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故事,安禄山安史之乱被谁平定的

盛唐之际,在朝堂上光耀无比,颇受玄宗和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突然在帝国的东北宣布起兵,美其名曰“清君侧”,实则是发动叛乱,颠覆大唐的统治。作为天宝年间最火热的一位边将,同时又深受玄宗和杨贵妃的宠爱,安禄山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例如“洗儿钱”。那么,他为什么要反?还有,他为什么要拿杨国忠作为一个主要的借口呢?

一、所谓的“盛唐”

安禄山之所以敢反,绝不仅仅是一时兴起,他不仅在京城培植党羽,刺探情报,而且他深知所谓的“盛唐”,此时不过只是一个幌子,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引起玄宗后期的财政危机,还不用说什么用府兵制代替募兵制,朝堂之上虽一片祥和,可天下苍生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基础岌岌可危。而且,朝堂情况的变化也有利于他,当唯一可以压制他的李林甫走后,安禄山可高兴坏了,这个老头子总算走了,而面对杨国忠时,他心里肯定在念叨“小赤佬,等死吧你!”所以,当政治和社会层面出现问题时,他取而代之的心思逐渐增加,可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最后为何会起兵叛乱?

唐玄宗的影视剧形象

二、权力的延续

除了以上的因素,安禄山还有更深的顾虑,因为他的得宠,来源于他的懂事,卖乖。取悦了玄宗和杨贵妃,但却伤害了另一个人,太子李亨。讲个小故事你们就会明白,话说有一次安禄山去叫玄宗和杨贵妃,太子李亨也在身边,安禄山只向玄宗和杨贵妃问好,对太子李亨视若罔闻,玄宗问他为何,安禄山回到“臣只知陛下,而不知太子”,好家伙,这番话让玄宗非常高兴,而太子李亨据说当时面色不改,但心里,早已经咬牙切齿。太子李亨对安禄山早就不满许久,安禄山也深知这一切全部由玄宗给予。为了权力的延续,安禄山必须要做出这一步,因为他不得不做,当一个人对权力掌握已久,想要他交出,岂不是痴人说梦?

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最后为何会起兵叛乱?

太子李亨的影视剧形象

三、低能的杨国忠

安禄山和杨国忠昔日合伙搞李林甫,完全是形势需要,当李林甫走后,安禄山也就再无后顾之忧。而杨国忠却开始了,他不断向玄宗发出警报,“陛下,那个胖子会反的,”“陛下,那个胖子不老实啊!”总之,此时的杨国忠突然变得聪明了,知道什么叫预警了,但是,这个杨国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没使玄宗警惕起来,反而激怒了那个远在幽州的“胖子”,安禄山此时已经准备良久,缺一个起兵借口,既然杨国忠开始拆台了,那安禄山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天宝十四年十月,他在范阳宣布起兵,起兵之中的一条理由就是,“清君侧”,杨国忠呢,完美给安禄山提供了一个契机,安史之乱开始了,安禄山的“追梦之旅”也开始了。

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最后为何会起兵叛乱?

杨国忠的影视剧形象

四、时间点的选择

了解完背景后,再来谈谈安禄山发动起兵的时间点——天宝十四年的冬天。这点同样耐人寻味,在中央层面,曾经压制他的李林甫在天宝十一年末去世,这是他与杨国忠合作的结果。李林甫既然死了,他也可以选择在这时动手,但是他为何还要等待三年呢?因为当时的军事形势对他不利,虽然他搞掉了王忠嗣和李献忠等人,但在当时,与他素来不和的哥舒翰,以及封常清,高仙芝等人驻守军镇,如果一旦此时起兵,安禄山可以预见他的后果。

天宝十四年,诡异的一幕上演了。这年,哥舒翰入京朝见,因为风疾于是就留在京城,封常清也一样,入朝觐见,没有返回安西都护府,安西北庭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恰好也留在京城。安禄山大喜过望,三人皆滞留京城,且都是边将,若论调动兵力和指挥作战,边军难以快速到达,而京城部队又与主帅初次接触,听命与执行必有掣肘。这么好的政治局势安禄山自然不会放过,他深知内地兵力的空虚,于是,天宝十四年,这个“干儿子”送给了玄宗一份大礼。击鼓起兵,兵锋直指关中——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爱,最后为何会起兵叛乱?

安禄山的影视剧形象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安禄山之所以发动,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给他助力不少,而他自己为了延续权力必然要迈出叛乱这一步。偶然的是,天宝十四年的局势令他非常满意,选择此时动手再好不过。谁也不会预见的是,这场叛乱,非常摧毁了盛唐的气象,迎面而来的则是令人咋舌的悲惨景象。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3819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