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鸟鸣涧》古诗(《鸟鸣涧》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鸟鸣涧》古诗(《鸟鸣涧》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鸟鸣涧》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 2、怎么赏读王维的诗《鸟鸣涧》?
  • 3、王维的诗《鸟鸣涧》,没有《山居秋暝》那样熟悉,怎样鉴赏这首诗?
  • 4、王维的《鸟鸣涧》若是普通人所作,能成为一首好诗吗?
  • 5、《鸟鸣涧》古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6、王维的《鸟鸣涧》格律有没有问题?
  • 7、《鸟鸣涧》古诗意思?
  • 正文

    1、《鸟鸣涧》这首诗与我们常见的古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这首《鸟鸣涧》是王维题赠友人皇甫岳的《皇甫岳云谿杂题五首》中的一首,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時鸣春涧中。

    第一二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写景。三四两句" 月出惊山鸟,時鸣春涧中"也是写景。第一联写"人""花""夜""山"。第二联写"月""鸟"诗人选用"落""空""惊""鸣"四个字表现了其中声息,动态。读之,使人有可闻可见之感。可见,诗人选词造字是很下功夫的。意与言会间不容发,可渭其辞益工。

    2、怎么赏读王维的诗《鸟鸣涧》?

    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颇多争议的五言绝句,很值得大家共同讨论,我们不妨先阅读多一次:

    首先,说说引起争议的地方:

    1、在格律上,首句和结句都可算是小拗句式,问题不大。但第二句,三平尾了,而三平尾是格律诗的大忌。

    2、春、山两字重字,在短短二十个字中,就有两个重字,怎样都说不过去。

    3、八月桂花香,桂花是秋天的意象,但这首诗写的是春山,意象不统一。

    所以有人认为,之所以都说这首诗好,最主要是因为为摩诘所作,若是今人作品,一定会被批得体无完肤。

    以下先说说我的意见,然后大家也讨论一下。

    这首诗是王维为题友人居所而作,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因此,是带有写生性质的山水诗。

    起句:人闲桂花落

    在读者的感知和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中,桂花都是一个秋天的意象。至于这句诗,批评家们有两种解释:

    其中一种解释,是说桂花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此处所写的是春桂。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不一定要照搬生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说出也是允许的。

    个人较为赞同第一种解释,但在创作习惯上只要桂花离开了秋天,就要加以说明,如写成“春桂”。王维这样处理,我认为非写诗之正笔,不能以此为训。

    承句:夜静春山空

    这是备受推崇之句。《而庵说唐诗》云:“夜静春山空”,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有此五个字,可不必更读十二部经矣。”

    人闲、夜静、山空。闲事、闲情、闲趣。营造出空旷静谧氛围,为转句做足铺垫。

    这句子,格律上属“三平尾”,有人认为,此乃格律诗之大忌。尽管在诗词创作上,我是极其重律的声律控,但对“专家”们的这忌那忌,从来都是不以为然。据统计,在唐人五绝作品中,出现的“三平尾”句子,约占作品的百分之一。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唯格律论,声律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其一定是要为主题、为情感表述服务的,就正如此句子。

    为什么“三平尾”是律句之忌,因为这种句式缺乏起伏变化。但“夜静春山空”表现的就是一种心如止水的静谧,恰恰是不需要起伏。所以,我认为此句的“三平尾”,为摩诘有意为之。

    我们要重律,但不能唯律。

    转句:月出惊山鸟

    “惊”字炼得甚警。徐文弼说:“有此一“惊”字,愈觉寂然。”

    起承句已为静谧空旷做足铺垫,转句因月出而生变,用反衬的手法写足了“空”、“静”之意。

    结句:时呜春涧中

    《诗境浅说续编》曰:昔人谓“鸟鸣山更幽”句,静中之动,弥见其静,此诗亦然”。

    《诗法易简录》云: 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尽管因月出而使环境生变,但鸟并没有飞起,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使整个山涧显得更加空寂。摩诘论禅理也。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句句都是以白描的手法写景,但无一句不是诗人的感知。纯是化工,功力稍浅者则不可为。

    最后,尽管众多编者及文章都将此诗归入律绝,但个人觉得还是归入古绝为宜,但也有人认为入古绝又过于近律了。想来王维作此诗时,根本就没有想到,后人还有古绝、律绝之分。

    还是那句话,声律应该为主题服务,为情感表述服务。是古绝还是律绝,并不重要。

    3、王维的诗《鸟鸣涧》,没有《山居秋暝》那样熟悉,怎样鉴赏这首诗?

    怎样鉴赏王维的《鸟鸣涧》?

    王维的《鸟鸣涧》是他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其人因事被贬至江南,此诗即在江南所写。写此诗时,唐朝处于一个安定的盛世时期。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岀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如下:

    人很闲适,桂花漱漱下落;

    夜很安静,春山寂寂空旷。

    明月初升,惊动春山夜鸟,

    时儿啼鸣,在那春涧心中。

    略加辨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之语,不可小视。它既表明春山空寂安静,又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唐朝处于自初年以来的盛世:开元年间。社会安定,人才有可能闲适。这种安静,是十分的安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很小的桂花下落,人是不可能有感觉的。只有在非常安静的条件下,桂花或飘于作者眼前,或落到作者衣服之上,或因为安静而让作者嗅到其芬芳,才有可能发现桂花下落。所以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而“夜静春山空”又起到启动下两句的作用。

    “月岀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寂静的夜晚里,在寂静的春山中,开始时繁星点点,布满天空。渐渐的月亮升了起来,本来很安心地睡觉的鸟儿看到月亮,也受到了惊动,于是在春涧之中时儿鸣啼几声。但是,它们只是鸣啼而已,并不是飞动,这就是表明环境安定,进而还暗示社会安定。你看,在三国时期,曹孟德不是有“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之句吗?那就是社会动荡的写照呀!月“岀”则鸟受“惊”,鸟“惊”则时“鸣”,使得整首诗的一个“静”字有了“动”感,是静中有动,以动写静也。花落、月岀、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得安静的夜晚富有生机。同时,通过个体的动,更显示整体的静,是动静相依。这里的动,就是以静为前提的。如果没有静,花落没有、月岀与否、鸟鸣了吗,都可能注意不到。这就是辩证法。

    20191108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王维的《鸟鸣涧》若是普通人所作,能成为一首好诗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决定一首诗是否是好诗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诗人身份吗?不,我认为,是作品本身。一个诗人好不好,是由其诗歌作品决定的;而一首诗好不好,却并不由诗人身份而决定。身份再高,还是得拿作品说话。

    不信我们回想一下,《诗经》里的诗我们都不知道创作者是谁吧?但我们能否认里面的诗好吗?《古诗十九首》同样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了,但是这十九首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却并不因此而被抹杀。汉乐府中包括“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十五从军征》以及“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的《古歌》……都是好作品。而好的作品只要流传了下来,就一定会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

    正如有的诗人,在当世或许并没有得到认可,但在后世,却可能因为留下来的作品而重新被赏识。比如陶渊明,他活着的时候更多是以隐士闻名的,直到后来萧统为他编集作序后,也就是在其死后八九十年时,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才得到了正确的评价,也才真正引起重视。

    再来看,《鸟鸣涧》这首诗是否是一首好诗呢?这点其实见仁见智。但一定需要清楚的一点是:如果你觉得它好,那必然是因为它本身好,而不是因为它是谁写的。诗人身份或许可以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加成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同样,如果你觉得它不好,也仅仅是你觉得它本身就不够好,跟作者是谁没有关系。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评论有时确实需要所谓“知人论世”,所以我们见到很多诗歌鉴赏会对诗作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介绍等等,但这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本身,更透彻地理解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我们看《鸟鸣涧》这首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它能够给我们艺术的美感,也能让我们感到这来自月夜春山的幽静与静谧,继而内心获得极大的宁静。那我们感受到诗歌本身的这份心境与它是谁写的有关系吗?没有啊。月夜春山“人闲桂花落”的幽静,月光流淌惊动山鸟,山鸟啼鸣、春涧清响,这有声动态反衬出空谷的静谧,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层静谧与禅意的心境感受是从诗歌本身流淌出来的。

    更进一步看,其实,再好的诗人也并不是所有作品都是好的,而有的名不见经传,有的没有诗人头衔,更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人,也有好诗留世。只要诗歌本身能历经艰辛留下来,被懂的人看到,它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对待。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这首《野望》是隋炀帝所作,你说它好不好?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鸟鸣涧》古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的大意是:春天寂静无声,桂花在不知不觉中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显得空空荡荡,月光升起,小鸟竟然被月光的朋亮惊动,不时在山涧中偶而传出阵阵清脆的鸟鸣声。

    王维这首诗紧扣一个“静”字落笔,极似一幅风景优美的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月出鸟鸣山更幽”的极具诗情画意的美图。

    王维写这首诗时,正值盛唐时代国泰民安一片和平的繁荣时期,不同于建安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连飞鸟走兽都惶惶不可终日的荒乱时期。“月出惊山鸟”,这里的鸟惊,并不是飞逃山涧,而是根本无飞,仅仅是因为月出的亮光惊扰。在山涧中偶而发出的鸣叫,突出了深山树林的静谧,凸显了一个“静”字,更感受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一种迷人的环境!更使人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和平安静的社会环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追求!

    粗知浅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措出!谢谢!

    6、王维的《鸟鸣涧》格律有没有问题?

    这首诗根本就不是格律诗,作者也没有想把它当作格律诗来写,为什么硬是要把这种古体同格律扯在一起呢?你为什么不问一问现代的自由体怎么不合格律呢?

    7、《鸟鸣涧》古诗意思?

    意思: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王维: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