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的诗意(《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2、采莲曲的诗意?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原文赏析:
采莲曲二首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采莲曲的诗意?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4、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采莲曲唐代: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译文若耶溪旁,三三两两的采莲女正在采莲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只见那高高举起的香袖在空中飘荡。那岸上是谁家公子在游荡?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5、10 采莲曲的诗意?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月光照着她的新衣服,她的袖子举在空中因风而舞,岸上是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的在垂杨下,骑着紫骝马,马嘶鸣着,这时花落了(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空见那一份景色(采莲的景色)使人凄怆
6、采莲曲其二的诗意?
意思: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出自:唐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原诗:采莲曲二首其二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扩展资料这首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
7、采莲曲二首(其二)诗意是什么?
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罗裙:细软而疏孔的丝织品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衣料裁剪的。芙蓉:指荷花。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全诗:采莲女的罗裙绿的象荷叶一样,出水的芙蓉正朝着采莲女脸做方向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辩认,听到歌声才发现有人来采莲。可以说这是一幅《采莲图》,画面做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活动的画面中明显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贝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做构思是独居匠心的。
8、《采莲曲》诗意?
语文老师曾经鉴赏过,这首采薇有对玁狁入侵的痛恨,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统治者的愤恨,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