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榜题名的诗句,金榜题名最佳诗句四句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贺知章图片:

生平经历

年少成名

贺知章早年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官宦之路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晚年生活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合集吴中四士列第一,喜书嗜酒如狂客被誉为“诗狂”,贺知章作品回顾。

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反映和表现 了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情人性,写出了人类所共 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如《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 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对由初唐李峤所倡导、躬行的咏物诗范式实即樊篱予以大胆的突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咏柳》。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 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贺知章的诗歌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源于生活,发于心底,意境深远。

贺知章诗歌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包括断句一则。

书法成就

贺知章是唐代书法名家,善草隶。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贺知章墨迹留传很少,其传世书法作品中,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据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惜已佚失。绍兴东南宛委山南的飞来石上,曾有贺知章所书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南宋嘉泰年间漫灭,现在的石刻为后人重刻。张旭之外,另一位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也是贺知章的好友,画圣吴道子还曾向贺知章学过书法。

轶事典故

饮中八仙

贺知章和李白都是有名的“酒仙”。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

为子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贺知章告老致仕。唐玄宗对他诸事待遇异于众人,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玄宗送行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金龟换酒

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宝珠市饼

据唐皇甫氏《原化记》载: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有一个老人经常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那老人的脸色衣服跟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言谈也逐渐多起来,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

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说是在家乡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去买饼,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请贺知章吃。贺知章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别了老人。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后世纪念

贺秘监祠

贺知章秘监祠(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相传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绍兴)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1169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1227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元至元年间(1335年—1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设水马站,分为南北二馆,贺秘监祠被废。

至正十九年(1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馆舍,得知章像于芜秽中,于是就在驿站东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驿站,将祠堂迁至现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

该建筑共有三进,均为五开间。正殿门额题有“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内原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人诗二十首;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重建逸老堂记》,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等碑刻。

墓地遗址

贺知章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西北隅。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事,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其部分后裔千里避乱,流徙至苏北,在今丰沛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落户定居。为固本知源,在村庄西北隅虚构贺知章墓,以示纪念。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该村被定为贺堌集,直至今日未改。村定名后,先后建起贺堌寺、玄帝庙、观音庙、火神庙、关帝庙、佛祖庙等寺观庙宇。贺知章墓及墓碑仍存。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古诗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古诗鉴赏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古诗》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贺知章唯一传世书法,1000余字草书,纵笔如飞,落笔精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诗句流传千古,而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位书法家。

贺知章书名被诗名压倒,后人只闻其诗,少闻其书;贺知章好酒,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纸尽方止,咸有可观。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说的就是他。贺知章的遗墨不多,却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楼贺监昔尝登,壁上笔踪龙虎腾”,刘禹锡诗中提到的“贺监”便是贺知章。刘禹锡在寺院壁上偶见贺知章的草书题诗,甚为佩服,嘱咐山僧定要珍重。贺知章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晚年尤佳,书法品位高,擅草隶,以草书名世。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贺知章书作,仅仅留下一卷草书墨迹《孝经》,而且还流传到日本。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掩盖作为贺知章唯一传世草书的耀眼光华。《孝经》卷高26cm,长265.1cm,共1000多字,洋洋洒洒、点画激越、用笔酣畅,堪称书法史上的小草书经典之作。

《孝经》纵笔如飞,落笔精绝。细而察之,《孝经》与《书谱》倒有几分相似。《书谱》得二王之法,“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张怀瓘《书断》)。这些特点在《孝经》中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可见贺知章明显受到孙过庭的影响。同样是一幅长卷,在贺知章笔下则跌宕多姿,充满浪漫之趣,又掺以章草,更显古意。

纵观《孝经》,书写速度疾缓相间,开始笔调温文尔雅、和缓,偶尔牵连萦绕,渐次狂态渐长。从第六章开始,作者一改笔调儒雅之态,疾走而草草,龙蛇飞舞,完全忘了所书写的是世人皆景仰的《孝经》,好似在书写自己的诗文一般,体现他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草书的书写与速度密不可分,速度产生激情,激情产生灵感,灵感所致才会气脉通畅、放逸生奇。观草书大家张芝《冠军帖》、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皆然矣。

《孝经》章法参差错落,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牵连萦绕不多,而上下左右轻重映带,顾盼有情。笔势坚劲,能够兼容飘逸与沉着,婀娜与刚健之特点,做到了质与妍的统一。

通篇留白较少,只是在每个章节的题目前后稍有留白,以示区分各章节的内容。恰恰这些留白给欣赏者以回味、遐想、静心运思的空间,打通了作品的气息。每个章节题目在书写时墨浓笔重,又与文形成浓淡、虚实、枯润之对比。

一幅好的书作,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欣赏者,刺激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种种感悟、联想。它是心与手、法与意、形与神的统一。

在这幅流传千秋的作品面前,我们还是感到些许不足。首先是线条纤细少变化,力感不足;次之,行距太密,书写的习惯导致每行平铺直叙,没有大开大合之境;再次,没有“惊人”之处。

凡草书作品,都会给人一惊一乍之感,诸如“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快处如惊蛇疾走,慢处似大象散步;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且是震撼人心的。

贺知章的草书,拉开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在当时,诗、书并重的贺知章,用草书完成《孝经》这样的作品,已足见其魅力过人。而且,他这仅有的书法墨迹,也没有因为历史的洗刷、沉淀而风采大减,相反,越发弥足珍贵。

贺知章故乡杭州市肖山区图片:

会继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喜欢的读者请给予关注和点赞。谢谢。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376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