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意图

大多数老师都忽略的这一步,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 头条

原创 何捷 新校长传媒 2022-06-22 07:00 发表于重庆

为什么我们要对“课堂教学妙招”说NO?

我和青年教师一起打磨设计时发现,他们特别喜欢我提供“课堂教学妙招”——这步怎么教,难点怎么突破,有没有什么一招制胜的法宝……

我劝告他们,更重要的是先理解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上这节课,要抵达什么样的结果。

他们常常不解:“目标已经明明白白的写在那了,我们还需要去理解吗?”同时还强调上课要有惊喜,“你预设得过于充分,生成就没有那么精彩了,不如走一步是一步。”

而这些问题正是当下教学无效的根源所在。

好比说我们去旅行,此行出发你一定有个目的地,你一定心中很明确我为什么要出发,很少是我先出发,再说这一趟的旅行是否有意义。是否完成了我心中的目标,那就看你事先心中是否存有目标。

有青年朋友们可能还会质疑:“不是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吗?不是有那种自由的背包行走的快乐吗?”

的确。但是课程化的教学,应该对目标事先有所认定,这样一来,才能够测量、评估学生最终有没有收获,学习效果才能恒定。而老师和学生真正希望的是,在课程化的学习中,既有自由行走的快乐,还有既定的收获。

所以,教学不是为了展示我们自己的风格、特色,而是考虑这堂课上学生到底要学到什么,成长什么,有什么成就。

我期待通过本次的分享,老师们知道什么是教,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习,让所有的学习可测评。

教学为什么一定要攻克“理解”这关?

先来看看关于理解的基本定义:

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逻辑,同人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对应到教学中,就是指:基于统编教科书的课堂教学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发展与变化的整体,并且自成一个活跃的系统,但它依然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如果了解它的发展逻辑,我们就能知道规律是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能和规律匹配了。

而这种匹配、统一作用于三个层面。

第一,理解了,教与学就能统一了。早年,著名教育学者顾黄初先生观察了很多作文课,当时就发现,学生作文产出的流程与教师执教的流程不匹配时,老师再怎么用力地去教,也教不出效果,因为老师的发力方向和学生的成长方向南辕北辙。

与之相对的,当我们理解了整个事物发展规律,老师和学生的认知统一之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匹配,教就能够促进学。

第二,当理解了未知之后,我们的认知就升级了。当一个老师非常理解目标,并且清楚地知道如何达到目标,以及评估标准是什么,就会发现自己对整个教学的认识也提升了层级。

同时,学生的认知层级也获得了提升,学习就变得有效了。也就是第三点,理解发生的时候,学习也就此发生了。

因此,我们认为理解目标是整个有效教学的前提以及有效教学的保障。

那么,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执行呢?维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给我们做了一个明确的引导。

这本书认为,理解就是确定学习目标,不机械接受目标陈述的信息,真正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为此,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经历三个阶段。

•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这次教学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是最关键的事。这节课是否有效,我们不用争论,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来评估它:你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达到了吗?达到了,有效;没达到,无效。

•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这就好比我们双方在进入一场游戏的时候,先弄懂游戏规则和标准,来检测自己到底有没有达标。但这是我们一线老师常常忽略的,也是在传统教学中常常缺失的。

•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经常直接设计具体的流程——这节课怎么教,先设计教学的流程;然后直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效果很好,于是我自己对课堂效果进行认定。

这其中的弊病显而易见:所有的教学都是随性而为,没有既定目标,没有方向。

有的老师说:有课堂效果不就行了吗?但是,这个效果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是教科书中为我们设定的,有层级的,有逻辑推进的,理性的效果吗?还是“个性化”解读和执教的效果?

有效的教学,是先理解教科书以及课程标准为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然后设定评估标准,最后才去设计具体的执教流程。这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也被我们称为逆向式设计。

教学中的理解具体是指什么?

对于教学中的理解本身,我们在实际的执行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比如三到六年级的统编教科书,在单元导读页面,教科书的编者都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单元所要学习的目标。但当我们看到时,可能只是接受了陈述出来的表面信息,并未真正理解这些信息,并不知道我到底要带着学生学什么,学生到底要抵达怎样的境界。

教学中的理解其实非常高级。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作者把理解分为了6个维度,它们分别是解释、示意、应用、洞察、移情、自知。

解释:要知道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它,应该怎么去做。

示意:目标中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目标,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应用:如何确定真正学会了,就是看能不能应用这个目标,用的时候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稍作调整,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稍作改良,以达到最佳、最合适的应用水平。

洞察:对于目标的内容,不要僵化地接受,更不是为了接受而接受。可以批判,可以全方位地去看待它,也可以从个人的经验或者个人的理解出发去质疑,去探究,去论证。

这个很重要,因为在一线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跪着去理解”。我们可以有一些批判,甚至应该在各个角度去关注,正如诗中写到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待问题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移情:我们有对目标的个人理解,也可以参照别人的理解——同行、学术界,甚至学生。

有老师说,一线教学搞那么复杂干嘛?

我不主张“随便想一想,先进入课堂,应对学情,随机应变”,一线教学的老师们,我建议在目标理解方面下苦功夫,因为只有当老师已经炉火纯青,阅学生无数,经验异常丰富,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机应变,不需要准备。

达到这个水平之前,一线教师的研修不仅要精致准备,而且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理解,应该关注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一来,我们对目标的理解才更加充分,更加周到。

自知:也就是要整理自己已经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是怎么获得理解的。

当我们聚焦目标时,才能把学生卷入学习过程中,充分展开各种各样的学习,并通过认知活动实现真正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并不是静态的知识、条款,而是能够结合自身的各种学习的成果做出调整,根据具体情境应用。并且,这种改变不局限于发生在课内,更重要的是发生在生活,发生在未来。

怎么围绕目标和理解做教学设计?

• 围绕“理解”,设计学习的模型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教学模型:

首先,理解教学目标。换位到学生学习的角度,理清到底要达成什么目标。

有两个核心:

第一,学生已经知道的部分是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不知道的是什么?这就是建构。

第二,学生学的内容在相关情境中,在相似的环境中,到底能不能用上?这就是迁移。

其次,设定评估方式。在不同阶段都要关注目标是否达到,评估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的。

最后,设计学习活动。基于评估的考虑,学习活动要设计成一套具体的程序,不仅要激发兴趣,同时也应该可以检测效果。这个程序通常包括主题探究,反思提升,结果展示等。

现在,我们就可以结合统编教科书,为统整式单元教学设计一个基本模型了。

第一步,整体阅读单元内容,先了解这个单元有哪些内容。

第二步,编制教学的目标量规,充分理解目标,制定量化标准。

第三步,按照量规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比对自己设定的量规,达成了,继续推进;未达成,缺学补教。

第四步,依照量规检查效果,每次根据量规检查效果都是做两件事:达成了,继续推进;未达成,缺学补教。

最后,成果展示与巩固。这个时候,如果成果与目标是匹配的,有效教学就发生了。

你看,当我们夯实了“目标理解”这个工作,就能一石几鸟:既能引导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同时还能成为学习评价的依据。它既是教学有效的前提,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核心。

• 单元目标如何细化?

我来展示一个具体的案例。

比如五年级下册七单元,它的目标陈述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怎么理解静态、动态的表达效果呢?

在这句陈述里,他的第一个学习动作是体会。什么是体会?就是不但要体验,还要领会。可见,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亲近文本,潜入文字中,或者将文字与生活关联。

为什么要求是这样?因为只有做了这些动作,参与了这些形式的学习,有体验才能有领会,才能称之为体会。

第二,要思考的是,本单元的关键学习内容是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第三,怎么去评估我教了之后到底有没有效果呢?在这里,我细化为四个方面:

能区分课文中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能理解动态和静态描写的特点。

能欣赏吗动态和静态描写的优势。

能在表达中初步运用静态和动态描写。

这样的评估设计把学习效果层级化,不断地推动学习迈向深度,从区分到理解再到欣赏,最后在表达中运用。这也能帮助教师自测“学习是否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是从a点到b点的平推,还是从浅层向深层不断的深入”“有没有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 一堂课怎么基于目标做教学设计?

刚才我们细化的是整个单元的目标,现在我们以第十八课《威尼斯的小艇》作为案例讲讲教学目标怎么设计。

如果使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目标进行分类,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定位教学目标。

第一,提取。标注出文中动态与静态描写的相关内容。

第二,依次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第三,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不同的效果。

有老师会问:怎么没有欣赏和运用?别忘了,这是单次课承担的课时目标,单课的教学就是要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理解下,再细化本课应该承担哪些内容的理解,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并不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完全抵达这个单元的目标,每个课时要分解承担,分步落实,细致区分,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保证单元统整教学的效果。

基于理解的单元统整式教学,我强调两点:

首先,应该充分理解目标,明确学习中的任务。

其次,统整单元资源,统筹规划学习,实现单元学习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推进。

这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最优化,而要实现最优化,一定是基于理解的,理解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23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