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诗三百(《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孔子删诗是否真的存在?)

诗三百(《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孔子删诗是否真的存在?)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孔子删诗是否真的存在?
  • 2、《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 3、诗三百为什么能成为经呢?
  • 4、唐诗三百首哪些是必背?
  • 5、诗三百是什么?
  • 6、诗三百是什么?
  • 7、“诗三百”指的是什么呢?
  • 正文

    1、《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孔子删诗是否真的存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故又叫诗三百。《诗经》的作者轶名,绝大部分己无法考证。《诗经》传为尹结甫采集,孔子编订,所以孔子删诗是存在的。

    2、《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时期人们习惯上把《诗经》叫《诗》,也叫“诗三百”。《诗经》中大部分诗歌写成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大致有“王官采诗”、“献诗说”和“孔子删诗”三种说法。

    一、王官采诗说

    《孔丛子·巡狩篇》记载:“古者天子命史官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节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然后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

    西汉刘歆《与杨雄书》中也写道:“召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从以上史料的记载来看,《诗经》最初的收集和编选是由周王室主持的,也就是说采集诗歌的工作是由官方主持的,而且是由专业人士负责整理汇编。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工作。从官方人员到各地区采集民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全国各地收集上来的诗歌数量肯定是很多的。

    二、献诗说

    这种说法也是由根据的,周朝初期的时候,周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各地诸侯献诗。

    后来到了周厉王时代,周厉王这个人可不像他的先祖那样,他没有励精图治的能力,是一个比较昏庸的人。当时召公曾对对周厉王劝谏,在劝谏的这段话语中,召公也提到了周代的创始者让诸侯献诗的事情。

    他说了这样一段这样的话“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这就是被记载在《国语》中的有名的篇章《召公谏厉王弭谤》。

    从这段记录能看出来,《诗经》的采集也是由周天子发出的,他是让各地的诸侯献诗。

    三、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诗歌3000篇,孔子根据周朝的礼仪标准,整理选编出了300首诗歌。

    但是对于《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删诗的说法,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学者都持怀疑态度。

    (孔子绘像)

    根据《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天的《诗经》基本相同。在孔子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篇数、编排方法和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总集了。而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那个时候当时他才六、七岁,是不可能完成《诗经》的整理工作的。

    孔子后来确实进行过删述“六艺”的工作,至于孔子对《诗经》是如何删述的,笔者认为,这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了,而且是孔子晚年才进行的一项工作。他对当时流行的《诗》版本经行了整理和校订,推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版本,一来是教育自己的学生,二来当然是“礼乐”方面的考量了。

    为什么《诗经》又叫《诗三百》?

    为什么《诗经》又叫《诗三百》?这是为了叙述方便的原因,也就是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感觉方便明了的原因,在先秦时期,诗经主要的流传方式就是口口相传。

    在先秦时代,是没有《诗经》这个名字的。那时候的人们把它称为《诗》,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缘故。汉武帝把先秦时代的儒学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所以自汉武帝之时起,人们才把《诗》称为《诗经》的。

    又因为在汉武帝时期流行的《诗经》版本篇数是305篇,取其整数部分,正好是300,这是一个约数,而这这个叫法在汉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比如孔子就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yǔ)!”逐渐地,出于流行传播和叙述方便的原因,人们口中的《诗经》也就有《诗三百》叫法了。

    总结

    笔者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王室采集,之后由专业的乐师和史官合力编纂整理而成,而《诗经》在先秦时期的叫法是《诗》,从汉武帝之时起,《诗》才叫《诗经》的。《诗经》现存311篇,此外有6篇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内容有题目的《诗经》篇数是305篇。

    3、诗三百为什么能成为经呢?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立五经博士,其中就包括了《诗》。

    虽然《诗》正式被称为《诗经》是在西汉, 但是《诗》能够成为经并不是偶然而成的,探讨《诗》的经典化过程,尤其要看《诗》在先秦时期的是所处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诗》的起源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笙诗,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诗》的来源有两个主要途径:采诗和献诗。

    采诗说:周代设有"行人之官",主要负责到民间收集诗歌。这在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中有相关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的目的是便于周天子了解各地民风民情。采集的诗歌主要被记录在了十五国风中。

    献诗说: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不同于采诗,献诗的主体是公卿大夫。这一部分诗一般是保留在二雅中。

    一般认为,这些诗歌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就被编订成定本。

    采诗和献诗两种制度是并存的,虽然有种种不同,但其目的都是帮助天子鉴察王政得失,从开始就与清明的政治有很大关联。从这一层面来讲,《诗》的起源和功用实际也符合儒家作为"士师"辅佐贤君的内在期许。

    二、行人赋诗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力下移,礼崩乐坏,《诗》辅佐王政的作用也逐渐衰微。而赋诗言志成为当时的风气,贵族子弟要学《诗》,在外交场合上也必要赋诗,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即是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提出的。

    在《左传》中记录了很多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的例子,在此可略举一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至秦国,试图请求秦穆公的帮助以回国。在参加秦穆公的宴会之前,重耳特意带了善于赋诗的赵衰一同赴宴。在宴会上,秦穆公和重耳三次赋诗对答,最终结成了友好关系,重耳才得以回国。

    行人赋诗实际是对原诗断章取义的应用,这种做法使得外交场合上的对答更加灵活,而赋诗的能力和水平实际关涉到国事的成败。因此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即在外交场合用诗时需灵活应对,否则不能发挥《诗》的作用。

    正因为《诗》在外交场合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才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儒家与《诗》

    《诗》是作为儒家经典被立为经的,因此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诗》与儒家的关系。

    孔子对于《诗》的经典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对《诗》的重视深刻影响了儒家学派对诗的尊崇。在研究孔子比较可靠的文献《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孔子对《诗》的评价。

    孔子对《诗》最为人熟知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高度评价了《诗》的思想内涵;在评价《诗》首篇《关雎》时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成为后代文人作文的重要追求;在教育子弟时,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谈《诗》的作用时,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除了《论语》之外,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简中有孔子专论诗的《孔子诗论》。仅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孔子对《诗》的重视程度可窥见一斑。

    除了孔子外,儒家学派的另外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在他们的著作中多直接引诗自证。如果说孔子对《诗》的重视还基于它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那么孟子引诗则更多地将《诗》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而荀子直接赋予了《诗》一个权威地位。

    孟子长于论辩,在游说各国国君时常常引诗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名篇《孟子·梁惠王上》中就三次引诗。引用了《大雅·思齐》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小雅·巧言》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以及《大雅·灵台》的"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而荀子在 引诗时有一点不同于孟子,荀子常常在所引的诗后加上"此之谓也",这种格式可以与后来的经学家在阐释经典的时所用的语词联系起来。可以说荀子实际已经将《诗》推尊到了"经"的地位,引诗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诗》的阐释。

    最后,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在先秦《诗》的经典性就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淀,加之儒家学派的大力尊崇,在汉代被立为五经之一也是一种必然。汉儒对《诗》的大量附会性的阐释、齐鲁韩毛四家诗的并兴、以至郑玄注毛诗并使其占据主导地位。"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两端。"诗旨与伦理教化挂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也因此使得《诗》经学化并且形成了诗教传统,在这一层面上来说,《诗》的经学地位才最终确立。

    4、唐诗三百首哪些是必背?

    既然你喜欢唐诗,农夫认为你最好通背为好,你沒见在几次的全国诗词大赛中,有好多人都能背出几千首唐宋诗词。《唐诗三百首》一书,总共才收录了三百首唐诗,对于一个熱爱唐诗的人来说,背个三,二百首唐诗,不是太困难的事。再说《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三百首唐诗,都是唐代顶级诗人的代表作,是所有唐诗中各种形式唐诗中的精华,有古诗,律诗,绝句,叙事诗等,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从五万余首唐诗中,精选出来的,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即就全部背不下来,只需别人提高头,就能淌淌如流水的背下去,对于一个熱爱唐诗的你来说,都是"助莫大焉",古人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

    5、诗三百是什么?

    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 经 ,而是称 诗 或 诗三百 ,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 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 诗三百 的。

    6、诗三百是什么?

    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7、“诗三百”指的是什么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