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寻隐者不遇是因为(读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我知道了诗人没有找到隐者是因为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读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我知道了诗人没有找到隐者是因为什么?
2、《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是:去寻找采药人(隐者)却沒有遇到。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一一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的意思:我来到苍松下,询问小学童;他告诉我说,师傅已经进山采药去了。
同时,他还对我说,在这座大山里,云雾缭绕,没人知道他的行踪。
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他曾出家为僧,号无本。自称“碣石山人”。据说贾岛的才华。受韩愈赏识,后还俗参加科举,却累举不中第。到唐文宗的时又被排挤,被贬为长江主簿。
贾岛被人称“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的“推敲”在锤字炼句、谋篇构思方面很是下功夫。这首诗就充分说明了他“推敲”的能力。
《寻隐者遇》这首诗,作者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写作方法,描写了寻访不遇者的那种焦虑心情,展现了真正隐者所具有的思想和性格。虽然作者去寻隐者不遇,但通过生动活泼的对话描写,隐者的形象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出来了。
诗中的隐者是山里的一个采药人,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贾岛对他有崇拜之意。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青松白云之间世界来“寻隐者”,原因是耐人寻味,这和他想逃避现实社会,摆脱世俗的束缚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3、古诗《寻隐者不遇》谁写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其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该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读完这首诗,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即在读者的面前展现。
虽然这首诗对提倡出世的隐者生活加以美化,在今天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艺术上却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诗中:
寻~寻访。
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多半是失意的知识分子。
童子~在这里指的是隐者的弟子。
言~指的是童子的回答。
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由于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贾岛(77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早年为僧,以诗投韩愈,得到赏识,并与孟郊、张籍等人以诗会友,始诗名初显。经友人劝导,还俗以求达仕途。(看来求官求名求利乃世俗人等之欲望,连出家人也经不起诱惑)。但是屡应进士试不第。后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故有贾长江之称。
贾岛的诗以五言律诗为主,多写潦倒困顿、求仕不遇的苦闷,以及晨钟暮鼓,残月斜阳,孤鸿寡鹄,愁猿悲鹤等凄幽景物,反映生活狭窄,感情平淡。
但是其诗作排比工整,多有佳句。锤炼字句,刻苦求奇,具有清奇苦僻的特色。
贾岛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诗人”,曾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目流"。有名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既反映了他苦吟的故事,又体现了韩愈识才,传为后世佳话。"推敲"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其苦僻的诗风,对宋代"四灵"和"江湖"派的影响很大。
因"推敲",而颇得韩愈赏识,其诗的风格与孟郊相近,所以世人有"郊寒岛瘦“的评语。
4、《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是谁写的?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是描述诗人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经过。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5、寻隐者不遇的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表达了作者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者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隐者的生活也正是作者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原诗全文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话文意思是: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扩展资料
《寻隐者不遇》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实际不单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的追求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