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道路作文600字五篇,成长的道路作文500字

来源:【中国教师报】

植物向光生长,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光照,读书与成长也是如此,每日读书便能每日成长。然而,引发读书与指引成长的那一束光亮来自何方?我认为,那束光来自教师职业之需要、教育职责之所在。

毛遂自荐 旧书重读

2000年大学毕业,我来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生物。生长于乡村的我,很快便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因为家境困苦,我不得不看重这份工资收入。在发展专业的同时,我也在详细研究职称评审的各项要求,只希望快点“升级”,帮助家里减轻负担。职称评定有一条硬性指标便是从事学生工作。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没有机会担任班主任,怎样才能“从事”学生工作呢?

前辈建议我从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那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现在,我所在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上大学时,我读过一些与心理学和哲学有关的书籍,便毛遂自荐与学校团委对接,希望承担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任务。那时的我年轻,亲和力强,学生也愿意与我聊一聊他们的困惑。

既然要做心理辅导工作,我就认真开始准备,读了许多与心理辅导相关的书籍。尽管如此,我仍然不能对学生的困惑应对自如。如同植物的蒸腾作用,叶片气孔拼命散失水分形成持续的蒸腾拉力一样,为了应付每天遇到的不同问题,我大概把当时书店能够找到的心理辅导书都翻遍了。比如《个别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等,还有《野百合也有春天——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精选》……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对学生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把握和研究,学校把我开创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当成特色工作,我也在后来参加工作的同事中发展成员,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发展到后来的8个人轮班的团队。我带领团队一起阅读,甚至在我调往其他学校后还一起读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350例》《班级管理那些事儿》系列丛书。

遗憾的是,我没有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2003年,学校班主任队伍缺人,我便被安排担任班主任。这一干便是10年,直到我被调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校长。

原来那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直延续至今。我是个恋旧的人,大学时期读过的1996年版《罗素文集》至今还在我的书橱中,而当时陪伴我的那些心理学书籍则留在了那间多次变化地点的心理咨询室中。

这本《罗素文集》有很大一个板块是讲“快乐哲学”。罗素确信,“即使个人在尚无能力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思想习惯,可以对环境困难应对自如,获得生活的快乐”。罗素还深刻地指出,“厌烦的原因之一,是面对眼前的现状,心里却想着另一些更令人愉快的情形,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冲突;另一个原因,是一个人的官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专注于一事一物”。罗素的这些观点,每每成为我为学生解惑的有力武器,我还邀请高中学生与我一起阅读。

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乡村学校工作,也正是罗素指出的“一种快乐的人生,在相当程度上是恬静淡泊的,因为唯有在一种恬静淡泊的氛围中,真正的快乐才能常驻”。认可在乡村学校生活,接受乡村学校里的孩子,也就成了我在乡村生活、工作至今22年的快乐所在。我一直认为人是要读点哲学的,《教育的哲学基础》《康德论教育》《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等书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因为兼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经历,也因为教育哲学的思想支持,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着更加全面的认知,因而班级管理富有特色和成效,多次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班集体。从教期间,我积累了20多万字的班级叙事,也因此成为教育杂志封面人物。

将勤补拙 固本强基

从教多年我才懂得,不是成为教师就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大学期间,我学的是农业教育与推广专业,真正站上三尺讲台时内心更多是惶恐不安。而那个时期,生物学科刚好又恢复为高考科目,涉及学生未来人生的大事,作为教师自然不敢马虎。为此,我反复研究教材,分析大学所学的各门功课,努力从高中生物教师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出发,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首当其冲便是充实和完善我的知识体系。高中生物教材所需的知识体系与农业教育专业所学课程相差较大,比如与植物有关的内容是我擅长的,但与动物有关的内容让我感到明显欠缺,例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乃至初中生物中的生物分类内容等。在知晓自身不足后,我开启了专业阅读。那时,我的案头一直摆着生物学家陈阅增主编的《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再比如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社编著的《生命与进化》,美国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的《人体的故事》。在日常教学中,我遇到疑惑的问题就马上查阅,直至把整个问题都研究透彻。此外,我还开启了考证模式,在不同版本的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中最典型的,为上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教材所述未能准确表达艾弗里实验当时的做法。为寻找“真相”,我一直“追查”到英文原著并给学生做了澄清,后来教材也修正了过来。

那时,为更好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我时常与学生一起阅读探讨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比如《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数理化通俗演义》等。这样的共读让学生更接近科学的“真相”,也让我收获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说:“朱老师不是一个只会教教材的老师,而是能够超越教材、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学科天地的人。”

另一个便是加速弥补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不足。一个在农学院度过4年大学时光的人,在教育理论学习方面不能与师范院校的学生相提并论。无奈,青春不能重来,唯有加倍努力。一次,学校有专家来校讲座,建议青年教师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正处于茫然当中的我第一时间找到这本书。

《给教师的建议》成了我做好教师的基础读本,整整100个话题,几乎把当时我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了。“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让我知道了教育的神圣、努力的永无止境和每天不间断读书的重要。“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让我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让我对知识、能力、事实之间的关系有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也为后来我逐渐形成的教学主张指明了方向。而我写教育叙事就是在“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下开始的。

与此同时,江苏省生物教研员吴举宏的《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生物教师的101条新建议》,让我对生物学科教学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深刻且全面。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作为儒家经典的《学记》,更是让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找到了教育理论的源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让我不断关注“事件”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和价值。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基于此,陶行知把老师杜威的“在做中学”完善为“教学做合一”。再后来,我又读到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阐明的“实事求是”,最终都凝聚成一个“事件策略”的表达。

事件策略 聚焦展示

一个烧杯里放了半杯水,里面的水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自由运动。但是如果这时在烧杯的底部点燃一盏酒精灯,那么底部的水分子就会因为加热的原因而上升,上部的水分子则沿着烧杯壁下沉到烧杯底部,然后再从加热处上升。所有的水分子都加入到这种有序的运动中,直到酒精灯不再加热。简单地说,水、烧杯、点燃的酒精灯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系统,火焰提供的能量让水分子的运动从无序到有序。由学生、教师、教材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课堂也是一个系统,实现有序发展也需要某种牵引或驱动。

“事件策略”最初的意思是“带领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各种事件中成长”。这要回到2006年那次高二中途接班,我与学生开展了一项研究性学习《红丝带在飘扬——艾滋病知识的收集与宣传》。为了完成研究中的宣传任务,学生需要制作宣传单,他们想到要写致病的机理、危害以及对艾滋病应有的态度。后来我领悟到,为了向他人进行宣讲,学生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静处体悟,事上磨炼”,意思是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长,需要在具体事情上进行磨炼,“事件策略”便是让学生在“事上磨炼”的策略。

明确的任务,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足够的动力,从而让学习有序推进。我将之称为“事件策略”,并进行了概念建构。如果要给“事件策略”一个最为精要的概括,那就是基于任务驱动、具体情境和对话原则的课堂教学。

“事件策略”中的任务驱动,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一个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研讨,或者某一个具体的生物学实验,这些任务完成之后要进行组内或班内交流,踊跃展示便成了“事件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呈现方式,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在《读懂课堂》一书中写道:“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引进了‘表达’,儿童就会活跃起来,课堂会变得热气腾腾。”

踊跃展示是“以教人者教己”的另一种课堂存在形式。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说“以教人者教己”,“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

为了满足职称评审需要大量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专著,推动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补习”生物学科知识系统和教育专业的先天不足而进行的学科专业阅读,推动我成为生物学科市级带头人;为了“事件策略”的理论建构而升级的定向阅读,成就了我的课堂风格……读书,成了我一直追逐的那一束光;而这一束光,又持续照耀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朱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生物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事件策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基于“事件哲学”的中学生物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发表教学与管理论文60余篇。)

十本书书单:

《学记》

潜苗金 译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读懂课堂》

钟启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姜文闵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罗素文集》

〔英〕罗素 著

王正平 主编

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论对话》

〔英〕戴维·伯姆 著

李·尼科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著

严中慧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教育的积极力量》

凌宗伟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

邱磊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854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