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的典故故事,萧规曹随的由来简介

【尊王攘夷】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南北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北有山戎,南有荆蛮,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 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划粥割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古文为:"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是者三年。"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形容十分刻苦。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

【吕氏之乱】

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党锢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

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望门投止】

东汉时,山阳高平有一个叫张俭的人,字元节。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张俭出任山阳东部督邮一职。当时,有一个专权的宦官侯览是山阳防东人。侯览家里的人依仗侯览的权势在防东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和他的母亲。因为侯览整天在皇帝身边转,这封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张俭有个同乡叫朱并,是个奉迎拍马的小人,历来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听说张俭告发了侯览,为了讨好侯览,便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轨。侯览见后,立即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汹汹,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

当张俭被奸人所害,受到追捕的时候,有许多人敢于铤而走险,站出来保护他,这都是因为他平时行事正直,为民请命。一个人只要做事为人无愧于心,即使是一时落难,也会得到许多人暗中的支持与帮助,永远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代桃僵】

从前有兄弟五人都是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因为得到皇帝赏识,当上了侍中郎,过上奢华的生活。兄弟中一人犯法,其他的则互相倾轧。有人就用诗评判:“桃生露井上,李树在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俚。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说的是,秦始皇耗尽一生之力,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一个泱泱大国,也就是秦国。秦始皇死后,秦王二世上台,但是却一直都受到宦官赵高的胁迫,是赵高的傀儡。赵高见秦二世越来越无能,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利用价值,于是决定犯上作乱,夺取皇位。

虽然秦二世在赵高的手中,但是赵高却担心朝中众臣不满,不支持自己夺取皇位。于是,赵高为了测试朝中众臣是否忠于自己,就将一头梅花鹿献给秦二世,还说这不是一头鹿,而是一匹马。秦二世一听便笑了,说赵高糊涂,明明是一头鹿,不是马。

但是,当秦二世询问朝中众臣时,却有很多人不说话,或者说这是一匹马而不是一头鹿。于是,后人根据此典故提炼出“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萧规曹随】

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耿耿为刘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与法规,为巩固西汉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萧何死后,曹参担任相国,完全执行萧何的法规制度。汉惠帝不满,问曹参为什么自己没有建树。曹参认为以前的法规很好照办就是。

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曹参沿着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有条不紊地治理着国家,没有出过偏差,从而更加巩固和稳定了汉朝的政治格局。现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萧规曹随这个典故,就是对我们今天处理各项事务,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暴殄天物】

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对外连年征战用兵,导致商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而当时商的西方属国——周,在位者为武王姬发,他任用贤士吕尚、周公等,国势非常强盛,于是起兵伐纣。

《书经.武成》篇记载了武王在征讨商纣前,祭告天地的一段话,他说:“我周王姬发将征伐商,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任意蹭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残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祸乱。”

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书经》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纣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一鳞半爪】

典出清·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清代有一个诗人,名叫王士祯,他作诗要求有神韵。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谈论作诗之法,讲到神韵时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意思是:神韵这个东西,就如神龙相似,它在云雾之中,东现一个头,西现一个尾,有时则这里现一只脚爪,那里现几片鳞甲,时隐时现,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鳞”说成“一鳞半爪”,用来比喻事物零星片断,不够完整。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883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