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诗(惊蛰的诗词和俗语有哪些?)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惊蛰的诗词和俗语有哪些?
惊蛰是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其意是春天的天气渐渐变暖,下雨时开始有了响雷打闪,将土地中的虫子惊醒了。农村有俗语:“惊蛰不犁地,不过三五日”,意思是大地复苏了,要耕地种田了。
2、写惊蛰的诗词有哪些?
《安济桥》
杜德源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色去朝东。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春日杂兴五首》
陈棣
料峭寒犹薄,阴云带晚烟。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日永消香篆,愁浓逼酒船。为君借余景,收拾赋新篇。太多了,个人喜欢这两首诗。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春雷震,万物苏醒,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3、关于“惊蛰”的古诗有哪些?
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秦楼月·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菩萨蛮·春雨
[宋]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
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春雨早雷
[唐]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拟 古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4、关于惊蛰的诗句有哪些?
1、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游景仁东园》宋代:苏辙译文:刚刚到了惊蛰时节,草木还没有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2、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水龙吟 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元代:吴存译文:今年刚刚才到惊蛰时节,蛰虫伏处的洞穴才开,一声雷响呼唤着苍龙醒来。
3、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惊蛰日雷》元代:仇远译文:天上半夜突然响起一声雷鸣,到了早晨虫子的洞穴已经打开,花芽也探出了头。
4、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秦楼月·浮云集》宋代:范成大译文:云彩聚集在一起,时届惊蛰,雷声隐隐。刚惊蛰时,水鹁鸪叫声愤怒焦急,杨柳也随狂风舞动。
5、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观田家》唐代:韦应物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5、关于惊蛰的古诗有哪些?
1、闻蛙(宋)赵蕃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2、咏二四气诗·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3、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4、春晴泛舟(宋)陆游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5、山房(宋)陈允平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6、关于惊蛰的诗句?
1、闻蛙 (宋)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2、咏二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3、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4、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5、山房 (宋)陈允平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