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春望》古诗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春望》古诗是什么?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原诗: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唐诗《春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安史之乱爆发后一年(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尊还蒙在鼓里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昭告天下。永王李璘觉得大哥既然可以随意登基,便去庐山请了李白出山,准备造反。江陵长史高适则看穿了这一切,迅速报告了唐肃宗,并完成了反制永王的部署。而这同一时期,当年三人(李白,杜甫,高适)同游梁宋,留下千古诗话的大唐诗歌兄弟天团里的杜甫,选择了去投奔新君唐肃宗。
结果走到半路,被叛军抓了,押送到长安,后调查发现他没有关押价值,便把他放了。杜甫孤身一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都城流浪,城外是郭子仪的大军。这个时候已经是757年三月,春色满都城,杜甫却饿得不成形,感慨之余,写了这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起句。国,国都。国破,这里指长安城被叛军占领,老百姓流离失所,春回大地,因为没人打理,人烟荒芜的老城里草木胡乱生长,肆意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颌联承接。想起这个令人伤感的时局,我的眼泪就哗哗的,春天的花儿也被打湿了。想起自己只身流窜,与家人的离愁别恨,原本甜美的鸟儿叫声都让我倍感惊心。这里经常有人认为是花儿也流泪,鸟儿也惊心。其实是过度解读。杜甫不是李商隐,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转换。战火从正月一直打到现在,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诗人被困在城中,得不到亲人和家中的消息,不能报平安,更加不知道朝廷的状况,这个时候,一封家书,便用万两黄金来换也是值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合收。因为首联的“国破”,让我愁绪缠绕,焦急悲伤,一头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这首诗通过描写战时长安城里的荒废春天,诗人期望得知外面战事和家人音信的愁绪,让大家都感受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也藏了那么一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外朝廷平叛大军的希望。
三个月后,唐军收复长安。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国学诗词内容日常答疑。
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经典五律《春望》?
我来回答: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因为他官卑微,所以未被囚禁。于次年(至德二年)三月写下此诗。
诗人目睹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春景,身历乱世心念亲人,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所见。起首一句"国破山河在"。写出了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带着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真可谓触目惊心。司马光说;"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深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则泣,闻之则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国破"与"城春"、"草木深"对照强烈,而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更是眼中景与心中伤情浑然一体,令人伤心惨目。
后四句写战火连续不断,心念亲人境况。"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心系天下,忧时伤世,全诗的感情沉痛之至,"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方向《瀛奎律髓》。
赏读这首古诗
4、《春望》古诗全文是什么?
《春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