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白话易经》全文,易经白话解释南怀瑾

《易经杂说》作者:南怀瑾

​提到《易经》,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还被道家视为“三玄”第一,更被后世称作是“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

在我们浩海如烟的文化典籍当中,能够和《易经》一样享有如此殊荣地位的书籍。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不过,也正是由于《易经》的奇玄神妙,也让后人对它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有人把《易经》捧得很高,信得很深,觉得书中内容高深莫测,是一本普通人根本无法读懂的“天书”;而有的人则认为《易经》不过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算命”、看风水的工具,是一种旧时代封建迷信的糟粕。

实际上,这两种对《易经》的看法都不准确。因为《易经》人人都能学,用途也不仅仅是“占卜”这么简单。当然,它更不是封建糟粕和迷信,而是浓缩了哲学、科技、医疗、天文、地理、军事、农业等一系列学问的中华文化智慧集合。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这本《易经杂说》中也表示:你不要把《易经》看得太高,因为它不是玄学,只不过是跟现代科学不同的另一套科学体系;但你也不要看低了《易经》,因为它包含的原理和道理实在精妙,处处有用。

所以,《易经》并不玄虚,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那么,在简单地介绍完《易经》的一些情况之后,我们再来说说《易经杂说》的作者南怀瑾先生。

1918年,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他自幼文武双全,既取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也在中央军校里当过文化教员。除此之外,他还从过军、务过农、参过禅、经过商,就连工程也做过。

这样兜兜转转大半生,后来潜心于文化研究,而此时的南怀瑾发现,在自己读过的众多书籍中,最吸引他的就是《易经》。

对此,南怀瑾在书中提到,自己不敢在晚上读《易经》,生怕读进去后,一晚上就睡不成了。

而且南怀瑾越研究,对《易经》的敬畏之心就越重。因此,他曾谦虚地表示自己学《易经》学得肤浅,只能给大家提供一点点“敲门砖”而已。

不过,在“谦虚”之下,南怀瑾先生的这本《易经杂说》可是一点都不含糊。书中那些精妙绝伦的心得和建议,绝对能够帮助我们扫清学习《易经》的障碍。而且,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告诉大家学习《易经》要抱着一种“玩”的态度。

但这个“玩”不是玩笑,而是玩味、玩心、玩赏,也就是要情绪平和,保持兴趣,带着认真和考究的态度,就很容易钻进“易学”的世界。

当然了,无论玩什么,都得遵循最起码的规则。所以我们想要在读《易经》时“玩”得愉快,首先得明白一些基本的要点。

比如,第一个要点是要搞清楚古文和现代语言的区别。许多人学《易经》遇到的最初困难,就是看不明白。

其实,这方面的痛苦我们在上学时就体会过,古文用字总是又少又生僻,偏偏表达和指代的含义却非常多,这让我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

就连南怀瑾先生也说,小时候学习《易经》,总是觉得云里雾里,看得脑袋都疼了,也不明白什么意思,简直想把书给烧了。

比如“潜龙勿用”这个爻辞,按照现代白话的理解,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卦辞不太好。因为一看,龙得潜着,还告诉人们“没什么用”或者是“不能用”。

可实际上呢,在古文中,这是指巨大的潜力和价值等待发挥作用的意思。就好比诸葛亮还“躬耕在南阳”的时候,就以“卧龙先生”自称,其实就是“潜龙勿用”的道理。

再比如,“利见大人”,我们很容易理解成“去见大人物很容易得到好处”。然而在古代,“小人”和“大人”只是相对的称呼,并不是现代以人的身份高低、道德水准来定义的那样。

古人说的“大人”更近似于“贵人”的说法。不管身价几何,更不论什么社会地位,只要对你有帮助的,都是“大人”。就像我们在上班路上突然犯了低血糖,即将摔倒时,旁边有一位流浪汉扶了自己一下。那么,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就算是“利见大人”。

所以说,同样的文字,古文和现代白话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差别。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古文用的字也需要仔细辨识。比如,坤卦里有一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话从字面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不吉利。因为,如果你想要“安-贞-吉”,去西南方向多交点朋友还说得过去,可为什么还得死几个东北方向的朋友才行呢?

实际上,南怀瑾先生在书中说到,这里朋友的“朋”应该理解成光明的“明”。就像孔子说“不亦说乎”里的“悦”,被写成了“说”字,是差不多的道理。

而古人类似这样,好像“写错”了字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我们必须要弄懂文字真正的含义,才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除此之外,古语中指代的情况也非常多。比如,上面一句中的“西南”和“东北”,实际上指的并不是空间而是时间,跟我国的农历“太阴历”算法有关,而“太阴历”的算法又与月亮的盈亏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大意归结为:每个农历的月初,新月在西边升起,每天由西向东渐渐偏移,到了最亮的满月时,月亮会挂在东方。然后,满月又开始逐日而“亏”,等到了月末时,月亮会从东北方落下,导致一个月有几天的夜间特别黑。

又因为这句话来自代表大地的“坤”卦,所以它描述的现象就是:在农历的月初一直到十五、六的时候,晚上的月光很足;但是从十五六开始,夜间的月光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到了月末的那几天,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

懂得了这个解释真实现象的说法之后,人们就很容易运用了。比如,古人打仗想要夜袭敌营,就可以选在月亮最暗的这几天行动;或者有人想要赶夜路,那最好选择月光明亮的那几天;又或者忘记日期,分辨不出方向,只要抬头看看月亮的样子,就能做出大致的判断。

所以你看,这就是《易经》中蕴含的我国古人的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去琢磨,总有能用得上的地方。而《易经》古语中含义、文字、指代等方面的“雷区”,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详细点出了许多处。虽然不能说涵盖了所有,但也能帮入门人士避免大部分的误区。

至于那些没有说到的,南怀瑾先生告诫大家,一定要多查阅,多请教,不要望文生义。

那么,读《易经》的第二个要点是要了解其中一些基本的概念。

比如,在《易经》的入门概念中,我们首先要知道变易、不易、简易这“三原则”。

简单来说,“变易”是指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易”是指有一样物质或者法则,宗教里叫“神”“佛”“上帝”,哲学中叫“本体”,科学解释为“功能”。总之,就是这么一个永恒不变的“它”,让万事万物永远变化;而“简易”,是说《易经》很好学,掌握了原理就已经是一只脚踏入了门槛。

那么,除了这三原则之外,还要懂得一些《易经》的原理。具体来说,是理、象、数这三个基本原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

假设有人拿起一个茶杯左右摇晃,这就是“象”;然后他摆动茶杯的频率和幅度,就是“数”;至于你问他为什么要摇晃这个茶杯,他回答:“我想掂量一下这个茶杯有多沉”,这就是“理”。对于世界上任何变动着的人和事来说,都包含了“理、象、数”三种含义。

而《易经》的每卦、每爻、每点,也都包含并说明着这三个方面。小到你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大到宇宙的法则,都在使用这三个原理。所以,这也正是《易经》既浅显又高明的原因所在。

不过,有意思的是,“理”“象”“数”这三个原理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因此诞生了许多差异很大的易学流派。

比如,宋朝的大学者朱熹,主攻的就是《易经》的理。明清以后的主流思想,都以朱熹的理论为主。甚至,当时等同于国立大学的国子监所用的课本,都迎合了朱熹的思想。

不过,南怀瑾先生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易经》的理有千万条,只要学易的人都能有自己的理,全都按照朱熹的来,对文化来说有害而无益。

相对于灵活的理,象和数却是规定好了的。比如,拿刚才摇晃茶杯的例子,不管晃杯子的人是为了测重量还是纯粹把玩,其实都是理,但是他晃动杯子的现象,以及晃杯子时的幅度、频率都是确定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易经》里的象和数呢?南怀瑾告诉大家,这需要先把八卦和六十四卦背熟。

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八卦。

所谓的八卦是:乾、坤、离、坎、震、巽、艮、兑这八个。而每一种“卦”则代表了世间的一种大现象,比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离代表太阳、坎代表月亮,震代表雷、巽代表风,艮代表高山,兑代表海洋与河湖。

这八个卦,涵盖了宇宙中所有的大现象,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组合变化起来,无穷无尽。

那么,这八个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具体来说是由三个“爻”组合而成的不同符号。爻分阴阳,一根横线是“阳爻”,横线中间断开一段是“阴爻”。

比如,由三个阳爻组成的“乾卦”,就像当选了大队长的学生所佩戴的“三道杠”肩章那样。如果在“三道杠”中间竖着擦一下,让三条横线中间全都缺一小段,那就变成了由三个阴爻组成的“坤卦”。

除了乾、坤两卦之外,八卦中其余六卦的样子,都是阴阳爻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至于每卦具体的样子,我们在文稿中为大家附了一张示意图,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点开文稿进行查阅。

另外,由于八卦诞生时候,人们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用的是“画”而不是“写”的形式记录各种符号。所以,我们不说写卦,而要说画卦。顺序是自下而上,也就是每卦最下面的一横是“初爻”,依次往上类推。

当然,八卦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另一种是周文王推演《易经》后所作的“后天八卦”。

这两种八卦从表面上来看,卦名没有任何区别,主要是每卦的顺序和方位不同。但这也使得它们的内在道理和应用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差异。

而且由于两者区别较大,很难用有限的内容将它们全部介绍完。所以,在这里

我们先带大家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其余内容会在之后的共读时光里,为大家继续进行讲述。

好,我们书归正题。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被称为“三爻卦”。三爻卦虽然涵盖了众多世间之义理,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细节方面却出现了短板。因此,为了解释越来越复杂的事物,古人又创造了“六爻卦”。

六爻卦也是从下到上画起,最下叫“初爻”,最上叫“上爻”。六爻中,下三卦为“内卦”或“下卦”,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内部,基础开始的。比如,人想要改变,首先是内心思想先产生了变化。与之相对的,上三爻叫作“外卦”或“上卦”。

据说周文王就是通过三爻八卦的上下组合变化,推演出了现在的六十四卦。其中的变化规则比较复杂,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其中的变动规则:

在六十四卦中,“乾”“坤”“震”“巽”等原有八卦的名字保持不变,成为了八个卦宫,也就是八个分组。每宫第一卦的样子,就是上下卦都为同样的三爻卦。然后,每宫又各含八个六爻卦,八宫总计六十四卦。

而六爻卦在本宫内每次变动形成新卦时,都是自下而上的。初爻先“阳变阴”或者“阴变阳”,成为一个新的卦。然后,这个新卦的第二爻再变,成为又一个新卦,依此类推,直到第五爻变动完。

这个时候,加上本宫的第一个卦,已经有了六个卦。那么这一宫里剩下的两个卦怎么变呢?要注意,变第六卦的四爻时得到第七卦,然后第七卦的内卦,也就是下三爻全部变回本体卦得到第八卦。

我们还拿容易理解的“三道杠”乾卦来举例说明。乾宫内第一个卦的画法,就是“六道杠”。从第二卦开始,最下面的初爻中间缺一段,第三卦二爻再缺一段。直到第六卦时,除了最上面一条横线是阳爻,下面五条全是中间断裂的阴爻。这个时候,第七卦就得把四爻变回阳爻,呈现出第四、第六为阳爻,其余为阴爻的样子。最后,再将第七卦最下面的三个阴爻变回完整的“三道杠”,就得到了乾宫的最后一卦。

这么得到的六十四卦非常有意思。你可以把每个六爻卦制作成一个平面图,除了乾、坤、坎、离等八卦之外,其余五十六卦倒转后都是另一个卦。这就叫作“综卦”;如果我们再把任何一卦中的爻全部阴阳交错变换,又会得到新的一个卦,这就叫作“错卦”;就算是每个单独的卦,内部的爻进行互换,也能得到不同的卦,这叫作“交互卦”。

两种变化结合起来,就说明了任何事物、道理都是相对的,有正就有反、有对就有错,有好就有坏,变化无穷、得失相依。我们常说的成语“错综复杂”,就是脱胎于《易经》这方面的道理。

不过,南怀瑾先生曾地表示:中国老祖宗留下了《易经》这么八面玲珑的精妙理论,后世子孙却不怎么珍惜,反倒去追捧只有“正反合”三段辩证法的黑格尔。这简直就是舍了精致去追求粗糙了。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圣贤都是通过研究《易经》提出了先进的观点。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四书五经的源泉,无一不是出自《易经》。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圣贤之一,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孔子了。孔子自己学习《易经》后所著的心得报告——《系传》,更是学易的必读经典。

南怀瑾先生对孔子学习《易经》的许多心得都非常推崇,就连“玩”的这种心态,他也是根据孔子说学易时要“玩索而有得”提出来的。所以,在南怀瑾先生的这本《易经杂说》中,有关《系传》的内容就占了很大的篇幅,足见其在易学体系中的分量。

《系传》的内容非常多,有对《易经》“理象数”的解读、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具体的应用建议等诸多方面。当然占卜之术也包括在了其中。

很多人对占卜非常好奇,又以为《易经》跟占卜划着等号。可实际上,虽然《易经》最早的确用于占卜,但随着孔子等古代圣贤的解读,它早已蜕变成了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类典籍。

所以说,其实《易经》真的不只有占卜那么简单,而且占和卜也并不是一回事。在古代,“占”是指人们通过被火烧过的骨头上的纹路来推断吉凶;卜的形式更加多样,但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数理规则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一个结果;还有一种通过蓍草来推算的方法,叫作“筮”。现代许多寺庙里求签、看签使用的方法就跟“筮”很相似。

那么,孔子以及南怀瑾先生对占卜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善易者不卜”。

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精通《易经》的人反而从不占卜。但实际上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会使人失去人生的乐趣。南怀瑾先生在书中就打趣道:如果你打算出门游玩,结果算了一卦发现出门会摔跤,于是,宅在家里一天都不敢动,那人生实在太乏味了;

另一方面,读懂《易经》后就会发现,任何事其实都用不着占卜,无非就是“好”与“坏”两个结果。南怀瑾先生举例说,做生意就是这样,没有买卖人不赚不赔的,就算你说账面收支平衡,搭进去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损失。

但假如说你赔了钱是“坏”,那结交了朋友、打通了渠道、见识了世面,是不是又算是“好”呢?

所以,为什么“善易者不卜”?因为任何结果都限定了时间和空间,可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动的。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境去看待现象,事物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了。

因此,推算的结果不是绝对的,好与坏更是相对的,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也就没有必要去占卜了。

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了,所谓的占与卜不仅不能算作旁门左道,其中蕴含的智慧甚至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人间大道”。这就是孔子说的:“不占而已矣”。意思是告诉人们,别管结果是什么,只要是应该做的,去行动就可以了。

除了孔子以外,把《易经》引向人文思想的还有许多人,比如老子。

老子认为:世界上最柔的是水,没有骨头,毫无硬度,风吹既干,然而就是这样柔软的物质,却能在经年累月地滴下后,穿透石板;再有,老子还提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样“滴水石穿”和“福祸相随”的思想观念,同样是受到了《易经》的启发。而在孔子的《系传》中,这方面的道理有了最精妙的提炼,那就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说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是《易经》中最重要的道理。”

所谓“刚柔相摩”,是说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变化、法则,都是由相反的力量摩擦产生的。而这种力量的影响力很大,也许我们不可知,但一定存在。就好比坚硬的石子扔进柔软的水中,我们只能看到波纹扩散,却发现不了其中还有很多变化在发生。

比如,可能一条鱼本来要吃左边的小虾,突然一颗石子落入水中把这只小虾惊走了,结果右边的小虾成了这条鱼的食物。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种道理放到卦象中来说,也就是宇宙中的八个大现象受到“摩擦力”彼此荡来荡去,就产生出了八八六十四种变化,这就是“八卦相荡”。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是宇宙的大道理,小到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大到我们难以理解的法则,几乎无所不包。而根据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按照这样的道理也就会品味出不同的结果。

比如,就像水,老子认为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如果我们把水放到微观原子世界,其实原子之间的碰撞,同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

这就说明,尽管人类认知水平在不断发展,《易经》所阐述的道理却是“不易”的。

那么,上面看完了总领性的道理,我们再举例说说具体的卦:

比如,很有意思的“屯”卦。这个卦的卦辞很多,其中“元、亨、利、贞”都是好的象征,这里不用细说了。我们主要来看——“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个容易被误解的卦辞。

这里的“勿用”不是“没用”,“建侯”也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

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潜力很大,只要等到机会到来就有很好的前景。那么,是什么前景呢?其实可以用到各个方面,比如,求学、创业,甚至还跟人际关系有关。

这样么理解之后,屯卦就非常意味了。因为它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试想一下,人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去占卜未来呢?

基本是想改变现状,又害怕不确定的结果时。比如,有人是觉得工资太低,想自己做生意,但不能确定做生意一定能赚到钱;再比如,有人想改善和某人的关系,又不知道对方的态度如何,等等。

于是,人们卜算一番,得到了屯卦。这时候我们心里就平静了,心里想:原来创业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只不过现在还不是好时候,继续充实自己,做好机会来临时一举把握到的准备;

又或者,想跟他改善关系,但是还没有找到契机,那就观察对方的好恶、耐心等待契机,到时候就能通过某个事件达成目标。

另外,孔子对屯卦有了更细致的说明。他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又说“动乎险中”,最后还表示“宜建侯而不宁”。

这是告诉人们,想要改变肯定会有风险,做生意可能赔钱、对他人表达善意可能受冷遇;而其中必然会有诸多的困难,克服了才能达成目标;即便是有了预期的结果也不算完,因为什么事情都“不宁”,事业得操心经营、人际关系也得精心维护。

那么,说到这大家就会发现,《易经》中最高级的道理其实也是最平凡的道理,没有人什么都不琢磨就去创业,也没有人一点准备都不做就去结交他人。所以,与其说是通过占卜来问个吉凶,不如说是用占卜来印证自己的想法,或是干脆求个心安。

所以,这个问题就又绕回了“善易者不卜”的说法。如果你真懂了平凡的道理,也就了解了最深的道理,那也就用不着卜卦了。

另外,南怀瑾先生还告诉大家,卦的解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个人理解不同,孔子可以有独特的说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这就又突出了“玩”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品读《易经》,你才能凝练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

好了,这本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著的《易经杂说》的精华部分,到这里就讲完了。

当然,作为跟《易经》一直捆绑在一起的知识,比如,五行、阴阳、天干、地支等概念,南怀瑾先生也都做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共读内容中,为大家逐一讲述。

因此,我们这里只对《易经》的基本概念做了简单介绍,主要是告诉大家《易经》其实并不难学,也并非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摆正心态,人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341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