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黄巢咏菊诗(黄巢之《咏菊》全诗?)

黄巢咏菊诗(黄巢之《咏菊》全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黄巢之《咏菊》全诗?
  • 2、黄巢之《咏菊》全诗?
  • 3、黄巢之《咏菊》全诗?
  • 4、咏菊的诗有哪些?怎么样?
  • 5、求黄巢的咏菊诗二首?
  • 6、朱元璋和黄巢咏菊的诗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作的?
  • 正文

    1、黄巢之《咏菊》全诗?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冲天香阵[3]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2、黄巢之《咏菊》全诗?

    《咏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作品中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曾经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是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这时他诗兴大发,借描写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的力量。

    这首诗妙就妙在,虽然是在咏菊花,但整首诗却不见一个“菊”字,反而能够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这首诗的境界非常雄伟、豪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3、黄巢之《咏菊》全诗?

    《咏菊》作者: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实,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这首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4、咏菊的诗有哪些?怎么样?

    李商隐的(菊丿

    暗暗淡谈紫,

    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

    几時禁重露,

    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

    元稹的(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來,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二首(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得到重阳日,

    还來就菊花。

    刘禹锡的(和令孤相公玩白菊)

    家家菊尽黄,

    梁国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

    分明对玉堂,

    仙人拔雪氅,

    素女不红妆,

    粉蝶來难见,

    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

    含露谪琼浆,

    高艳遮銀井,

    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

    梅蕊妒先芳,

    一入瑶华咏,

    从兹播乐章,

    菊花!是我国最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文学家屈原在他的杰作(离骚)中就写到了秋菊,农历九月九为古代重阳节,从汉代起,就有在这一天赏菊并喝菊花酒的习俗,晋代诗人陶渊明特别愛菊,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來一直脍炙人口

    5、求黄巢的咏菊诗二首?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6、朱元璋和黄巢咏菊的诗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作的?

    朱元璋咏菊

    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该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地穿尽黄金甲。

    后经人整理为: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写于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得知陈友谅死讯后。

    黄巢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是黄巢八岁时写的

    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写于长安。此时他已经打定主意要造反了。

    唐朝科举考试在农历二月份。

    1、朱元璋的诗写在鄱阳湖。2、中国历史没有阳历,只有殷历,就是农历。

    3、黄巢的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写在科举考试之后,另一种是诗黄巢起义之后带兵围困长安时写的,都没有具体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