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古诗(《西江月》诗词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西江月》诗词是什么?
最有名的西江月就要数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西江月》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鉴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前四句作者以动写静,抒写了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表达了丰收年的喜悦之情。后四句写夜雨欲来,急行赶路,偶遇茅舍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惊喜的心情。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语言风格?怎么理解?
感谢悟空先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清新爽朗的语言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原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栖息的鸟鹊,深夜的清风,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似在说丰年。诗人只顾赏景,雨点一落竟忘了原来的茅店,呵,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了。辛弃疾用如此身临其境的笔法,将田园山水风景似画且声地展现出来,不可不赞其朴质风格之绝妙。
?????????
回答:叶 丹(南海旗兵爱燕儿)
温馨:*一叶情感*是回答者原创文的专有标识。可全网搜阅!欢迎您指导!
5、《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宋江在江洲浔阳楼题写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与另外一首七绝一起,被江州赋闲通判黄文炳断定为反诗。黄文炳其实没有说错,这两首诗词确实够得上反诗级别,预言了宋江造反,也隐藏了《水浒传》文本背后的故事。
据题主介绍,有人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宋江的这首词无论从诗词角度看,还是从《水浒传》故事、主题看,都不失为一首佳作。如果从结合文本出发,解开这首词的含义,就得为施耐庵的绝佳文笔而拍案叫绝了。
这首词被《全宋词》收录唐圭章先生于1939年完成《全宋词》的编纂,其中,收录了宋江两首词。这两首词分别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外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这就说明,唐圭章先生还是看中了宋江的作品,够得上了入辑水平。
其实,这两首词的作者不是宋江,而是另有其人。《念奴娇·天南地北》是“宋江”在七十回之后题写的,是续书故事。续书不是《水浒传》,也就不是施耐庵的作品。因而,如果要给这首词署名,恐怕应当是“无名氏”。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则是可以落实版权的,其作者不是宋江,而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通过书中人物之手,题写了这首词。所以,唐圭章先生如果稍微严谨一点,这首词就应当署名为“施耐庵”。
唐圭章先生之所以把这首词的版权判给了宋江,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因而,这个历史人物也有可能题写过这首词。但是,宋江其人其事在历史史料中并没有正式的传记,更没有史料记载他写过诗,填过词。所以,《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施耐庵所作。问题是施耐庵不是宋人,假如以他署名,就不能把这首词收入《全宋词》了。
假如我们换个作者,再来读这首《西江月》,是不是可以改变点看法呢?
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大概是把这首词默认为宋江所作,便以作者的人格来判别其作品的水平了。说“宋江”的这首词写得不好,恐怕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解读《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这是《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的上半阙,写得好不好呢?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为何?
开头两句说的是宋江年轻时的理想,与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宋江也是期望攻读经史,在科举士途上有所成就。这样的理想志向没有错,是当时士子们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一大途径。
同时,“自幼”二字也隐含了宋江父母的希望。家道殷实的宋江有读书条件,父母希望他攻读经史 ,通过科举士途出人头地,改变宋家务农的命运。
不幸的是,北宋时代人人可以做的事情,偏偏宋江不能做。当代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宋江父母却不能培养三郎读书科考。因而,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的理由之一,就是宋江热衷功名,这首词格调不高。
北宋时期,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仅仁宗朝就出了六位。而这六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全部都是通过“自幼曾攻经史”而成就功名的。而且,他们并非只写写文章,填填词、作作诗,而是以权谋治理国家,与宋江一样,“长成亦有权谋”。古代士子科举高中,则名利双收,权谋兼得,宋江在词中的自述,完全是那个时代非常正当的诉求,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宋江学业不佳,没有走通科举士途,牢骚满腹。因而,自比落入荒丘的猛虎,等待时机,做一番大事。北宋末年世道纷乱,宋江有此志向,其实也不为过。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词的下半阙陡传笔锋,宋江感叹命运不济,非但没有经营好仕途经济,反倒做了一名阶下囚。下片开头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宋江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与文本故事高度契合,十分协调。
然而,最后两句则有点莫名其妙,宋江与谁有如此大的冤仇呢?“血染浔阳江口”分明说的是要找江州人报仇啊?但是,此时,江州人招惹了宋江吗?
假如说《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有点瑕疵,或者说写得不好的地方,恐怕就是这两句。宋江在科举仕途上没有通达,不能怪别人,自己大概也是个学渣吧。刺配江州,也是自己私放晁天王,招致怒杀阎婆惜。自己做下的勾当得自己承担,怎么要找江州人报仇呢?
这一处文理不通,当然是写得不好了。但是,这两句又恰恰是这首词最要紧之处,恐怕也是最精彩之处。
这首词好在哪里《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以白描直叙的手法,概括了宋江三十年以来的人生旅程,简洁明了,十分凝练。当然,白描式的叙述恐怕就缺乏文彩了。宋朝要么委婉哀伤,如花间致语,读来婉转动人,哀而不伤。要么豪迈奔放,如铜琶铁板,令人热血贲张,心潮澎湃。假若按照宋词的一般标准衡量,宋江的这首词便不能说写得好了。
但是,施耐庵给宋江量身打造的这首词,虽然文学色彩弱了点,但却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之于《水浒传》而言,这首词写得真的很好。
上文讲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最紧要、最精彩之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两句并不是写当下,而是预言未来,是施耐庵的一处重大伏笔。
以诗言志,这首词也毫不例外。宋江先表述了自己的遭遇,最后两句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也隐伏了梁山好汉的终局故事。
宋江杀惜后,流亡江湖,即将上梁山时,被父亲一封假信召回家中,接受朝廷法度的惩罚。刺配江州途中经过梁山,晁盖、吴用等劝他入伙,宋江宁死也不答应,心甘情愿的去江州服役。到了江州,宋江并没有受苦,整天与戴宗、李逵、张顺等人喝酒快活。文本情节也说明,宋江“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毫无由来。
《水浒传》是一部写得很精细的书,处处有玄机,每一个细节都不是费笔。因而,这首词的不合理处,恰是其精彩之所在。
却说黄文炳从中作祟,蔡九知府把宋江的诗词定为反诗。宋江题反诗,戴宗传假信,这两人一同被押上了刑场。性命攸关的危机时刻,李逵跳楼劫法场,梁山好汉大闹江州。经过一番折腾,江州官军、百姓有五百余人死于这场冲突。这仿佛是应了“血染浔阳江口”这句话,宋江似乎也报了冤仇。但是,这样的战果远远达不到词中的“血染”程度,宋江若是以杀黄文炳来报冤仇,也不能体现其心中之志,施耐庵也不会如此眦睚必报。
文似看山不喜平,最后两句突兀而起,令人破费琢磨,便是其紧要之处、精彩之处。绿野老道通过对前七十回书的仔细研读,发现这两句词原来是一个预言,施耐庵将在七十回书之后,隐写更大的故事,以照应这一处伏笔——《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之于《水浒传》而言,好就好在这里。
宋江题反诗意味着什么七十回书之后,必然会有一场宋江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样的大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事件,则需与浔阳楼上的那首七绝一并进行分析: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绿野老道认为,《水浒传》中的江州并非是浔阳江边的九江,而是江苏镇江。这首七绝的头一句就点明了宋江充军的江州是在“吴”,并非九江所在的“赣”。书中的蔡九知府其实是有原型的,说的就是蔡京之子,曾出任过镇江留守的蔡翛。
蔡京只有八个儿子,其中,蔡九知府显然是个依据历史原型而创作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可寻。从宋江的七绝与蔡九知府的原型这两条信息来看,施耐庵虚晃了一枪,明写九江,实写镇江。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个疑问还得从蔡九知府身上找答案。历史上的蔡翛,曾经出任礼部尚书,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其兄蔡攸假借宋徽宗诏令,命蔡翛为镇江留守。靖康元年正月,童贯、蔡攸裹挟宋徽宗南渡,到镇江复辟。
宋江造反,既没有称王,更没有称帝,远远达不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级别。而宋徽宗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帝权,说白了就是老皇帝造了小皇帝的反。从“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节故事来分析,“二龙相戏”大概指的就是这段历史。施耐庵以宋江被两个青衣女使推下石桥,则意味《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可能参与了这场帝王复辟的历史事件。
《水浒传》前七十回书中,荡平曾头市写的是梁山好汉抗金,而在抗金之后,又攻打了东平府、东昌府,隐藏了宋江及梁山好汉二次造反的故事。
宋江在梁山一直与宋徽宗作对,被张叔夜战败投降后接受了宋徽宗的招安。梁山好汉招安后,先后随童贯佂剿方腊、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童贯裹挟宋徽宗镇江复辟,梁山好汉大约也在其胜捷军中。一贯反对宋徽宗的梁山好汉极有可能在镇江再次揭竿而起,反对分裂国家,因而,“血染浔阳江口”。
《水浒传》的主题是宣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国难当头之际,宋徽宗分裂国家,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再次造反,正是施耐庵归结《水浒传》,彰显主题的高潮之处。书到高潮便要煞尾,梁山好汉在这场反复辟的大事件中,以“血染浔阳江口”的悲壮故事,完成了使命,终结了传奇。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虽然少了点文学色彩,但解读这类的诗词,应当区别于纯文学作品,以小说的情节和思想来看待这首词作。这首词不仅格律严谨,且高度概括了宋江的经历,非常契合文本情节,隐藏着作者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6、西江月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似乎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落在山前。我加快了赶路的脚步。真巧,社林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释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