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老鼠寓言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故事

在作家毛姆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当讲述者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原先的生活,离开自己的家庭?他说:“我必须画画。这可由不得我。”一旦认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之后,放弃了一切都要前行,那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中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

对于斯特里克兰来说,安逸的生活已经不再适合他,因为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会生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个想法在心中不断地滋长,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再也压制不住,最终选择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毛姆刻画的这个形象不断地告诉我,不要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那其实有值得被实现的价值。

语文教学几十载,一路耕耘,似乎总在患得患失,于是,匆忙走过。有时忘了抬头去看看头顶的月亮。

曾经,在语文课堂的开始,让孩子们成为主人。每节的语文课前,讲台前的一位学生演讲者,黑板一角的“每日一拼”,教室里传递的一本含内容、评分的“语文课前演讲本”,已成为一种习惯。主题,从成语小故事、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文,到名著分享、最有感触的身边一事等。于是,课堂的小阵地,是孩子们课外听说读写的延伸。

但,每到阶段、期中期末考试了、初三复习了,某个学生准备不充分了……时间似乎不够了,于是暂停了,或似乎忘却了。

其实,我们可以坚持。不是么?突发的疫情让整个城市停摆,打乱了原本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于是,我们在云端课堂。我们九年级毕业班的语文课,重启了“课前演讲”!一个不拉!虽然语不惊人,却是真诚分享!那是我们的坚守!

曾经,探求读写结合。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阅读为辅,通过读写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读写能力得到提升。

于是,“循环日记”的尝试开始了。学生以自主小组为单位,自主习作、评议修改、习作展评,评议时家长老师一起参与。根据课文单元主题,写我,写你,写老师;写读某一本书,写运动经历,写读后感,写考试的感想等等。学生在学了第五单元“动物世界”《松鼠》等文章后,他们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如:某一小组,以“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为专题,接龙写。有写《猫》,有写《茶杯犬》等,学生、家长和我一起参与点评。

在学了第八单元“小故事,大道理”,他们也学写寓言故事。如:续写寓言故事《猫和老鼠》,从第一位写到第五位,饶有趣味。正如某位家长点评“五个可爱的小精灵,演绎了五场猫和老鼠的不同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循环日记”的尝试,让学生在学写中把握读写动物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从课内的读,到课外的观察和写作,学生提升了多方面的能力。

但是,我们的“循环日记”,那一届孩子,就留下了每个小组一本的循环本。

曾经,集学生一学年的平时作文,修改成册,让学生自己设计封面,最终排版打印成一本班级学生作文集……

曾经,探索比读的朗读教学。在音读、意读、情读、悟读中比读。读中学品、读中学写……比读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审美能力。

曾经,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余,和同学们一起练钢笔字、毛笔字,给他们每人一本我初学书法的一本“灵飞经小楷”。于是,优秀作品版本的设计、展示,新年前的挂历书法互赠……

曾经,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探索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策略。

曾经,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带领孩子们一起去摘棉花、一起学包饺子、一起社会实践、关注孩子的生活困惑、走进学生家庭的内心……

夏日里,新课程标准的风吹来了,让我觉得我们更需要以学生为本,向教育立场转型。

在我们的心中,我们都会有着自己想要做的事,只是太多的原因让我们无法坚持。或许是因为六便士,又或许是我们本身就缺乏勇气。

问自己,是否低头去看满地的六便士而忘记了抬头去看头顶的月亮?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获得六便士的同时,好好的去仰望一下月亮呢?

也许我们并不能做到像书中斯特里克兰一般为了梦想放弃所有,但是我们却也能够选择让自己在生活里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忠于自己热爱的事,有理由去坚持。

我相信,在追梦路上,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浅浅喜,静静爱,最终深深懂得,淡淡释怀。


(程美华,高级教师,奉贤中学附属南桥中学政教主任。教育格言: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特约编辑:倪秋萍 沈婷洁审 稿:赖黎明

链接

新成长漫笔——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

宗旨: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推进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我们弘扬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的课堂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活力、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的管理文化。

我们探索新成长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适合的品质教育。

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文责自负。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欢迎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的教育和人文类随笔。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021-37597011

奉贤教育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4:00—17:00

021-67137151

招生考试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3:00—16:30

400-920-8761

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

咨询热线

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

奉贤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热线电话

主要服务时间:8:00—20:00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奉贤教育

http://www.fengxian.gov.cn/jyj


微博ID:上海奉贤教育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670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