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咏鹅古诗朗诵(有哪些你只读一遍就能成诵的古诗词?)

咏鹅古诗朗诵(有哪些你只读一遍就能成诵的古诗词?)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有哪些你只读一遍就能成诵的古诗词?
  • 2、《咏鹅》朗读这首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气呢?
  • 3、《咏鹅》诗是一年级课本的古诗,孩子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你怎么看?
  • 4、李白最伟大的诗是哪首?
  • 5、诗歌朗诵唐诗《咏鹅》的背景音乐?
  • 6、为什么骆宾王的《咏鹅》,第一句只有三个字?
  • 7、《咏鹅》作为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
  • 8、鹅鹅鹅古诗那一句是形容鹅在游泳样子的诗句?
  • 9、你是如何教孩子诵读古诗并培养孩子主动品读古诗的习惯的?
  • 正文

    1、有哪些你只读一遍就能成诵的古诗词?

    这首小唐诗,见之即会意,不背自能诵,且能疗愈心灵。

    记不清在什么情景下在哪个地方,我第一次遇到这首唐诗,当即记住了它(我记性并不好),被它恬静的意境深深吸引。这首诗字面直白平铺,不着藻饰,几乎不用借助任何背景资料、任何注解就能洞其精华。我与朋友、同事闲聊时经常会提到它,借以在纷扰喧嚣的情绪中找一份安宁,让烦躁的心回归纯净,朋友同事也很容易被这首诗所感染,从而喜欢上它。这就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

    江村即事

    唐代.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代诗僧皎然尤其欣赏这首诗,曾撰文读解其妙,说“钓罢”以“不系船”三字承之,则诗境翻空,出人意外。二句值江村月落之时,眠于船上,任其所之,便有洒然无拘滞之意。……凡做诗,意贵翻陈出新,如此首是。

    说的不过是深夜归来垂钓者,顾不得系船就上岸睡觉这么小小的一件事。我自己的感受是,我们能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面,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意境和思想,主要是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诗句描绘了江村夜景宁静优美,让人身临其境而心为所系。

    诗句极为画面感,且静中有动,以动染静。似乎让人感觉到月光下夜风阵阵,吹皱水面,另一边又听到芦苇迎风摇荡的声音,夹杂着人们酣睡的气息。“堪眠”二字更是妙达静谧之意境,看似随手拈来,实则行云流水。

    二、诗句体现了一种完全摆脱束缚的自然生活态度。

    以垂钓者“不系船”这件小事设置疑点为主脉,到“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的自解,让人豁然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随性,是多么自然,是多么亲近,顷刻释然。回头一想,是不是在我们日趋紧张的神经里,这种放松的能力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净。

    三、诗句蕴含着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

    道家“无为”的思想,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所“无为”。即“无为”也是一种为。我们认识这种思想,关键在于认识什么是“无为”这种行为。如果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好坏是多面性的,事物的本质也在运动变化当中,就不会对一件事情永远持一种态度,从而认识到“有”的边界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无”。回头说说垂钓者的“不系船”,便是对船的拥有持一个非必定的“无”,可以坦然接受它的飘离,不啻为心灵上的自由。

    本文为阿赤纪事原创,欢迎关注。

    2、《咏鹅》朗读这首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气呢?

    朗诵时首先脑子里要有画面感。其次要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语气不能太平了。既然是描写小动物,语气可以欢快些。

    3、《咏鹅》诗是一年级课本的古诗,孩子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你怎么看?

    《咏鹅》这首古诗,据说是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写的。笔者教学时,学生理解得非常快。古诗的道理,小学生理解没有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者是乡村教师,乡村的孩子对家禽鸡鸭鹅非常熟悉。鹅的叫声,鹅的样子,鹅的神态,认知程度高。联系生活实际学古诗。

    上课时,笔者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鹅”吗?“见过”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谁能说说鹅的样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羽毛白白的,脖子特别长,两只脚掌是“蹼”红色的……然后我说: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古诗《咏鹅》。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骆宾王写的。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和你们一样大,你们想知道在古时候小朋友眼里“鹅”是什么样的吗?“想”小学生的兴趣很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笔者告诉学生“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就说出“咏鹅”的意思。“鹅,鹅,鹅”,孩子们模拟出鹅的叫声。“曲项向天歌”哪个词的意思你不明白?学生回答后,笔者告诉学生:曲是弯曲,项是脖子。“曲项”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没有障碍。

    创设情景,模拟诗的意境体会古诗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边看图边做动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小学生仿佛在做游戏一样,在活动中把这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理解得非常好。

    等下课时,《咏鹅》诗学生会读会背,诗意理解通透,还沉浸在古诗优美的意境中,意犹未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者觉得教学古诗,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理解效果特别好。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欢迎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李白最伟大的诗是哪首?

    将进酒。尽情抒发,收放自如,豪情万丈,至今未见有过之者,政治诗除外。

    5、诗歌朗诵唐诗《咏鹅》的背景音乐?

    这两首都可以……

    高山流水 古琴

    春到湘江 笛子独奏

    6、为什么骆宾王的《咏鹅》,第一句只有三个字?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得先了解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

    咏鹅,这首诗是骆宾王7岁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或许在当时都不能称之为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只能算是打油诗,但是为什么就被流传下来了呢?

    这首诗写作时间是在初唐,在初唐,那时候还不特别重视格律平仄,所以对这首诗,也就不能拿诗词格律的要求去看待,再说,一个七岁的小孩,能把一件事,一个物象,透过精简的文字组合,表达描写的那么贴切生动,本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看看这首诗,一首儿话诗,在我们小时候都是拿来启蒙读物。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过来就是:东边游过来一群鹅,他们通体洁白,形体优雅,一个个高傲的挺着脖子,向天高歌。春天来了,春水泛绿,他那白色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轻柔的拨开水波,留下一道道涟漪。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番景致啊,和适,安详。

    在我们小时候,还学过一首启蒙,也是特别的浅显直白,给小孩一讲,小孩也能懂,那就是诗佛王维的《画》:

    画 作者:王维 (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还有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所以,存在即合理。

    这些趣意盎然的诗句,我倒觉得应该多一些,多给孩子们讲一些,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孩子们在欢乐中爱上他,生活中爱上他,而不是压一副重担给他们。

    记得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所以,看问题,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时代在更替,眼光需丈量。

    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工整,手法是独特,修辞造句,用典转折是挺好,但是能够欣赏的人真的很少,不是说不好,我们应该要有雅俗共赏的心态。

    欢迎关注。

    7、《咏鹅》作为五言古诗,为什么第一句只有三个字?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古诗跟律诗相比,在字数和平仄方面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李白一生中就写了大量的古诗,而律则很少。

    《咏鹅》第一句虽只三个字,但因为逗号,也占了五个字的位置;因为朗读时的停顿,也用了读五个字的时间,所以,人们一直把此诗作为”五言古诗“。

    8、鹅鹅鹅古诗那一句是形容鹅在游泳样子的诗句?

    咏鹅这首诗写鹅游水的诗句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作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9、你是如何教孩子诵读古诗并培养孩子主动品读古诗的习惯的?

    利用古诗词认识语文,获得大量的语文知识,对孩子学习语文好处特别大,如,《江雪》这是景物与人物,事的诗。里面有大量的大量的语文知识,景物,人物,事的描写,夸张,对比,对仗,……。有内容,有思想,有情感。联想,想像空间大。学习难度不大,读诗找出事物,题目有江雪,第一行有山鸟,第二行有路和人,第三行有舟与翁,第四行有翁与在江雪中钓鱼。找到事物了,用“千万孤独”四个字,轻松背下一首诗,孩子感受到的语文知识是极深的,同时产生对语文的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