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是什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是什么?
  •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是在什么时候,具体地点在哪里写下的这首诗词?
  •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
  • 5、东临碣石读音?
  • 6、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最大气磅礴的诗?
  • 正文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是什么?

    《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是在什么时候,具体地点在哪里写下的这首诗词?

    谢邀。

    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其‘’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共四章)中的第一章。

    录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了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亲率大军赴辽西远征乌桓,回途中所作。

    曹操夏五月出兵,七月出卢龙塞(今喜峰口) 经白檀(今河北省宽城县)、平冈(今河北省平泉县〕,直扑乌桓首领蹋顿的大本营,一举消灭了乌桓的主力,这时已经九月了。而后从柳城回军,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登高望远,面临波涛汹涌之渤海,顿时思绪万千,有感而发所作。

    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用质朴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读其诗如见其人。

    这首诗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是诗歌中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

    具体写作地点是:

    一说是,《汉书-地理志》所载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西南之大碣石山(汉末还在陆上,六朝时代已经沉陷到海面以下)。

    另一说是,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西北的碣石山(今距海已稍远,汉末时情况可能不同)。

    以上两种说法均出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注解。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统领全诗并引出下文,同时交代地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观沧海》。

    扩展资料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下一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 碣石篇 [作者] 曹操 [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东临碣石读音?

    该句出自两汉曹操所作的《观沧海》,其全诗原文及注音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白话文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自这浩瀚的海洋。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6、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最大气磅礴的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沧海吞吐日月 包孕群星图景

    诗人博大胸怀 远大政治抱负

    一、作品原文: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诗作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征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全诗围绕“观”字展开来写,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耸立在海边。

    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动景,后一句是静景,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描绘了大海威严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树木、百草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给人以生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静转动,气势雄伟。“涌”逼真地展现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这四句互文见义,从两个“若”字中,可以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运得很,用这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三、品鉴特色: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全诗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想象丰富,夸张手法运用巧妙,意境开阔。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

    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设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走近曹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东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其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五、结束语: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全诗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想象丰富,夸张手法运用巧妙,意境开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设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