美食,旅行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古人生活过的痕迹,发现诗词之美,生活也不再是白墙黑瓦,钢筋混凝土,而是充满诗情画意。
这样,把唐诗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们才真正达到了学习古诗的目的。
作者:梦归秦淮(一个最会写字擅长P图的历史教师 公众号:史觉一梦)
致力于个人成长、文化类的干货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