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特色和影响,诗经基本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照耀着千古。它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着后人,成为中国后世社会文化教育的光辉经典和文学创作的永恒楷模。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古希腊最发达的是史诗和戏剧。中国是一个抒情诗最发达的国度。《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并确立了他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抒情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普及性,是群众性的艺术。从世俗里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这就是《诗经》所奠定的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正是这种抒情诗的民族文化传统昭示着后代各阶层进行广泛的诗歌创作,使诗歌成为中国人最为喜爱、最为普及、也最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度。一部中国的历史,都可以通过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诗歌创作得到鲜明的表现。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诗是中国人视为最崇高又最普遍的艺术,也是他们抒发个人情感的最好的艺术工具。但是,中国人并非把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个人情感都写进诗中,他们的诗歌创作遵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它也是在《诗经》时代确立的。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风雅”作为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侧重于情感抒发内容方面。而“比兴”作为另一条重要的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则侧重于艺术表达的形式方面。

“比兴”并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它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一方面是指借助外物以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于外物之情的纯。唯其如此,它才会被后人视之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它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既重内容的纯纯正文雅,又重形象的生动感人,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的发生之源。汉大赋的基本句式是四六言,就是直接取材于诗骚的结果。从汉赋以后演化而成的骈文,更可以看出他对后世文学形式影响的深远。继《诗经》而兴的楚辞体,本来就和四言诗有着不解之缘,如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天问》、《桔颂》等,其基本句式,就是直接从《诗经》体的演化而来。

后世的五言和七言,也同样是在《诗经》体基础上的新的创造和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诗经》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等各方面,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如中国诗歌注重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形式,多押偶句尾韵的韵式,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增加诗歌的音乐节奏之美等等,莫不由《诗经》中看出它对后世诗歌产生过巨大影响。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基础。中国后世的一切诗歌样式,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它的初始之源。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2500多年以来,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学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的产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才具。《诗经》从编成的那天起,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学习的范本,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培养了中国后世文学,而且培养和教育了中国后代的人民。文学的传统就是民族的传统,正是因为如此,《诗经》将具有永恒的意义。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3757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