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大全100集

爱听奉承话的老虎

[白话文]

森林里有一种猴子叫“猱(náo),身体轻捷,善于爬树,一对爪子象小刀一样尖利。它经常向老虎献媚,博取老虎的欢心。老虎的头皮三天两头发痒,痒急了就在树干上蹭(cèng)。猱柔声蜜语地说:“老虎大伯,在树上蹭多脏啊,再说也不解痒呀。我给您搔吧。”说着就跳上虎头,用尖利的爪子给老虎挠痒痒。老虎感到舒服极了,眯缝着双眼,直想打瞌睡。猱越搔越用劲,慢慢地在老虎的后脑勺上抠了一个小窟窿,把爪子伸进去,一点一点地掏老虎的脑浆吃。吃够了,就把吐出来的剩渣奉献给老虎:“老虎大伯,乘您打瞌睡的时候,我弄到了一点荤腥。我不敢自个儿吃。这些是孝敬您老人家的,您可别嫌少啊。”老虎深受感动,感激地说:“你对我真是忠心耿耿,宁愿自己饿着,也不忘孝敬我。我领情了。”说罢,一口就吞了下去。天长日久,老虎的脑浆被掏空了,头疼得象要裂开一样。它这才发现自己上了猱的当,挣扎着要去找猱算帐。但是,猱早就躲到高高的树枝上去了。老虎恨恨地狂吼着,打几个骨碌,倒在地上死了。

[提示]

古往今来,由于爱听恭维话而把坏人当好人、误了大事、害了自己的,不是一个、两个。这则寓言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决不做猱一类的献媚者;我们还要百倍警惕谄媚(chǎnmèi)奉迎的小人,使恭维话没有市场,使拍马者到处碰壁。

[原文]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②,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③。成穴,虎殊快④,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⑤,而汰其余以奉虎⑥,曰:“余偶有所获腥⑦,不敢私⑧,以献左右⑨。”虎曰:“忠哉猱也⑩,爱我而忘其口腹(11)。”啖已(12),又弗觉也(13)。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14),猱则已走避高木(15),虎跳踉大吼乃死(16)。——《贤奕编》

[注释]

①猱——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②善缘——善于抓着东西往上爬。缘,攀援。

③辄(zhé)——立即,就。不休——不停止。

④殊快——很舒服。殊,很、非常。快,高兴、痛快。

⑤啖(dàn)——吃。

⑥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余,剩下的。

⑦余偶有所获腥——我偶尔得到一点荤腥。余,我。腥,生肉,这里泛指肉食之类的东西。

⑧不敢私——不敢私自(吃)。

⑨左右——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猱对老虎的尊称。

⑩忠哉猱也——真是忠心耿耿的猱啊。

(11)口腹——指饮食。

(12)啖已——吃完。

(13)弗(fú)——不。

(14)迹——追寻。

(15)走避高木——逃避到高高的树上去了。走,跑、逃跑。

(16)跳踉(liáng)——腾跃跳动。

按图索骥

[白话文]

伯乐(Bólè)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在鉴别马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成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他从早到晚捧着《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爸爸,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去了,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垒起的酒药饼子。”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最后,他在池塘边看见一只癞蛤蟆,鼓着双眼,“咕、咕、咕⋯⋯”叫个不停。他对照《相马经》端详了好半天,然后用纸把癞蛤蟆包了起来,兴冲冲地跑回家来向父亲报告:“千里马可真不好找,您订的条件太高了。我好不容易在池塘边找到一匹,额头和双眼眼您书上说的差不离儿,就是蹄子不象酒药饼子。您给鉴定鉴定。”伯乐打开纸包一看,不由得苦笑起来:“儿啊,你找到的这匹千里马,不会跑,光会跳,恐怕你驾驭不了啊!”

[提示]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现在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艺林伐山》

[注释]

①伯乐——人名,相传是古代的相马专家。隆颡(sǎng)——高高的额

头。蛈日——有人认为应该是“跌目”,眼睛鼓起的意思。

②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麴,酿酒或制酱用的发酵物。

③蟾蜍(chánchú)——俗称癞蛤蟆。

④堪——能够,可以。御(yù)——驾驭(yù),控制。

八哥学舌

[白话文]

有一只八哥鸟,经过主人的训练,学会了模仿人说话。它每天颠来倒去就会说那么几句话,但是却自以为了不起,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天,知了在树梢上一个劲儿地叫,叫得八哥心烦意躁。它就对知了嚷嚷:“喂,喂,歇会儿行不行?就会发单调的噪音,还叫起来没个完了呢。我会说人话,也不象你那样炫耀。”知了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大哥,你会模仿人说话,这当然很好;但是你每天百遍千遍学说的话,依我看其实等于没说。我不会模仿人说话,也没有一副动听的歌喉,但是我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而你呢?”八哥听了这席话,满脸通红,张口结舌,把脑袋深深地埋进翅膀里。从此以后,这只八哥再也不跟主人学舌了。

[提示]

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掌握了语言工具,却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正象八哥一样,空有高超的学话本领,却只能人云亦云,这是十分可悲的。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探求真理,勇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做思想上的懒汉,更不当生活中的懦夫。

[原文]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①,南人罗而调其舌②,久之,能效人言③;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④。蝉鸣于庭⑤,鸟闻而笑之⑥。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⑦!”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叔苴子》

[注释]

①鸲鹆(qúyú)——俗名八哥,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

②罗——捕鸟的网。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调(tiáo)——训练鸟兽。

③效——模仿。

④惟(Wéi)——只,只有。

⑤庭——庭院,院子。

⑥鸟——这里指鸲鹆(八哥)。

⑦曷(hé)若——哪里比得上。曷,何、什么。若,如、象。

拔苗助长

[白话文]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自己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在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niān),耷拉(dāla)下来了。

[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白雁落网

[白话文]

太湖边上聚集着一群白雁,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找一块安全的地方集中过夜。为了防备猎人的袭击,它们安排一只雁奴站岗,发现敌情,就鸣叫报警,其他白雁便可以安心睡觉。猎人掌握了白雁值班的规律,就到白雁歇息的地方点亮了火把。担任警戒的雁奴立即“嘎(gā),嘎”地叫起来,发出警报。这时候,猎人迅速把火把浸灭。其它白雁被吵醒了,一看,却什么情况也没有。就这样,重复了三、四次以后,大群白雁被吵得无法安睡,以为是站岗的雁奴欺骗了它们,就把雁奴围起来,狠狠地啄了一顿,然后,它们又进入了梦乡。过了一会儿,猎人打着火把走向大雁。值班的雁奴被啄以后,怕情况不实,再也不敢轻易报警了。猎人便乘白雁熟睡,把它们一网打尽。

[提示]

白雁所以会全部落网,是因为它们在复杂的情况面前,不作认真的调查、细致的分析,却压制了不同的意见。猎人所以能得手,是因为他掌握了白雁夜间值班的规律,制造假象,迷惑了对方。

[原文]

具区之泽①,白雁聚焉,夜必择栖②。恐人弋己也③,设雁奴环巡之④,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瞑⑤。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⑥,雁奴戛然鸣⑦,泽人遽沉其火⑧。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四、三,群雁以奴绐己⑨,共啄之。未几⑩,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11),一网无遗者。——《燕书》

[注释]

①具区——古代湖泊的名字,就是今天的太湖。泽——水草交错的地方。

②栖(qī)——鸟类停留、歇息。这里指栖息的地方。

③弋(yì)——用带绳的箭射鸟。这里泛指捕捉的意思。

④雁奴——为群雁作警戒的雁。

⑤藉(jiè)——凭借。是——此,这。瞑(míng)——睡眠。

⑥爇(ruò)——点燃。

⑦戛(jiá)然——形容雁叫的声音。

⑧遽(jù)——急忙。沉——没入水中。

⑨绐(dài)——欺骗。

⑩未几——没有多久。

(11)寐(mèi)——睡着。

杯弓蛇影

[白话文]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怀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总想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duó)来踱去,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心里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怀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怀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怀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提示]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原文]

(乐广)尝有亲客①,久阔不复来②,广问其故③。答曰:“前在坐④,蒙赐酒⑤,方欲饮⑥,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于时⑨,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⑩,漆画作蛇(11),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12)。”广乃告其所以(13),客豁然意解(14),沈疴顿愈(15)。——《晋书》

[注释]

①尝——曾经。亲客——关系亲密的客人、朋友。

②久阔——久别。

③其故——这里指久别不来的原因。

④坐——同“座”。

⑤蒙——承蒙。

⑥方——正要。

⑦意——心里感到。恶(Wù)——厌恶。

⑧疾——得病。

⑨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⑩河南——晋朝郡名。听事——官府办事的厅堂。乐广当时为河南尹。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1)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画成蛇的花纹。

(12)如初——如同上次一样。初,起初(的),第一次(的)。

(13)告其所以——告诉他(杯中有蛇影的)原因。所以,表示“⋯⋯的原因”。

(14)豁然——心情开朗的样子(豁,huò)。意解——怀疑解除。

(15)沈疴(chénkē)顿愈——重病立刻痊愈了。沈疴,积久难治的病。

卞庄子刺虎

[白话文]

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撕咬一头牛,便想挺身与虎搏斗。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说:“别忙。牛肉味道鲜美,两只老虎分食不匀,会争斗起来的。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气大的老虎被咬伤。到那个时候,你再去刺杀伤虎,岂不是事半功倍!”卞庄子听从了同伴的劝告。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争枪一条牛腿咬起架来。结果,一只老虎被咬死了,另一只老虎也被咬得一瘸(qué)一拐的。这时候,卞庄子纵身一跃,举剑就向伤虎刺去。没有几个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这样,卞庄子等于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

[提示]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①,曰:“两虎方且食牛②,食甘必争③,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④,立须之⑤。有顷③,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史记》

[注释]

①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②方且——正要。

③食甘——这里指吃得有味。食,吃。甘,甜。

④以为然——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⑤立——站立。须——等待。

⑥有顷——过了一会儿,不一会儿。

伯乐和千里马

[白话文]

有一匹千里马老了,被人用来拉脚。主人让它拖着沉重的盐车在太行山道上攀登。老马低头负重,一步一步在坎坷(kǎnkě)的山道上挪移(挪,nuó)。它被烈日晒得汗水淋淋,四条瘦腿战战兢兢(jīng),一个打滑,就倒了下去。它使尽全力,刚挣扎着站立起来,又一个前失,趴到地上,摔得蹄溃膝烂,尾巴无力地搭拉着,鲜血混着汗水一滴一滴洒在山路上。来到一道陡坡前,老马跌着滚着,怎么也拉不上去了,赶车人的皮鞭象雨点一样落在它瘦骨嶙峋(línlún)的背上。这时候,相马专家伯乐乘车迎面而来。他仔细地看了看老马,连忙跳下车来,抚摸着伤痕累累的马背大哭起来。他解下身上的麻布袍子披到老马的背上。老马泪水汪汪地看着伯乐,忽然打了一个响鼻,仰天长啸起来。那啸声既苍劲又悲凉,在山谷中久久回响。它是在告诉人们,伯乐才是千里马的知己啊!

[提示]

伯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最最著名的相马专家,首要的一条是他对千里马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从心底里爱惜千里马。这则寓言中的千里马尽管已经老朽,但是伯乐仍是那样爱护、珍惜它,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拥有千百万杰出的人才。而要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首先就要重视人才,爱护人才。

[原文]

夫骥之齿至矣①,服盐车而上太行②,蹄申膝折③,尾湛胕溃④,漉汁洒地⑤,白汗交流,中阪迁延⑥,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⑦,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⑧。骥于是俛而喷⑨,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⑩,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

[注释]

①夫——句首语气词。骥(jì)——骏马,好马。齿——岁数,年龄。

②服——驾,拉马。太行——太行山。

③蹄申膝折——伸着蹄子弯着膝盖。申,同“伸”。

④湛(zhàn)——下垂。胕——同“肤”。

⑤漉(lù)汁——流出的口水。漉,渗出。汁,这里指口水。

⑥中阪(bǎn)——半山腰。阪,山坡。迁延——拖延不进的样子。

⑦遭——遇。

⑧紵(zhù)——麻布。幂(mì)——覆盖。

⑨俛(fǔ)——同”俯”,低头。

⑩金石——指钟磬(qìng)之类的乐器。

不听忠告

[白话文]

有户人家的烟囱砌得太直,一烧火就直冒火星儿。烟囱旁边还堆着一大堆柴禾。有位客人看见这种情况就提醒主人:“这样太危险了,会失火的。您把烟囱改造一下,砌个弯道;柴禾也不要放得那么近才好。”主人只是随便地应着,耳朵里根本没有听进去。没过几天,由于火星儿落进柴堆,果然失火了。幸亏众乡邻来得及时,奋力扑救,才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第二天,主人杀猪宰羊,大摆宴席,答谢救火的乡邻。他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邻居请入上座,其他人也按出力大小依次入座。但是那位最早提出忠告的客人呢,主人压根儿没想到应该请他来入席。

[提示]

救火的人固然应该感谢,事前提出防火忠告的人更应该感谢。如果能虚心听取意见,善于采纳建议,防患于未然,那么,很多不幸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失火人家的主人最可悲的,不仅在于事先不听忠告,还在于事后依然没有认识到忠告的价值。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①,见灶直突②,傍有积薪③。客谓主人曰:“曲其突④,远其积薪⑤;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⑥。居无几何⑦,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⑧,火幸息⑨。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⑩,余各用功次坐(11),而反不录言曲突者(12)。——《说苑》

[注释]

①过——访,探望。

②直突——直的烟囱。突,烟囱。

③傍——旁边。薪——柴。

④曲其突——使烟囱拐弯。

⑤远其积薪——使堆积的柴禾远离烟囱。

⑥嘿(mò)——同“默”。

⑦居无几何——没过几天。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几何,多少,若干。

⑧乡聚里中人——这里泛指乡里邻居。乡,古代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聚,村落、居民点。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

⑨息——同“熄”。

⑩燔(fán)发灼(zhuó)烂者在上行(háng)——燎了头发、烧伤的坐在上席。燔,烧。灼,烤、烧。上行,上席。

(11)用功次坐——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

(12)录——这里指计算功绩。

蚕和蜘蛛的对话

[白话文]

有一天,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但愿世界上多一些象蚕一样的人。

[提示]

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为大家还是为自己。“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让我们发扬“春蚕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

[原文]

蛛语蚕曰①:“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②,口吐经纬③,黄口灿然④,固之自裹⑤。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⑥。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⑦,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⑧,天子衮龙⑨,百官绂绣⑩,孰非我为(11)?汝乃枵腹而营口(12),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1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14),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雪涛小说》

[注释]

①蛛——蜘蛛。

②尔——你。

③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指蚕吐出的纵横交叉的丝。

④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

⑤固之自裹——牢牢地把自己裹起来。

⑥厥(jué)——那个。

⑦适——恰好。

⑧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

⑨衮龙——古代帝王穿的礼服(衮,gǔn)。

⑩绂(fú)绣——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

(11)孰(shú)——哪一个,哪一样。

(12)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枵腹,空腹。营,谋求。

(13)伺——窥察。

(14)噫(yī)——感叹词。

馋酒的猩猩

[白话文]

森林里住着一群猩猩。它们喜欢喝酒。还喜欢穿着草鞋学人走路。猎人就选了一块空地,放上几坛甜酒,摆上大大小小的酒杯,还编了许多草鞋,用草绳串起来放在旁边。猩猩一看这个阵势,就知道是猎人设下的圈套。它们坐在树上,高声叫骂:“你们这班该杀的!放几坛甜酒、几双草鞋就想让老子上当?甜酒、草鞋是什么好玩意几!我们就那么嘴馋!瞎了眼的!”骂着骂着,觉得嘴巴有点发干,鼻子还闻到阵阵酒香。有只猩猩忍不住了:“喂,弟兄们,这些傻瓜既然为咱们准备了这么多甜酒,咱们为什么不去尝它一小杯呢?不喝白不喝,咱们少喝一点儿,不喝醉,不上当就是了。”他的提议正合大家的心意,猩猩们纷纷溜下树来。它们先拿小杯喝,一边喝,一边还在骂设下圈套的猎人。喝着喝着,觉得小杯太费事,就换了大一点的酒杯。它们越喝越觉得酒味喷香,满嘴流蜜,最后,干脆抓起大缸子往嘴里灌。一会儿,猩猩们就喝得酩酊(mǐngdǐng)大醉,双眼乜斜(乜,niè),满脸飞红,脚步踉跄(liàngqiàng),一个个发起酒疯来了。它们追逐嬉闹,厮打咬架,又把草鞋套到脚上,歪三倒四地学人走路。这时候,埋伏在周围的猎人随着一声锣响,扑向猩猩。喝醉的猩猩想往森林里逃,却被脚下的草绳纷纷绊倒,都被捉住了。

[提示]

明明知道是猎人设下的圈套,却顶不住甜酒的诱惑,最后,自己钻进了圈套。现实生活中的猩猩不一定爱喝酒、爱玩草鞋,但是,这则故事生动地勾勒出贪图物质享受、追逐蝇头小利而铸成大错的那些人的嘴脸。人应该有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该说的话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决不做!

[原文]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①。大麓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③,小大具列焉④。织草为履⑤,勾连相属也⑥,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⑦:“盍少尝之⑧?慎毋多饮矣⑨!”相与取小器饮⑩,骂而去之(11)。已而取差大者饮(12),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13),遂大爵而忘其醉(14)。醉则群睨嘻笑(15),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16),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贤奕编》

[注释]

①好(hào)——喜欢。

②麓(lù)——山脚下。醴(lǐ)尊——装满甜酒的酒壶。醴,甜酒。尊,同“樽”,酒壶。

③陈——陈列,陈设。

④具——全部。

⑤履(lǚ)——鞋。

⑥属(zhǔ)——连接。

⑦已而——随后。

⑧盍(hé)——何不。

⑨慎——表示告诫,相当于“千万”。毋(wú)——不要。

⑩相与——共同,一起。

(11)去之——丢掉小酒杯。之,这里代小酒杯。

(12)差大——比较大,稍大。

(13)不胜——受不住。甘——甜。

(14)大爵(jué)——大酒杯。爵,古代的一种酒杯。

(15)睨(nì)——斜看。

(16)蹈藉——践踏。就絷(zhì)——被拘囚。

常羊学射

[白话文]

常羊拜屠龙子朱为师学习射箭。屠龙子朱问:“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常羊说:“请您指教。”屠龙子朱没有正面回答,却给常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他让手下人把豢养(豢,huàn)的禽兽全部驱赶出来,供自己射猎。一时间,天空禽鸟齐飞,满地野兽奔逐。几只梅花鹿在楚王的马左蹦跳,一群麋鹿(麋,mí)在楚王的马右追逐。楚王举弓搭箭,一会儿对准鹿,一会儿对准麋,正想放箭,一只天鹅又扇动两只大翅膀从楚王的头上掠过,馋得他又把弓箭指向空中。就这样,楚王瞄了半天,一箭没放,不知道该射哪个好了。这时候,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常羊听了,连连点头,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提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

[原文]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①。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②?楚王田于云梦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④。禽发⑤,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⑥。王引弓欲射⑦,有鹄拂王旃而过⑧,翼若垂云⑨。王注矢于弓⑩,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11)。’”——《郁离子》

[注释]

①射——射箭。

②若——你。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④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

⑤发——跑出来。

⑥交——交错。

⑦引弓——拉弓。

⑧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⑨垂云——低垂下来的云彩。

⑩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11)必——一定,必然,肯定。

楚人偷渡

[白话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头几天就派人把澭(yōng)水的深度逐段测量,选择好一处最浅的地段,并做好了标志。没想到,行动的那天傍晚,澭水突然猛涨。楚国人不知道,在深更半夜,仍旧按照原先设下的标志开始偷渡。结果,渡河的一千多名士兵全部被激流卷走。楚军惊恐万状。

[提示]

河水是会涨会落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着。人们要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不断研究新情况,使自己的认识跟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认识一成不变,思想僵化、老化,做起事情来没有不碰壁的。楚军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

[原文]

荆人欲袭宋①,使人先表澭水②。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④,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其先表之时⑥,可导也⑦;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⑧,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注释]

①荆——楚国的别名。袭——袭击,出其不意的攻击。

②表——标志。这里作动词用,立标志。澭(yōng〕水——古水名。

③益——同“溢”,涨水。

④循(xún)表——沿着标志。

⑤军惊而坏都舍——士兵惊恐如同城市里房屋崩坍的样子。而,这里作“如”讲。

⑥向——从前,往昔。

⑦导——渡水。

⑧尚犹——仍旧。

楚人学齐语

[白话文]

孟子对宋国大臣戴不胜说:“如果有个楚国的大夫(dàfū),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的语言,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回答:“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但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跟他说楚语,那么,虽然天天鞭打他,逼他学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领到齐国国都临淄(zī)城内最繁华的街市,让他在那里住上几年,那么,尽管天天责打他,要他讲楚语,那也做不到了。”

[提示]

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学习语言是这样,培养品德也是这样。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自己也要注意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好的精神养料,抵制消极的影响。[原文]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①。⋯⋯一齐人傅之②,众楚人咻之③,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④,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⑤,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

[注释]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的语言。

②傅——教。

③咻(xiū)——吵,乱说话,这里有用说话干扰的意思。

④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

⑤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繁华区。

次非杀蛟

[白话文]

楚国有位勇士叫次非。他在干(hán)遂那个地方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突然波涛汹涌,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船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摇船人也抖作一团。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摇船人吓得一个劲儿摇头:“碰上这两条恶蛟的船,没有听说能幸免的。”次非唰地抽出宝剑,坚定地说:“我定要叫这两条恶蛟变成江底的一堆腐肉朽骨!如果我放下武器,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呢?”说罢,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终于斩杀双蛟。风平了,浪静了,次非用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提示]

大敌当前,灾难临头,这是对人们的严峻考验。畏缩退却、贪生怕死只能加速自己的失败和灭亡;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才是转危为安、夺取胜利的唯一出路。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数正面和反面的例证。这则故事再一次说明了这条真理。次非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吕氏春秋》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

④中流——江中心。

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

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还有什么值得爱的呢!

大脖子病人

[白话文]

南岐(qí)座落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居民很少跟山外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这就轰动了南岐。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开了:“唉他大婶,你看那个人的脖子。”“他二嫂,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难看死了!”“干干巴巴的,他的脖子准是得了什么病。”“这么细的脖子,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外地人听了,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笑死人了!”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治,我们还不干呐!”

[提示]

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会使人眼光短浅,盲目自大,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成语“夜郎自大”和这则寓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典型。

[原文]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①,其水甘而不良②,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④。”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⑤,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⑥?”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⑦,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甘——甜。

③辄(zhé))病瘿(yǐng)——就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伏的瘤子。

④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不吾类——跟我们的不一样。吾,我(们),我(们)的。类,类似。

⑤尔——你(们),你(们)的。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⑥耶(yé)——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⑦皆然——全这样。

东施效颦

[白话文]

从前,越国有个出名的美女,名字叫西施。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很美。她有胃病,经常用双手捂(wǔ)着胸口,皱着眉头。但就是这种病态,也使她显得分外妩媚。同村有个长得很丑的女子,名字叫东施。她以为西施之所以美,就是因为经常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于是,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一出门就用双手捂着胸口,把眉头皱得紧紧的,走一步扭三扭,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病态。东施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使人见了就恶心。只要东施一扭出家门,有的人就赶快把大门关紧,有的人就连忙领着子女远远地躲到村外去了。

[提示]

东施长得虽然不漂亮,但只要老实本分,不装模作样,人们也不会讨厌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仿效,生搬硬套,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②,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③;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④。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⑤。——《庄子》

[注释]

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痛。颦(pín)——皱着眉头。

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这里泛指古时居民聚居的村落。美之——认为这种姿态很美。

③坚——紧紧地。

④挈(qiè)——带领。去之走——赶快离开她。去,离开。走,快跑。

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她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好看,而不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为什么很好看。

对牛弹琴

[白话文]

有一天,著名古琴演奏家公明仪对着一头老牛弹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尽管公明仪自己觉得弹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象没有听见一样,只顾埋头吃草。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虻(méng)嗡嗡的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牛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提示]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虻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②。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③,孤犊之鸣④,即掉尾奋耳⑤,蹀躞而听⑥。——《弘明集》

[注释]

①清角——曲调名。操——琴曲。

②如故——照旧。

③虻(méng)——昆虫,象苍蝇而形体稍大,吸食人和牲畜

的血液。

④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

⑤掉尾奋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掉,摇摆。奋,本意是鸟类展翅,引申为举起来。这里是竖起来。

⑥蹀躞(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

儿子和邻居

[白话文]

从前,宋国有个富翁。有一天,一场大暴雨把他家的土围墙冲坍(tān)了一段。雨停以后,他儿子说:“爹,快雇个泥瓦匠来修墙吧,要不,会有坏人进来偷东西的!”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人也劝告富翁:“得把冲坍的墙赶快垒起来。盗贼多,围墙缺个口子会丢东西的!”没想到,当天夜里小愉就从缺口进到屋里,偷走了好多值钱的东西。事后,富翁全家对儿子大加称赞,说他想得周到,而对提出同样忠告的邻居却十分怀疑,认为东西可能就是那个老人愉的。

[提示]

同一个建议,从儿子嘴里说出来的就是忠告,从邻人嘴里说出来的就成了猜疑的依据,这完全是凭着关系亲疏作出的主观主义的判断。我们办任何事情绝不能凭主观臆测和个人感情,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①。暮而果大亡其财②。其家甚智其子③,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

[注释]

①父(fù)——对老年人的尊称。云——说。

②亡——丢失。

③智——聪明。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聪明。

高阳应造屋

[白话文]

从前有个人叫高阳应,总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有一次,高阳应要盖新房子,他催木匠马上开工。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会把木料压弯的。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挺象样,过不了多久会倒塌的。”高阳应马上接过话茬(chá)儿:“按照你的说法,这房子还管保坏不了!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泥土,这房子还能坏吗?”高阳应的诡辩把木匠噎(yē)得无话可说。木匠一赌气就开工了。房子盖成以后,外表上挺气派,但没过多久,因为梁木变形,就坍塌(tāntā)了。

[提示]

尽管高阳应善于诡辩,能把别人噎得无话可说,但是,新屋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倒塌了。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情,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②:“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⑧,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⑨。”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⑩。——《吕氏春秋》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枯——干。劲——坚固有力。

⑨任——担负。⑩果——果然,果真。

给猫起名儿

[白话文]

乔奄家里养了一只猫,自以为非常奇特,就称它为”虎猫”。乔奄经常抱着“虎猫”在客人面前炫耀。有一天,他请客人吃饭,又把“虎猫”抱了出来。客人们为了讨好乔奄,争着说好话:“虎虽然勇猛,但是,不如龙神奇。我认为应该叫‘龙猫’。”“不妥,不妥。龙虽然神奇,但是没有云气托住,龙升不到天上,所以应该叫‘云猫’。”“云气遮天蔽日,气象不凡,但是,一阵狂风就可以把它吹得烟消云散。我建议叫它‘风猫’。”“大风确实威力无比,但是一堵墙壁就可以挡住狂风。不如叫‘墙猫’。”“这位的意见我不敢苟同。墙壁对风来说,是可以抵挡一阵,但是跟老鼠一比就不行罗。老鼠可以在墙上打洞。请改名为‘鼠猫’。”这时,一位老人站了起来:“你们啊,争奇斗胜,把脑子都搞糊涂了。逮老鼠的是谁?不就是猫吗!猫就是猫,搞那么多名堂干什么呢!”

[提示]

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就喜欢务虚名。在一只普普通通的猫身上也要大做文章,弄得自相矛盾,笑话百出。我们应当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原文]

乔奄家畜一猫①,自奇之②,号于人曰“虎猫”③。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④。”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⑤?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⑥,风倏散之⑦。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飈起⑧,维屏以墙⑨,斯足蔽矣⑩。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11),维鼠穴之(12)。墙斯圮矣(13)。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14):“噫嘻(15)!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16)!”——《应谐录》

[注释]

①畜(xù)——饲养。

②奇——奇特,不寻常。这里用作动词,认为奇特。

③号——称呼为,扬言。

④更名——改名。

⑤尚——高出,超过。

⑥霭(ǎi)——云气。

⑦倏(shū)——迅速,极快。

⑧飈(biāo)——风暴。这里用作动词,刮起风暴。

⑨维屏以墙——只要用墙作屏障。维,只有。屏,屏障。

⑩斯足蔽矣——这就足以挡住了。斯,这。蔽,遮住,遮挡。

(11)维——句首语气词。

(12)穴——穿洞。

(13)圮(pǐ)——毁坏。

(14)丈人——老人。嗤(chi)——嘲笑,讥笑。

(15)噫嘻——感叹词。

(16)胡为——为什么。本真——本性。

古琴价高

[白话文]

从前有位制琴技师,名字叫工之侨。一次,他得到一段质地优良的梧桐木。他用这段木头精心制作了一张琴,安上弦以后,弹出的琴声叮咚作响,如行云流水,又象金玉撞击,动听极了。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一张琴了,就把它献给朝廷的乐官。乐官让乐工来鉴定。乐工们一看,都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说:“这张琴不是古琴!”就把琴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回到家里,请漆匠在琴身上画了一条条断裂纹,又请书法家在琴身上刻写了古字,然后,用匣装好,把琴埋在土里。一年以后,工之侨把琴从地下挖掘出来,打开匣盖一看,只见琴身上长满了绿苔(tái)和一块块霉斑。工之侨便带着这张琴到市场出卖。一个阔人用高价买走了,当作珍宝献给朝廷的乐官。那些乐工们打开琴匣一看,都把头点得象鸡啄米似的,连声称赞说:“好琴,好琴,这是一张地地道道的古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提示]

对待那些盲目崇拜古董的乐官、乐工,工之侨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揭了他们的老底,出了他们的洋相——原来他们的好古是盲目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盲目崇洋,盲目仿古,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人,这则寓言可以作为他们的一面镜子。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①,弦而鼓之②,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④,曰:“弗古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⑦,作古窾焉⑧;匣而埋诸土⑨。期年⑩,出之,抱以适市(11)。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12),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13)!”——《郁离子》

[注释]

①斫(zhuó)——砍,削。

②弦——这里用作动词,安上弦。鼓——弹奏。

③太常——古代掌管礼乐的官。

④国工——全国最好的工匠。

⑤弗(fú)——不。

⑥诸——“之于”的合音。

⑦篆(zhuàn)工——刻工。

⑧古窾(kuǎn)——古字。“窾”,这里同“款”。古代器物上铸刻的文字称为款识(zhì)

⑨匣——这里用作动词,把琴放在匣子里。

⑩期(jī)年——一周年。

(11)适市——到市场去。适,到⋯⋯去。

(12)易——交换。

(13)希——同“稀”。

关尹子教射箭

[白话文]

关尹子是著名的箭术教师。列子跟他学射箭。有一次,列子接连几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兴地跑去问关尹子:“老师,我可以算学会射箭了吧?”关尹子反问他:“你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吗?”列子说:“那我可不知道。”关尹子说:“那不行,你还不能算是学会射箭了,回去再学!”列子回去以后,认真琢磨射箭的道理,又苦练了三年,箭术进步得非常快,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关尹子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关尹子还是问他:“现在你知道能够射中靶心的道理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高兴地鼓励列子:“好!这样你可以算学会射箭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包含的道理。学射箭应该这样,治理国家和做人更应该这样。”

[提示]

列子虽然接连射中了靶心,关尹子却不承认他学会了射箭。为什么?因为列子并没有掌握射箭的规律。不掌握规律而射中靶心,是偶然的;掌握了规律而射中靶心,才是必然的。关尹子不愧是著名的箭术教师。我们做事情要有成功的把握,就应该努力去掌握规律,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①。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②?”对曰:“弗知也③。”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④。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⑤”

——《列子》

[注释]

①请——请教,问。

②所以——表示“⋯⋯的原因”。

③弗(fú)——不。

④守——一遵守。

⑤为——治理。

海龟和蚂蚁

[白话文]

从前东海有一只大海龟,它能把蓬莱山顶在头上,在海面上自如地遨游。住在几百里地以外的一只红蚂蚁听到了关于海龟的传闻,就约了一群蚂蚁,翻山越岭,来到海边,想亲眼看看海龟的本领。它们在海边等了足足有一个多月,却始终不见海龟浮出海面。蚂蚁们不耐烦了,吵着要返回老家去。突然风呼海啸,巨浪排空,整个大地都在震动。蚂蚁们齐声嚷嚷:“海龟出海了,海龟出海了!”大海沸腾了好几天,然后,风停了,浪平了,大地也停止了震动。这时,只见地平线上有一座齐天高的大山在慢慢地移动,顶着这座高山的正是那只神奇的海龟。蚂蚁们齐声喝采,惊叹不已。独有红蚂蚁撇撇嘴说:“海龟顶大山跟咱们顶米粒有什么两样?他顶着大山在海面上游动,咱们顶着米粒在土堆上爬行;他能够潜入海底,咱们能够钻进洞穴。我看没什么两样,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就是了。既然咱们自己就有这样高强的本领,何必翻山越岭来看海龟的表演呢?咱们回去吧!”

[提示]

骄傲的人总是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则寓言中的红蚂蚁也是这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待别人,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虚心向他们学习。这是一个人能够不断进步的前提。

[原文]

东海有鳌①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②,腾跃而上则干云③,没而下潜于重泉④。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⑤,欲观鳌焉。月余日,整潜未出。群蚁将反⑥,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⑦,海水沸,地雷震⑧。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⑨。”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⑩,其高概天(11),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12),逍遥封壤之颠(13),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14),自己而然(15),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16)?”——《苻子》

[注释]

①鳌(áo)——传说是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②冠(guàn)——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冠蓬莱,把蓬莱山,象戴帽子一样,顶在头上。

③干(gān)云——冲入云霄。干,冲上。

④重(chóng)泉——深水。

⑤相要(yāo)——相约。

⑥反——同“返”,回去。

⑦崇——高。仞(rèn)——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⑧地雷震——形容波涛冲击海岸,就象打雷震动大地一样。

⑨作——兴起。

⑩岳——高大的山。

(11)概——齐、平。

(12)戴粒——用头顶着小米粒。

(13)逍遥——悠然自得的样子。封壤——蚂蚁洞外的土堆。封,把土堆高。颠(diān)——顶。

(14)物我之适——他物与自己各自适应客观环境。物,他物,这里指鳌。我,这里指蚂蚁。

(15)自己而然——自己本来就如此。然,如此。

(16)形——身体。

邯郸学步

[白话文]

从前,燕国寿陵有一个人,总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后来,他听说赵国首都邯郸的人走起路来特别带劲,就决心出国到邯郸去学走路。一进邯郸城,他看到路上的行人,无论是老的、小的,走起路来都分外优雅。一举手、一投足都带有赵国首都居民特有的风度。那个燕国人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他决心从头学起,怎么抬腿,怎么跨步,怎么摆手,怎么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去做。这样,过了一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145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