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古诗(古诗静夜思的意思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诗静夜思的意思是什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2、为什么说李白的《静夜思》是最不像诗的诗?
“为什么说李白的《静夜思》是最不像诗的诗”?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后人称“诗仙”、酒仙和爱国诗人。李白现存诗980余首,其中《夜静思》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连孩童都会背诵。为何被称为“最不像诗的诗”这还是第一次听闻。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古绝,阳韵)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乐府诗集》卷九十《乐府新辞》录载此诗。
“月亮”可以千里共见,是引发人们在相隔两地时作为寄托情思的媒介体,所谓“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所谓“月是故乡明”。而且月之圆缺代表时间变迁,而又象征悲欢离合,所以由月亮生发的思绪,形形色色,层出不已,成为千古诗人爱用的题材。
“霜”代表一年将尽之物侯,见霜而惊心,因为岁暮未归,更加深两地思念。虽然只是月光,但是面对这轮千里共见之月,怎能不思故乡呢?
李白善于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新奇传神的比喻来创造变幻莫测的艺术境界,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朴素率真,具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点。李白的这首《夜静思》思故乡之作,正是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和具有民歌化和可语化的特点,成为千古传唱名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
3、《静夜思》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4、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是经典还是“口水诗”?
谢谢悟空邀请!
是经典中的经典,不是唯一,却是之一,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5、如何赏析唐诗《静夜思》?
谢谢邀请。《静夜思》李白用白描的手法,口语式的语言,信手拈来,雅致而不落俗套,勾勒了一个沉重且大众的思乡心理,须知古人交通工具的限制,思乡那可是浸透了游子的血泪啊。
古人以月怀念故乡的诗很多比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阴历九月十五,扬州也已有霜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床”的解释,主要有:胡床,也就是马扎。通假“窗”,井栏。
欣赏:诗人九月十五旅居扬州一个小小的旅社。天气转寒,夜不能眠。月光透过窗户,撒在床前,皎洁的月光好像屋外的严霜,平添了些许寒意。诗人披衣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轮圆月高挂。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思绪千里,故乡的一双孩子睡了吗?妻子是否望月思念如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情不能已,挥毫这下了这千古流芳的《静夜思》,令后人咏叹。
6、通过《静夜思》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共四句,20个字。每个字都是常用字,连字成句,句意通达明了,组句成诗。每个字都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向世人诉说不同时代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李白运用汉文字己臻化境。千百年来,这首《静夜思》可谓是妇孺皆知,口口传颂。
静夜思 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欣赏一下这首神作。
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我们知道,李白是“诗仙”,更是“酒仙”。别人酒后吐“真言”,他是酒后作“诗言”。诗的质量与酒量成正比。
这次一个人在外走天涯,肯定没少喝。半斤烧酒下肚,诗人隔窗仰望天空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
酒后迷幻,遐思冥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是写实,也是叙事。李白的性格狂放不羁,自由散漫,不是个恋家的主。他崇尚“好男儿志在四方”,经常仗剑走天涯。遍游名山大川,寻仙访友,饮酒赋诗是他专业。
这次来到扬州,白天游西湖,逛寺院,舟车劳顿。回到旅舍喝个小酒,喝得有点高了,人困马乏刚要休息。忽然,一缕清辉,如水似银透过窗玻璃,倾泻进屋内,照射在床前李白的鞋子上。
由“疑”字可看出,李白有点迷糊了,恍恍惚惚感觉脚面好像扑了一层白霜,心想:嗯,又喝大了,躺在路边草丛中和衣而睡……突然一激灵,缓过神来,原来是调皮小月光在捉弄我呀。“霜”字,意味着寒冷,夜深人静,又由月光想到“霜”,反衬出了李白离家久远,做客他乡的孤单寂寞冷。
他虽然想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寻觅仙踪,广交宾朋,但思妻小念家乡之情,是人之常情,也免不了俗。“霜”字为下文抒情作下铺垫。
梦想照现实,乡愁溢于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抒情。李白正在迟疑,地上的白光到底是“霜”,还是别的什么东东时,有意无意一抬头。朦朦胧胧地一望,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一轮皎洁的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月亮这个特殊的星球,向来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作为寄予情愫的载体。唐朝时尤为盛行,如:孟浩然写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代表,把月亮写到了极致。
秋月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情怀,使人感到客居孤寂,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诗,诗人由月光兴起,到思乡结尾。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写得清新自然,简约直白。诗的内容是单纯的,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的言外之意比他已经写出来的要多得多。诗的构思细腻而款曲,却又是信口拈来、浑然天成。从这首《静夜思》里,我的确领会了李白的诗句,“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绝妙境界。
7、我们所熟悉的名诗《静夜思》,真的不是李白原作吗?
谢悟空邀请
五绝《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是李白原作。理由有二,其一,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全唐诗》也有明载,是有据可查的;其二,它的不拘一格,飘然欲仙的风格也是李白这个诗仙独具的,象这种五绝二十个字中有两个“头”字的,恐怕也只有李白才敢用。至于所谓诗中其他一两个字的不同,只不过是后来传诵或印刷时的失误造成的,决不能以此否定李白是这首诗的作者。比如我撰写的《毛泽东领导艺术中的刚与柔》在《湖湘论坛》上发表的与稍作修改后在《行为科学》上发表的,就已有少量的不同,但绝不能否定其中一篇不是我的论文,更不能以此推论这两篇文章是别人的作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