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故事读后感,卧薪尝胆故事心得10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维多克 ·弗兰克尔 著

吕娜 译

目录

一、 书摘及本章主要内容

二、 本书主要内容概述

三、 读后感

四、 本书最值得记住的15句话

作者介绍:

维克多·E ·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治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一、书摘及本章主要内容

(一)、前言书摘

1、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样,就像很多挣扎在底层的人们只知道是为了抚养小孩长大、为了给老人送终才一直坚持活着)

2、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不一定能活下来,活下来不仅要求生欲望强烈,还得运气足够好,否则会身染恶疾或被焚烧炉吞噬而难逃死亡厄运!(运气确实很重要)

3、奥斯维辛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生活并非弗洛伊德听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単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这与马斯洛人生需求五层次理论殊途同归)。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他承认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有少数人可以像前者那样活,“而且,仅仅这样一个事例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极少数人可以改变,说明能改变只是特例,不能改变才是常态)

4、弗兰克尔最具持久力的观点,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5、如果认为做人的尊严依存于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没有尊严,精神也随之崩溃。对此,弗兰克尔会争辩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转变观念,换个角度想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如苏轼的诗:花褪残红青杏小。万事万物都有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6、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然而大部分人浑浑噩噩地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天天奔波劳累,从来没有思考过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别扯了,别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了,人类不过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而已,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参与生物链循环,维持地球生态稳定而已)

本章主要内容: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自序 书摘及主要内容

1、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保持利他思维,成功会到来)

2、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境下。(实在不敢苟同,江苏徐州铁链女事件,那个恶臭老光棍娶不到媳妇就拐卖妇女,把拐来的妇女像狗一样拴起来还把妇女的牙拔掉,这样的恶臭卑鄙下流龌龊男人就应该早点死,或者不应该生出来祸害他人。)

本章主要内容:创作此书的缘由及目的,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

书摘及主要内容

1、本书不是名人的受难记,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为人所知、没有记录在案的遇难者所遭受的磨难和死亡。书中讲述的正是这些普通的囚徒,他们没有戴着表明身份和特权的袖箍,时常遭到囚头的轻视。

2、我们这种人之所以能够存活,纯属幸运和上天的庇佑—-不管你怎么说—我们当中最优秀的却没有我们这么幸运。(这是实话,人们的境遇之所以层次百态,就是因为运气的不同)

3、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是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人的生存能力很强。

4、人在非正常环境下的非正常反映是正常的。

5、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囚犯们一门心思就想活命的紧张状态迫使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退步到原始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是心灵的保护壳,苦难没有真正进入到内心、渗透到心里就不会侵蚀内心,扰乱内心的秩序,带来痛苦)

6、集中营普遍存在“文化冬眠”,但政治和宗教除外。随处可见临时凑在一起祈祷的情景,这些又累又饿,衣衫褴褛的人蜷缩一团,口中念念有词。(因为政治会解救肉体生命,宗教会救赎精神灵魂。就像陕北黄土高原,每逢大旱,村子里就会举行求神拜佛活动,祈祷神灵降雨。求神拜佛是对现实实在没有办法了,走投无路后的唯一寄托)

7、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且比较敏感的人在这里会承受更多痛苦。(未开智或愚钝之人确实过得比较快乐,就像《平凡的世界》里描写的孙少平一样: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 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

8、爱是人类终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9、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内心波澜有助于囚徒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

10、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大家都知道,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种。

11、他是唯一个不看人下菜碟、能做到均等分汤的厨子,他也从不照顾自己的朋友或同胞。其他厨子不是这样,他们给朋友或同胞捞土豆,只给其他犯人从上面舀清汤。(看人下菜碟,人性的丑恶之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公平公正的人,亲戚朋友从他这里得不到好处就会背地里骂他,这帮人格局小,只注重自己的那点利益,从来不为社会公众考虑,但是真正的君子,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会理解这样公平公正的行为)

12、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除非他扪心自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不会那么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达勿施于人)

13、在强制性的集体生活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就让你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逃离人群的冲动,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人们天生需要隐私和独处。

14、给重病号吃上半片阿司匹林,病情极重的病号不给药,因为吃药也不管用了,这么点药还是留给那些还有希望好转的病人好了,对病情轻点的,也不给吃药,只能鼓励他几句。(战场原则)

15、集中营的犯人害怕做决定,也不敢采取任何主动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影响命运,而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被命运无常吓傻了)。此外,犯人们对一切都漠然处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情绪。有时,你得在瞬间做出意味着生死的决断。犯人则更愿意让命运替他做这个决断。在决定是否逃跑的时候,犯人这种逃避责任的心理表现得最明显。

16、我发现人的决定是多么无常,尤其是事关生死的决定。(在生死面前,人做什么都是徒劳无功的)

17、饥饿和缺觉会使人对事物丧失兴趣,变得易怒。(本来就饿且困,所以易怒,加上被贬低的自卑情结以及本来不如自己的人竟然摇身一变成了管理自己的人,不服气的心理原因促使犯人们开始跟本来不如自己的人找茬,本来就易怒,现在找茬吵架极容易发生群殴事件,而群殴事件经常发生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造成恶性循环,不停地发生群殴事件。)

18、曾经把自己想象成是“人物”,而现在我们的待遇形同猪狗,所以绝大多数犯人产生了自卑情结,觉得自己被极大地贬低了。人们对于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寄托于更高、更精神性的事物上(那是什么?解放全人类吗?),这种精神性的事物不会被集中营生活摧垮,但又有多少自由的人拥有这样的自觉,更不用说囚犯?

19、当局经常借检查卫生之名虐待犯人。他们常常要晚到几个小时,有时还根本不来,我就得整理床铺,拣拾稻草,呵斥那些蜷缩在板床上、随时可能毁掉来之不易的整洁的可怜虫。(对这情景深有同感,上级领导说要来检查工作,我们提前一天就开始准备各种材料,打扫各处卫生,从当天早上就开始严阵以待,结果上级经常迟到或直接不来了,浪费人大把时间,鲁迅说过,无缘无故浪费人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区别)

20、人的到底是不是条件和环境因素偶然的产物?人是不是逃不脱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人对给定环境的适应中有没有精神自由呢?面对恶劣环境,人有没有选择的余地呢?从集中营的经验来看,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21、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22、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不止创造和享乐才有意义,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胡扯,困难和厄运不过能使人的生命变得厚重,有内涵,不那么单薄那么轻飘而已,哪至于生命就不完整了?)

23、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人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否则,为了活命,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所以没有尊严没有质量的苟活不值得吗?俗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作者简直前矛后盾,一会儿说偶然的生命不值得活,一会儿说没有尊严的生命不值得活,一会儿又说,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24、看不到希望就不会去追求生活的终极目标,就开始堕落了。

25.正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才有实现精神升华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我可不想要,没有那个悟性,不仅实现不了升华,还彻底对生活丧失了希望,最后变成了天天混吃等死或寻死觅活的状态)

26、集中营里绝大多数犯人都相信生命的真正机会已经过去了,但实际上仍有机会和挑战。(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想做什么就动手去做,只要开始就不会每天都处于纠结、后悔和遗憾中)

27、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是他的救赎之道。(向前看,寄希望于未来才能有心劲儿熬过眼下的艰难时刻。一旦对未来丧失希望,就会放任自流,沦为行尸走肉,对一切都无所谓)

28、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没有希望,没有目标,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进而导致体弱多病。

29、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30、对生活丧失希望的人,我们可以这样劝说他们: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呵呵,活在别人的期望中迟早会把自己累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责任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任务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担责任,可见生命实苦)

31、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进行比较。(道理都懂,可这世间有谁不会跟其他人进行比较呢?恐怕只有鲁滨逊吧,离群索居之人没有可比较的人)

32、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你必须承认,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因为这磨难只有你在承受,别人不能感同身受,你要在磨难中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

33、一旦我们明白了磨难的意义,我们就不再通过无视折磨或心存幻想、虚假乐观等方式去减少或平复在集中营遭受的苦难。经受苦难成了一项我们不能逃避的任务。因此,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4、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尼采 (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

35、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

36、在任何团体里,都能发现人的仁慈,哪怕这个团体整体上应该受到谴责。团体的界限会有交叉,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哪些人是天使,哪些人是魔鬼。(一个团体里有形形色色的人)世界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人类社会的所有团体中也都有这两类人。没有哪个团体纯粹由高尚的人或者龌龊的人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纯粹类型的团体。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讲述了犯人们在集中营所经历的非人折磨和令人震惊的非人待遇。(世界上怎么会有集中营这样的存在,到底是谁想出来的?简直卑鄙龌龊下作到极点了,简直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情)

第二部分:意义疗法

书摘及主要内容

1、心理分析注重内省和溯源,而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同时意义疗法还对所有的恶性循环群系和反馈机制进行散焦,这样就破解了患者的自我中心症结。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应该是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才是人最主要的动力吧)

追求意义

1、大部分人都想找到自己活下去的目标和意义。

意源性神经官能症

1、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不是由于欲望与本能的冲突,而是由于存在本身出现了问题。其中,追求意义过程中遇到挫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非所有的冲突都是神经官能性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是正常的、健康的。

2、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绝非心理疾病。

3、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4、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的帮助别人活下去。

5、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唤醒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治疗师要想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不应当忌讳让患者重新关注生活目标以使他内心产生相当程度的紧张。

6、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存在之虚无

1、存在之虚无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经历了双重丧失。一是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二是丧失了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这样他要么随大流,要么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2、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他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就会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级之间。

3、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生命之意义

1、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存在之本质

1、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要让患者自己决定是否应该将生命的任务解释为应该对社会或自己的良心负责。

2、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戒也不是逻辑推理。用一种形象的方法来比喻就是,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3、我们说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4、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一如真善美一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一一就是说去爱某个人。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忍受苦难。

苦难之意义

1、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这个时候真没必要活着了,如果自己有钱,请得起护工,掏得起医药费还好,自己没钱,连累别人活着,给别人造成负担和困扰,活成别人的累赘就真没用意义,生命的意义最起码是不拖累别人)

2、 你很爱的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你无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离开了这个世界而TA却活着,那TA该有多难受呀,所以你活着,TA离开了,你代替TA承受了这锥心之痛,这就是你爱TA的一种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祷,我现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这个时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义。

3、 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即使在遭受痛苦人们也可以找到其意义,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4、 没有意义的苦难不该忍受,偶然的生命不值得活。

5、 人类就能把握痛苦的意义吗?你们肯定人类世界就是宇宙进化的终点站?人类世界之外难道就没有另外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可以找到对人类痛苦的终极意义的答案?”(总有些愚蠢的、自以为是的、傲慢的人类自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主宰,自认为人类永不会灭绝。真不知道这帮蠢货哪儿来的自信,问过地球吗?问过宇宙吗?还女性不生孩子会导致人类灭绝?Exceause me?人类灭不灭绝岂是人类自己能决定的吗?蠢而不自知人类。)

6、 人不是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去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

7、 我觉得生育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因为要是那样的话,生命本身就没有意义了。本身没有意义的事情,仅仅通过使其延续下去,并不能赋予其任何意义。

8、 上帝保存着你所有的眼泪,因此你所有的痛苦未必都是没有意义的。

9、 跟恐惧能带来你所害怕之事一样,强迫性的愿望反而使你极为盼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10、 矛盾意向法:例如失眠症患者,晚上不要想着如何睡着,而是想着今晚一定不能睡着,一定要熬到天亮,这样坚持一周失眠症就治好了。用矛盾意念法治疗预期焦虑很有效果。预期会达到什么成果,但是现实却没有达到,那就激发自我审视能力,学会自嘲,干脆将预期降到最坏的结果,坦然接受。一方面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另一方面,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11、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人总是要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

12、 人不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条件的产物。(人不过是地球这个大生态环境中的一环而已,其作用就是链接地球生态链,使其平稳运转)

13、 人最终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4、 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15、 我们首先看看“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该怎样理解。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即使身处“三重悲剧”当中仍然并且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而所谓“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以下三种因素:(1)痛苦;(2)内疚;(3)死亡。在上述情况下,人怎样才能乐观地生活下去?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给定的处境,面对灾难而保持乐观。人类总是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16、 对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就是,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

17、 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主要途径:第一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经历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第三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借此改变自己。

18、 首要的是改变我们遭受磨难的境遇,其次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19、 不能改变处境,那就改变自己面对处境的态度。

20、 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伊利诺伊州监狱服刑的一名“罪犯”给我写过一封信,谴责“罪犯从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人们总是为犯罪者提供无数个开脱自己的理由,当社会应该为犯罪事件负责时,受害者却往往成为了替罪羊。

21、 生命的短暂性正是提醒我们尽量过好每一天的警示器。时刻反思、自省,切勿犯重复的错误,浪费生命。(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22、 所有伟大事情之难以实现,一如其难以找到。

23、 虽然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努力做的最好,那它只会越变越糟。

24、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后记

1、 主动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2、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自己如此空虚?(起码这些人意识到了,有些人一辈子都浑浑噩噩,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从来没有意识到生命究竟是什么,更不会觉得空虚)这就是个人如“何看待各种挑战与机遇的态度问题。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积极的情绪、期待和态度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的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的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的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3、 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人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497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